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料】欧洲多国爆大规模股息逃税丑闻,“魔鬼交易员”透内情

来自:欧时大参 0 0 2018-10-20

10月18日,包括法国《寰球报》在内的共19家欧洲媒体发表联合调查报道称,从2001年起,两种针对股息的金融操作,共给欧洲十多个国家造成550亿欧元的税收损失。


据法新社报道,牵涉资金最多的一种操作是名为“Cum Cum”的避税方法,涉及资金460亿欧元。这种操作方法主要利用国内投资者和国外投资者的征税差异而实现避税。国外投资者股息征税更重,但他们可以将股票短暂卖给相关银行,逃避过相关税收后,再重新收购回来。


调查显示,这一手法给德国造成246亿欧元损失,给法国造成170亿欧元损失,给意大利造成45亿欧元损失。调查通过查阅财政数据、司法数据和市场分析得出这一结果。


此外,便是具有欺骗性质的“Cum-ex”操作。这种操作由德国律师Hanno Berger发明,具体来说,这是一种股票交易策略,指分发红利当天,同时进行出售和再次收购行为。交易时间很短,税务机构无法确定股票产权一方到底是谁,由此,买卖双方都可以拿到资本利得税退税。但实际上在德国,联邦税务局对资本利得税只征收一次,因此通过该漏洞获得的利益可以被进行分配。


2012年,该丑闻在德国爆发。当时德国联邦税务局Anna Schablonski办理一起 “Cum-ex”业务时,发现一家美国的养老基金,在仅仅两个月时间内就买入了市值64亿欧元的股票,然后没多久就又卖出了,而这家基金会只有一个受益人。该受益人申请近5400万欧元的退税金额。Anna觉得蹊跷,便开始调查,从而揭发出了这起轰动德国的逃税丑闻。


德国税法专家曾指出税法体系缺陷是导致“Cum-ex”诈骗行为出现的原因,但该案件的检察官和调查人员只是将该案件定性为大规模逃税。


这一欺骗性操作给德国造成72亿欧元损失,给丹麦造成17亿欧元损失,给比利时造成2.01亿欧元损失。此外挪威税务局表示,曾在2013年破获涉及58万克朗的欺骗案件,后来也破坏了几起类似行为。丹麦也在这方面提高警惕,从2015年开始研究,能否找到相关依据对涉案企业和人员进行刑法定罪。


法国“魔鬼交易员”凯维尔:股息避税曾是银行重要利润来源


另据法国《寰球报》报道,被称为“魔鬼交易员”的法国兴业银行前员工热罗姆·凯维尔(Jérôme Kerviel)曾在2013年提醒参议院,兴业银行内部存在股息避税机制。


“魔鬼交易员”凯维尔,1977年1月11日生于法国蓬拉贝,是兴业银行前金融与投资部门交易员。凯维尔涉嫌在2007年至2008年初未经许可多次交易欧洲股票指数期货,银行方面称因凯维尔的违规操作,兴业银行损失49亿欧元。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被称为“魔鬼交易员”的法国兴业银行前员工热罗姆·凯维尔。


2013年10月8日,应法共参议员埃里克·博凯(Eric Bocquet)的邀请,凯维尔来到参议院出席逃税调查委员会举行的不公开听证会。除了博凯和调查委员会主席富朗索瓦·皮耶 (François Pillet)之外,没人知道凯维尔在当天的听证会上说了什么。


5年后,凯维尔本人向《寰球报》透露,自己在那次听证会中提醒参议院,银行的股息避税操作“给法国造成重大税收损失”。他回忆说:“他们对我说的很感兴趣,但我不知道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个问题的规模有多大”。


虽然凯维尔本人并未参与股息避税的具体操作,但他对此十分了解:“有4个同事做这个,他们就坐我后面”。凯维尔表示,股息避税是当时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之一。尤其是相较投机活动而言,这种“交易简单且无风险”。


凯维尔的老东家拒确实这名前员工的言论作出回应,但同时重申,兴业银行禁止任何以避税为目的的操作。然而,据《寰球报》透露,曾有另一名兴业银行的前交易员也曝料称“(银行)很多钱都是通过这种交易得来的”,并表示类似交易通常会交给没什么经验的职员来做。


在领英职业社交网站上,有个别银行职员在简历上提及“股息优化”。“2006年左右,参与此类操作的职员就被禁止在邮件里使用‘股息优化’等字眼”,凯维尔解释说。


凯维尔称,2005年股息税改革之际,“很多交易员都以为职业生涯要完了”。事实上,在2005年法国取消资本利得税退税后,“Cum-ex”已经不存在,但“Cum Cum”避税操作仍然十分普遍。


(欧洲时报/春花,原野)

编辑:靖树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喜欢 0
收藏 0
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移民工具箱

海那边公众号

新时代移民内参,为您开启 海外优质生活

微信 扫一扫

海那边移民

无需下载看项目,专家答疑

微信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