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文豪,逆境犹风骚

来自:水畔网行 0 0 2018-10-06

10月5日,春雨潇潇,寒气袭人,悉尼诗词协会的活动室里却热气腾腾。一场关于“苏东坡贬谪儋耳三年生涯”的学术讲座正在举行。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主讲人黎汝清先生,海南琼海县人,曾任教师、记者、编辑,后移民澳洲。他热爱中国古典文学诗词,努力传播中华文化。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苏东坡﹙1037-1101﹚名轼,字子瞻,四川眉山人。他才华卓越,满腹经纶,正直刚烈,一生坎坷。21岁出蜀进京,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优入笫三等(宋代较高等) ,名噪京城,被授予凤翔签字判官、大理寺丞、殿中寺除直馆等职。先后在凤翔、杭州、徐州、湖州、登州、颖州、扬州、定州等地为官,后又数任京官。因新旧党争,先后被贬黄州、惠州、三年后,即绍圣四年(1097年) 再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儋州) 安置。元符三年(1100年) 遇赦北归。次年七月,行至常州病逝。终年64岁,追谥为“文忠公”。

黎汝清先生以“千古一文豪,逆境犹风骚”为题介绍了苏东坡被贬到儋州三年多的人生经历及其诗词创作。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苏东坡贬琼州,虽有别驾头銜,但规定“三不”:不住官舍,不吃官粮,不签公事。生活一切自理。苏东坡带小儿子苏过,怀着“葬身海外”的绝望心情登舟渡海,在海口府城借宿金粟庵,逗留十多天,再经由澄迈县沿海南西北部海岸赴儋州。7月2日到达贬所。初住官舍,得昌化军父母官张中照顾酒食,生活还算安适。湖南提举董必察访广西,闻知此事,遣使者渡海罢张中官,把苏东坡逐出官舍。苏东坡这时,真是“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只得在城南桄榔林下,买块薄地,结茅於下,躬耕自处,自食其力,苦况何多!苏东坡身处逆境,随遇而安,超然物外,旷达自持,依然豪放。苏东坡居儋三年,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针对有论者称苏东坡谪儋州“宛如深秋寒蝉,偶尔鸣唱,不足以论了”的观点,黎先生列举了大量事实说明苏东坡在被贬儋州期间,不仅克服种种生活困难,设学授徒,传播中原文化,教育培养海南优秀人才;还勤奋创作,逆境尚风骚。苏东坡居儋三年,共写诗127首,词4首,各种表、赋、颂、碑、铭、论文、书信、杂记等182篇。其居儋之作,非但没有沉落低俗,而且跃入一个成熟辉煌时期。读苏东坡作品,能让人強烈地感受到他思想和艺术的完美结合,领略他热爱琼崖人士、山水风物和超然物外的崇高情怀。他的许多作品展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

        黎先生指出,苏东坡谪居儋州三年,较大的贡献之一,恐怕就在于不遗余力地传播中原文化,培育海南人才。苏东坡有“文明开儋耳”之誉。他设学授徒,自编《书传》、《易传》、、《论语说》等教材,讲学明道,使儋州教化日兴,“士皆激发奋励,求师学古,讲先王之道,考六经之文……学者彬彬,不殊闽淅” 。《琼台记事录》云“宋苏文忠之谪居儋耳,琼州人文之盛,实是公启之。”明代琼山进士唐胄《重建儋州学记》云“琼之有士始于儋,琼之士亦莫盛于儋。”当时,儋州、琼山、昌江一带的读书人不辞百里慕名而来,投在苏门之下,奋发苦学,大有进步。苏东坡北归后的笫三年,学生姜唐佐成为海南史上首要位举人(后中进士),大观元年(1103年)儋人符确成为海南头位进士。苏东坡设学授徒传播中原文化,对海南的文明开发,影响深远,居功至伟。如今,苏东坡谪居地儋州市,文化发达,文明昌盛,诗乡歌海,成为“中国诗词之乡”“中国楹联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苏东坡的诗词久负盛名。人到哪里,诗词到哪里。人到海南,诗词到海南。人到儋州,诗词到儋州。黎先生从“不以一身禍福易其忧国之心”、“兹游奇绝冠平生”、“抒写海南风土人情”和“抒写贬居情思”等方面对苏东坡居儋期间的诗词进行了介绍,收关,他评价苏东坡琼州诗词的艺术特色,一是“绚烂”出“平淡”,无“斧凿之痕”;二是注重铸字炼句,出语惊人;三是其诗主要是和陶古诗,内中大量用典,省掉许多不必要的叙述说明,收到“文约而事丰”、“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事外”的效果,给读者以联想和思考的空间,增加韵外之韵,味外之味。

    黎汝清先生的报告受到与会者的热烈欢迎。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悉尼诗词协会老会长乔尚明、陈炳均先生,现任会长王曼妮女士和部分会员以及一些诗词爱好者冒雨出席了讲座。乔尚明先生和王曼妮女士发表了讲话,讲座由苏楹女士主持。  

         


喜欢 0
收藏 0
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