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喀里多尼亚位于大洋洲以东,远离法国本土,1853年成为法国殖民地,此后当地一直有声音要求独立,并造成暴力冲突和人员伤亡。根据1998年《尼亚美协议》,当地选民将于协议签署后20年举行公投,决定未来政治地位。此次公投就是落实该协议的后续措施,公投议题为“是否同意新喀里多尼亚获得完整主权、并成为独立实体?”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据法新社报道,截至法国时间11月4日下午13点半(新喀里多尼亚时间晚23点半),计票结果已全部出炉。反对比例为56.4%,支持比例为43.6%,由此独立诉求遭到否决。此外整体投票率高达80.63%,显示出当地民众对这一议题高度关注。
在最终结果尚未出炉、但大局已定之际,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爱丽舍宫发表电视讲话,称“大多数新喀里多尼亚人选择了法国”,选举结果体现了“对法兰西共和国的信赖”,他对于“共同迈出这历史性的一步感到巨大骄傲”,并强调,在政治层面上,“除对话之外别无其他出路”。
而法国总理菲利普将于11月5日周一飞抵新喀里多尼亚当地,庆祝这一公投结果。
不过独立派人士也对这一结果感到欣慰,因为反对独立比例显著低于此前民调预期。此前根据各项民调,反对独立的比例大约从63%到75%不等,但实际结果仅有56.4%。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受到这一“意外之喜”的鼓舞,独立派人士表示将继续把这项事业向前推进。根据《尼亚美协议》中的规定,在首次独立公投被否决后,还可以举行两次公投进行确认。下次独立公投有望在四年后进行。
新喀里多尼亚独立派首领Gérard Regnier表示:“今晚说不的声音占了上风,但说是的声音仍然在那里,我们会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
而支持留在法国版图内的统一派首领Philippe Michel则质疑继续进行第二次或第三次独立公投是否于事有补,不过他也表示,无意质疑《尼亚美协议》的效力,因为该文本具有宪法性意义。而另一位统一派首领Sonia Backès也表示:“新喀里多尼亚真的还有下一个四年可失去吗?”
新喀里多尼亚当地人口分为Kanak和Caldoches两大族群,前者以本地族裔为主,追求政治独立;后者则以欧洲移民后裔为主,希望能继续留在法国版图范围内。1980年代,两大族群冲突加剧,发生多起绑架人质和暴力冲突事件,最终双方在法国中央政府协调下,于1988年达成《马提尼翁协议》,随后又于1998年签署《尼亚美协议》,规定暂时搁置主权争议,留待20年后通过全民公投解决。
(欧洲时报/凯文 编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