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的教育革命(2)----发展现代私塾

来自:水畔网行 0 0 2018-10-10

中国的传统教育发端于私塾。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私塾产生于春秋时期,作为私学的一种,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除秦朝曾短暂停废外,2000余年延绵不衰,它与官学相辅相成,并驾齐驱,共同为传递传统文化,培养人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现代教育始于工业化时代,学校的模式映射了工业化集中物流的经济批量模式:标准化的课堂、统一的教材、按照时间编排的教学流程。这种教育为工业时代确实也培养了不少人才。

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将呈现另外的特征:弹性学制、个性化辅导、社区和家庭学习、乃至现代私塾的发展。大数据与传统的数据相比,有非结构化、分布式、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特点,这些特点应用到教学上正好适应了个性化、人性化以及家庭教学的需要。

大量事实表明,学习是一种自组织行为。既然如此,教师和教学机构的作用就要重新定位。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网络资源的极大丰富和开放,大数据时代的在线教育就不仅仅是把传统的课堂搬到网络上,更重要的是将改变信息和知识的传播模式和传授方式。新技术的出现,人类的学习方式也会相应地产生根本性的变化。开放的社会和资源将进一步解放人们的学习,越来越多的人不用呆在学校里被动地接受学习,他们将会把自组织学习发挥得淋漓尽致。

改革开放后,在中国传统文化复苏的浪潮中,上海、苏州、湖南平江等地悄然出现了私塾。私塾重返教育舞台,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把社会上出现的私塾叫现代私塾。现代私塾利用了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在小学教育的缝隙中产生,试图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私塾不受僵化的学校课程的束缚,可以专门教学生想学、家长想教的东西。许多大胆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可以在私塾里试验。现代私塾如果普及,我们的教育不仅可以多元化,文化也会因此更有创造力。

美国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兴起家庭教育。不少家庭出于各种原因,让孩子在家里接受教育。有位美国电脑工程师厌倦了硅谷工作,定居乡村,成了宅男。他太太在家中教3个孩子上课,附近30多个不同年龄的学童也闻风而来跟她上课。这位母亲的教学方法很特别,先让学童们共同搭建了一个窝棚做为教室,再教他们怎样种各类花果,然后让他们拿着收获的成果挨家挨户去推销。学生们按照100年前的勤工俭学方式学会了算术、生物、语文和《圣经》。事实证明,私塾的成本只是公立学校的1/3。

私塾在精英教育中大有可为。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在18-24岁的年轻人中,在家里受中小学教育的人中,有75%修了大学课程,比全国同龄人的平均水平(46%)高出一截。2000年全国单词拼写比赛的前三名,全是在家里上学的孩子。有一个家庭,*通过家庭教育把三个孩子送进了哈佛。另一个在家里受教育的孩子,没有上大学就出版了长篇小说,并成为理想畅销书。美国还成立了全国性的家庭教育组织。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又使这样的家庭教育如虎添翼。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家庭不仅能够及时沟通经验,共同组织活动,而且还可以网上训练家庭教师,设计课程,制定和贯彻教学标准。首要所为受家庭教育的孩子开办的大学,也于2000年开张。

综上所述,可以预测,大数据时代的教育革命将极大地推动现代私塾的成长与发展。

 


喜欢 0
收藏 0
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