今年3月份,法国总统马克龙指定两名专家萨瓦(Bénédicte Savoy)和萨尔(FelwineSarr)两人撰写关于非洲文物归还问题的报告,将于11月23日正式公布。不过法国《观点》杂志专属提前知晓报告内容,称该报告结论中尤其强调,支持永久归还非洲文物的做法。不少媒体和专家认为,该报告意味着法国对战争和殖民地期间获得文物的姿态变化,让许多希望收回海外流失文物的爱国人士萌生希望希望。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近一个世纪,中国不断遭到列强入侵,被掠走的文物数不胜数。最盛名的一次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洗劫圆明园。当年被掠夺的文物数量,约有100多万件,并且大部分都是有名文物。这些文物目前大部分被收藏在英法各大博物馆。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除了法国,英国的大英博物馆、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多个发达国家的大博物馆收藏着大量战争或不法手段获得的海外文物。它们一方面扮演者人类智慧源泉的角色,同时也是争议之源。就在今年4月,一件被认为是当年英军从中国圆明园掠走的文物--青铜虎鎣(yíng),在英国坎特伯雷拍卖行被以41万英镑(约合360万人民币)的价格被“强行”拍卖。在得知拍卖消息以后,中国文物局多次试图和拍卖行进行沟通,希望他们遵守国际公约撤销拍卖。但坎特伯雷拍卖行拒绝中国的要求,并表示:“文物离开中国已经150多年了,不属于国际公约管辖范围。”拍卖照常进行。毫无疑问,如果法国归还非洲被掠夺的文物,对西方其他国家将造成很大的道德压力。
这份报告名为《非洲文化遗产归还问题》,副标题为:走向新的道德关系。此外报告仅涉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萨瓦是法国人,目前在德国教授艺术史,萨尔是塞内加尔作家,在当地大学任职。
2017年底,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布基纳法索访问时,在首都瓦加杜古演讲提到, “从现在起五年之内,我希望向非洲国家暂时归还和永久归还文物的条件能够成熟”,并强调说,非洲文物“不仅应该在巴黎体现其价值,同样应该在达喀尔、拉各斯和科托努(贝宁较大城市)都能体现自己价值”。这似乎重新点燃这些前殖民国家索取文物的希望。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据《观点》杂志报道,两人在报告中提出支持永久归还文物的做法。不过,马克龙在委托信中曾提到的是“永久归还”和“暂时归还”两种做法,但两名专家认为“暂时归还”相当于一个过渡时期,以保证政府找到合适的法律机制无条件实现非洲文物的永久规划。他们认为,根据非洲国家的准备工作完成度,文物归还过程也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报告认为需要归还的文物包括1899年之前在某些军事行动中收缴的文物、进行科学任务时收集的物品、殖民时期官员以及后代交给法国博物馆的文物以及1960年之后通过非法交易获得的文物。此外,如果双方在自由、平等和有据可查基础上进行的交易,以及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物保护公约生效之后,双方在艺术市场上进行合理交易,其中涉及的文物也不会被列入归还范畴。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法国博物馆和画廊领域对此十分担忧,很多人希望总统能够缓和报告关于归还方法的提议。有些博物馆以非洲文物收藏见长,若执行报告提议,后果不堪设想。报告作者指出,为避免博物馆无物可藏的境况,提议制作原件的复制品。他们的观点很清楚,即一家博物馆展出的物品若是从外国掠夺而来,随后还要冒充他人讲述他人的故事,并认为讲述出他们的真相,这其实是有问题的。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11月27日,菲利普·雷(Philippe Rey)出版社联合午夜出版社也会正式发行该报告。出版前言中提到,“目前法国公共收藏中共计8.8万来自非洲撒哈拉以南国家的文物”,并强调“很多非洲国家解放之后一直要求法国归还其文物”。比如今年年初,位于西非的前法国殖民地贝宁,要求法国归还殖民时期掠夺的4500到6000件艺术品,曾再次让极为敏感的文物归还议题重回舆论场。
中国文物大规模流失海外始于近代。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百余年间,为中国文物流失的高峰期。据保守统计,中国至少有1700万件文物流失海外,远超中国本土博物馆藏品总量。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数据显示,在全球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来自中国的文物精品高达160多万件,而流落民间的文物数量,相当于馆藏的10倍,数量惊人。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迄今已有90多个国家批准加入,是目前控制文物非法流转的最重要的国际公约。1995年通过的《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在实施细则上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然而2002年12月9日,法国卢浮宫、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等19家欧美博物馆、研究所又发表了《关于环球博物馆的价值的声明》,拒绝将文物艺术品归还原属国。至此,国际公约“形同虚设”。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随着中国国力日益强盛,追讨海外流失文物成为全民的行动。从1986年开始,香港每年都把查获的走私文物移交大陆。1997年7月,中国加入《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之后,追索文物的努力收效明显。2013年6月,法国收藏家皮诺特之子向中国归还了圆明园青铜鼠首和兔首。2015年7月,法国已将原藏于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的全部32件春秋时期秦国金饰片归还中国。
近年来,中国大力开展非法流失文物的追索工作,一方面通过外交渠道追索文物,另一方面公开敦促海外拍卖公司取消售卖争议物品,或通过国有企业赎买。第二次鸦片战争末期,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后通过对圆明园等地实施大规模劫掠所得的文物,是中国文物追索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