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爷爷小的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想当年一曲《前门情思大碗茶》曾勾起了多少海外游子的思乡情怀。前门是正阳门的俗称,正阳门包括正阳门城楼、箭楼,是明清两朝北京内城的正南门,位于京城南北中轴线上的天安门广场最南端,是北京城仅有的一座城楼、箭楼均保存完好的古城门。
前门也是正阳门和它南面的珠宝市、大栅栏等一大片区域的统称,前门地区是明、清北京城最繁华的商业区。前门大街位于京城的南北中轴线上,天安门广场的南面,北起前门月亮湾,南至天桥路口,与天桥南大街相连。前门大街形成于元、明,到清乾隆时已是“货如山积,酒榭歌楼,欢呼酣饮,恒日不休”的京畿繁华之地。在民国期间,这里历经战乱、几度萧条。解放后,这一地区得以恢复振兴, 在明、清及民国时期,这条大街一直叫正阳门大街,到了1965年才正式改名为前门大街。
2018年10月1日,我赶上了在北京过国庆节,屈指一算我上次在北京过国庆节还是在1998年,至今已过去整整二十年了。国庆节当天往天安门、前门这些全国人气最爆棚的景点跑,除了外地游客,一般北京人都觉得是犯傻吧,可10月1号这一日之内北京的天气太给力了,秋高气爽、风和日丽,我实在是不想错过这样的好天气,咱就背上双肩包出发,假装一回游客吧!
在地铁上听到了前门站国庆期间不停靠的消息,可能是怕天安门广场上人流太多了吧,我只好在和平门站下了车沿着前门西大街向东溜达,没走多远就来到了前门一带。一看这里还真有间大碗茶铺呢,摊位上写着大碗茶两分钱一碗,就是有些纳闷这两分钱该怎么付,呵呵!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茶摊旁的这座规模很大的茶馆就是老舍茶馆,有三层楼高,里面还有曲艺表演,估计在这里喝个茶可就没那么便宜了。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前门一带商贾云集、店铺林立,是一个非常大的商圈,当然最有名气的还是大栅栏一带,大栅栏在历史上就是一个繁华的商贸区,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这里有不少国内外闻名的老字号。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近年来德云社火的是一塌糊涂,就是不知道在哪儿,闹了半天就在大栅栏。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大栅栏的街两旁都是各种中西式的商铺唔的,其中拥有百余年历史的传统老字号商铺多达几十家。这些底蕴厚重的老字号们经久不衰,在京城老百姓的心中享有不可撼动的地位,旧日的京城显贵们都喜欢用大栅栏的品牌商品来包装显摆自己。
这是鼎鼎大名的同仁堂药店,紧邻它的是张一元茶庄。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始建于清末的大观楼影院,这里也是中国电影的诞生地。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这是始建于清咸丰年间的内联升鞋店,这间老字号鞋店最初是以为皇亲国戚、文武百官制作朝靴起家的。据说过去老北京人夸富有句口头禅:“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就像现在的人们穿戴披挂LV、Prada、香奈儿之类名牌一样。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品牌源自天津、始创于清咸丰年间的狗不理包子。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西洋建筑风格的瑞蚨祥绸布店开业于清光绪年间,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华老字号。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这家门脸有着精美铁花装饰的祥义号也是间绸缎店,它创始于清光绪年间,当年慈禧太后手下的太监“小德张”就是创办股东之一。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这个大栅栏商业文化老街是一项改造工程,里面汇聚了各色小吃、餐馆和商铺摊贩,我忍不住走进来逛逛。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走进一看,里面就是一个小“帽儿”(Mall),游人熙熙攘攘。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室内空间设计以中式为主。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这家捏人像的摊位生意挺火爆。
看到里面还有一个穿宫廷装照相的摊位,我不由的动了心。看了那么多清宫剧,很想知道自己穿上清朝的服饰会是什么样子,我先穿上了皇后装。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接下来再换套格格装,感觉还是格格装年轻活泼一些!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不管什么时候来,大栅栏好像都乌央乌央的满是人。走出了大栅栏东口,就来到前门大街上。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前门大街以前是城市交通干道,在2008年全面展开的前门大街改造工程中,它被改造成了步行街,街上还铺上了跑小火车的铁轨。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宽阔的前门大街两旁也都是鳞次栉比的各种中西式商业建筑,细细展开就是一幅老北京的市井风情画卷。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前门大街上的这座俗称五牌楼的牌坊原名正阳牌楼,历史上几经多次翻修,在1955年被拆除,在2008年的前门大街改造工程中得以重建。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这就是巍峨高耸的正阳门箭楼啦!“如今我海外归来,又见红墙碧瓦,高高的前门几回梦里想着它”,这首歌真是唱出了此刻我内心的万千感慨。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在正阳门箭楼和五牌楼之间,不知何时聚集起了大批观众,居然让我赶上了一个现场演唱活动,有歌手在现场演唱起了那首经久不衰的《我爱你,中国》,激越嘹亮的歌声回荡在前门大街的上空,现场的人们群情激奋。就是在人山人海的重重包围中,我都没有看到歌手是谁。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演唱结束后,歌手先离场了,没有看到歌手,打架子鼓伴奏的小伙子就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之所以对架子鼓情有独钟,是因为我也曾做过鼓手。几年前我们新加坡的教会里缺少鼓手,我这不懂乐理知识的人被赶着鸭子上架,从零开始学习架子鼓,还买了一套鼓放在家里练习,当时练鼓也是非常卖力,甚至把手打出了腱鞘炎。我自己打的虽然不怎么样,但当老师还有两下子,居然把我老公给教出来了,结果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把我在敬拜团的位置给替换下来了,呵呵!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两位鼓手合影,当然了跟专业水平的小帅哥鼓手相比,我也就是一个初级菜鸟,呵呵!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午餐享用了一碗正宗地道的京味儿卤煮火烧后,我沿着老胡同溜达到了前门外的延寿街上。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我的表舅、舅妈和表姨就住在这条老胡同里。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家住在胡同街面上的提笼架鸟的北京土著。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这条街从我三十年前首要次踏进这里时好像就是这个样子,时光在这里仿佛停止了流淌。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街上还看到一间迷你剧场,老板邀我进去参观,但不让照相,走进一看屋里面积不到十平米,狭窄逼仄,摆着一张小床,墙上挂着幔帐,一桌一椅就是舞台,墙上挂着三弦、牛骨和竹板等演出道具和很多老照片。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出身于曲艺世家的老艺人于小章,十多年前租了这间街面房,搞起了这个小剧场,表演一些北京单弦、牛骨数来宝和快板小段等几近失传的传统曲艺节目。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舅舅、舅妈、表姨住在一个祖上留下来的小四合院里,当我三十年前大学毕业后孤身一人来到北京工作时,我在这里找到了家的温暖和亲人们的关爱。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这是几年前我们一家和延寿街的亲人们相聚在和平门的全聚德烤鸭店。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探望过舅舅、舅妈、表姨后,我稀里糊涂地坐反了车,又来到了天安门广场旁,这时已是暮色时分,刚好来拍拍暮色中的正阳门。我身后左边就是正阳门的城楼,右边是正阳门的箭楼,以前这两座城楼有城墙联接,两楼之间有一座瓮城。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暮色中的纪念堂和视线尽头的天安门。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拍几张照的功夫间居然有两位中学生小记者盯上了我,对我进行了采访,看来她们还挺有眼光,回国这两个多月正好有很多的感触,就一下子都说给了她们。收关她们让我在国庆日对祖国说一句话,那就是,祝人民幸福安康,祝祖国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