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大家都知道
新西兰是寰球上黑色素瘤皮肤癌发病率较高的国家
作为南半球纬度比较高的地区
新西兰距离南极臭氧空洞不远
又因为这里的空气实在太好
所以,紫外线十分强烈!!!
但不注意防晒的新西兰人还真不少!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奥塔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惠灵顿及周边地区共观察了超过2600名儿童和成人,并于近日在新西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研究报告。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每年有近9万例皮肤癌被诊断出来,有多达500名新西兰人死于某种形式的皮肤癌。大多数被诊断出的皮肤癌都是因人们过度暴露于太阳引起的。
与Louise Signal教授合作进行这项研究的Gage表示,新西兰需要借鉴澳大利亚采取的措施,大力推行阳光安全计划。他说,新西兰学校的SunSmart课程不足以影响校外的人们的行为。
------------------------------------
除了戴帽子这样的物理防晒之外,平时出门也一定要记得涂防晒霜!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如何选防晒霜,首先得了解一下紫外线!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波长320~420nm,又称为长波黑斑效应紫外线。它有很强的穿透力,可以穿透大部分透明的玻璃以及塑料,到达皮肤真皮层。是皮肤晒黑、晒伤、光老化的罪魁祸首。
波长275~320nm,又称为中波红斑效应紫外线,波长较短的部分会被透明玻璃吸收,仅能到达皮肤表层。如果长时间或过量照射,会使皮肤产生红肿脱皮。
波长200~275nm,又称为短波灭菌紫外线,无法穿透大部分的透明玻璃及塑料。UVC对人体伤害很大,短时间照射就会灼伤皮肤,长时间曝露可致皮肤癌。日光中含有的短波紫外线基本被臭氧层完全吸收了,但紫外线杀菌灯使用的就是UVC,使用时应当小心。
波长100~200nm,又称为真空紫外线,对日常生活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防晒霜主要考虑的就是UVA和UVB两类紫外线。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通常我们会用SPF表示UVB的防护值,德国使用LSF表示。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用“X倍”来理解SPF值。尤其是,在许多介绍中都会说“倍数越高防晒时间越长”,而这就让我们间接误认为“倍数越高防晒能力越强”。
其实,并非如此。
SPF数值的制定是依据以下公式:
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用了“剂量”一词,而红斑则是由UVB引起的皮肤病。当UVB辐射肌肤达到一定的量(就跟核辐射一样是计算累积量)后就会引发皮肤红斑症。
目前SPF的防晒值,只是作为一个大众参考值,以日晒20分钟后皮肤变红为假设,供消费者参考。用20分钟乘以防晒值就可以得出预计的红斑产生时间。
实际上,每个人引起红斑症的较低剂量都是不同的。比如在不同纬度地区、不同气候、不同季节、不同海拔、不同的皮肤状态(光敏性皮肤更容易受伤)等,这些因素都是实际存在的。所以同一款防晒产品对不同人而言,实际倍数效果也是不同的。
如果你愿意不涂防晒产品在日光下暴露至皮肤变红,来找到自己的较低红斑剂量值,那么对防晒霜能保护的时长就会比较精准。
UVA的防护指数日本用PA表示,还有用PFA表示。UVA的防护测定尚无国际统一标准,但是UVA的防晒值却是越高越好。因为它对肌肤和健康的伤害极大,不像UVB对人体还有一定益处(后面会讲)。
目前PA较高值达到了++++,每多一个+号就可认为防护时间长一倍。比如CPB的某款隔离霜,有两个防晒值版本,一则为4个+号,二则为3个+号,虽然外观几乎一致,但实际配方是不同的。
再重申一下,防晒指数的测算根本是致害剂量,而不是防护时长。比起数值大小,更应该关注的是要选择一款全波段防晒霜。
至少,你需要看到产品表示上同时拥有SPF/LSF和PA/PFA值;或写着“Broad Spectrum”;或写着“UV Protection”;或写着“UVB+UVA”。这表明该产品至少是含有UVA防晒剂的。
一些国家有规定UVA防护值必须是SPF值三分之一以上,所以如果有上述标志但没有写PA值的,可以用你聪明的小脑瓜换算一下。
总而言之,当我们选购防晒霜时,首先就要从产品本身找到UVA和UVB防御标志,只有UVB防护的产品,你就不用考虑了。即便你用了,哪怕SPF50+,你还是会晒黑、晒伤、甚至致癌。
而接下来,要挑选一款真正安全、有效并且适合你的产品,一定要学会看成分表。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防晒剂的分类,按防晒方式可以分为物理和化学两种。
迄今为止,物理防晒剂只有氧化锌和二氧化钛两种。它们像铠甲,把紫外线反射出去。因为这两种成分不渗透肌肤,只是在肌肤表层为我们戴上防护罩,所以也是最安全的防晒剂,敏感肌或者皮肤有病症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
但是,它们也是被人吐槽最多的防晒剂——因为会泛白、会有糊一脸的感觉、会闷痘、会吸油吸水让皮肤干燥脱皮、会很难洗干净……
即便它们是防晒能力最棒的成分,还是被大家嫌弃了,因为使用感不好。
所以近年来,也有新的研究,将氧化锌和二氧化钛做成小分子、微粒甚至纳米级,这样可以解决泛白的问题,但因为纳米级会渗透皮肤,安全性却也随之下降。
剩下的防晒剂都是化学防晒剂,它们的防护原理是吸收紫外线,大多只对UVB有防护效果。许多古老的成分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比较常见的是光稳定性差、激素干扰、自由基、水污染、皮炎致敏、刺激皮肤。
通常敏感肌很好远离这些化学防晒剂。可喜的是,近年有一批相对新的化学防晒剂问世,比如三嗪类,能同时防护UVA和UVB,并且有较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使用感也不错。只此的问题是还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检验。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一般原则,敏感性和损伤肌肤使用物理防晒剂(但不建议纳米级防晒剂),正常肌肤可选用安全性较高的化学防晒剂。
但如果考虑到使用感,我们会做进一步细分:
☀️ 油性防晒剂不适合油性肌肤,但通常有较好的防水功效;
☀️ 水性防晒剂一般肌肤都可使用,但通常不适用下海防晒;
☀️ 拍摄时不要选择物理防晒剂,因为光反射会影响摄影摄像效果;
☀️ 对水环境有害的防晒剂不建议下海使用,但日常可用;
☀️ 防晒值越高,所添加的防晒剂浓度越高,各种缺点会更明显(包括泛白、闷闭、激素干扰、致敏致痘、刺激性);
☀️ 有时,物理防晒剂和化学防晒剂合用,可以配伍出比较均衡的效果。
在此,给大家推荐一款非常适合新西兰人使用的防晒产品——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在MACY'S连续十年蝉联防晒总销量首要的品牌:资生堂,他们家的产品能连年夺冠确实有其实力。
Ultimate防水系列脸部防晒乳,防水、不泛白,户外水上运动不想晒出一圈可怕的墨镜痕迹,就可以使用它来达到超强力的防晒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Ultimate防水系列采用WetForce技术,肌肤涂抹产品之后,与水接触15分钟或出汗30分钟后防晒效果更佳!
如果需要购买,快咨询
St Lukes Shopping Centre Life Pharmacy吧!
联系人 Lily,电话 8463213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于知乎作者紫上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