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翟隽大使(左三)、陈文雄议员(右二)等中法嘉宾为雕像揭幕。
揭幕仪式上,中国驻法大使翟隽、山东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孙建功、“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户思社、察哈尔学会会长韩方明,以及巴黎市长特别代表、副市长布鲁思(Jean Bernard BROS)、法国国会议员、法中友好小组主席陈文雄、巴黎十二区区长巴拉蒂 - 埃尔巴兹(Catherine Baratti-Elbaz) 、法铁车站管理公司总经理罗贝尔、雕塑家李小超以及约200多名华侨华人和当地民众共同见证了这一庄严时刻。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翟隽大使在拍摄雕像。
“吴建民之友”协会主席徐波主持了揭幕仪式。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吴建民之友”协会主席徐波主持了揭幕仪式。
翟隽大使代表中国驻法国使馆,向几个月来为促成此次活动积极奔走的“吴建民之友协会”和各界人士表示感谢,向支持这一倡议的法国政府各部门、特别是法铁车站管理公司表示感谢。
翟隽在致辞中说,今年是一战结束100周年。年初以来,马克龙总统在不同场合多次表达对一战华工的缅怀之情,让这段尘封的历史再次呈现在法国公众面前,也让法国华工后裔乃至整个在法华人社团感到欣慰。此时此刻,这座华工铜像伫立在熙熙攘攘的里昂火车站广场,承载的是我们对历史的共同记忆,也是我们对当年14万来到欧洲和2万客死他乡的一战华工的告慰。希望这座铜像的落成将近在咫尺的法国人和万里之外的中国人的心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翟隽指出,这座铜像也寄托了我们对和平的渴望。今年4月,他前往索姆省诺莱特一战华工墓园扫墓,看到一座座刻着姓名或编号的墓碑,再次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和平的可贵。我们每个人都有梦想,那就是为自己、为子孙后代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而只有我们愿意彼此尊重、彼此了解、彼此亲近,才能够相互接受、相互欣赏、消弭战争阴影,共创美好未来。今天,当人们对和平逐渐习以为常,对霸凌主义和特别思潮开始见怪不怪的时候,他希望这座铜像所代表的信息能够传递到寰球的每一个角落。
法铁车站管理公司总经理罗贝尔表示,1916年,一战参战国法国和英国因劳力匮乏,与中国政府签订招募华工合同,共招收14多万名华工。他们基本在欧洲大陆战场后方做工,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负责修筑铁路和公路、架设桥梁、挖战壕、装卸弹药及农业生产等。其中不少华工的英灵长眠于法国。所有这些华工都为法国在一战中避免覆灭和崩溃作出了贡献,也因此帮助法国赢得了一战胜利。他说,这些华工帮助铸成了法中友谊。法铁管理公司为这个友谊的象征在里昂车站安放而感到荣幸。
山东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孙建功表示,在“国际和平日”前夕,中法两国朋友们齐聚与此,见证一战华工雕像落成,这是两国人民对历史的尊重,对华工的褒奖,对源远流长的中法友谊的传承和弘扬。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山东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孙建功表示,在“国际和平日”前夕,中法两国朋友们齐聚与此,见证一战华工雕像落成,这是两国人民对历史的尊重。
他感谢“吴建民之友”协会主席徐波为此所付出的努力,感谢艺术家李小超塑造了华工真实生动的形象,感谢巴黎市政府、12区区政府和法铁公司的大力支持。
他表示,正如雕塑铭文所述,一战期间,14万中国劳工应英法招募承担战地后勤工作,其中2万人或战死、或死于疾病。1918年11月11日停战协议签署后,约3000名华工选择留在法国,其中不少人选择在里昂火车站附近的沙龙街落脚,从而形成最初的巴黎华人街。14万中国劳工中,多数人是从山东而来,他们秉承勤劳、勇敢的品格,用生命为一战的结束做出了贡献。当时的法国元帅福煦称赞他们是“当先的工人,也是优秀士兵的材料”。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更是指出,任何人都不会忘记与法国共命运的勇士,他们以自己的灵魂和肉体,捍卫了法国的领土、理念和自由。
孙建功表示,我们可以向一战华工们告慰的是,今日之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今日的山东也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已经成为中国的经济大省,在改革开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走在前列。他强调,中法两国的梦想是一致的,那就是国家富强、寰球和平,我们将努力践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不断扩大与法国在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谱写美好未来篇章。
法国国会议员、法中友好小组主席陈文雄、巴黎十二区区长巴拉蒂 - 埃尔巴兹(Catherine Baratti-Elbaz)等分别致辞,表达了对中法友谊的美好展望。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法国国会议员、法中友好小组主席陈文雄致辞。
翟隽、孙建功、罗贝尔、陈文雄、拉蒂 - 埃尔巴兹等中法嘉宾为雕像揭幕。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法铁车站管理公司总经理罗贝尔致辞。
2018年是首要次寰球大战结束100周年。2018年1月8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其作为法国总统对华首次正式访问时,他在西安的演讲中,在回忆法中源远流长的两国友好交往史时特别称赞道,这些在法兰西民族苦难时支持法国抗战的华工是“法国人民的亲兄弟”。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翟隽大使致辞。
为缅怀一战华工,感恩他们崇高的牺牲精神,并为中法两国人民之间追寻共同的感动和友谊渊源,由法国“吴建民之友协会”发起,法国“展望与创新基金会”、“戴高乐基金会”、“法国一战百年纪念委员会”、“法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巴黎和平论坛、欧洲科学院、联合国大学及“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察哈尔学会”、“山东省海外交流协会”等十多个中法及欧洲和平机构,在2018年9月21日“国际和平日”之际在联合国教科文巴黎总部集会,召开名为“一战百年、以史为鉴、和平发展、共创未来”的中法专题和平论坛。雕像揭幕仪式是此次论坛的序曲。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翟隽大使、孙建功副秘书长与法国山东商会会长团成员在揭幕式现场。
雕像由法国“吴建民之友协会”倡议和推动、由山东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孙建功代表中国山东省海外交流协会和上亿山东人民赠送给法国人民。雕像的作者是盛名雕塑家李小超。雕像讲述的是首要次寰球大战期间,从1916年8月至1918年2月,来自山东、河北、浙江等省的14万中国劳工应英法两国招募,承担战地后勤工作,他们在工厂做工、挖战壕、修理枪械,其中2万人或战死或死于当时的流行疾病。1918年11月11日停战协定签署后,约3000华工选择留在法国,其中又有不少人选择在离里昂火车站一箭之遥的沙龙街落脚,从而在此形成了最初的巴黎华人街,形成了中国在法首要代华侨。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察哈尔学会秘书长张国斌(右1),国会议员陈文雄(左2),13区区长顾梅在活动现场。
此雕塑呈现的是当年华工远渡重洋,经过数月艰难的海上航行抵达马赛,又换乘火车抵达巴黎里昂火车站的情形。
雕像高2.63米,重600多公斤,由青铜铸造,呈现的是个山东庄稼汉的形象,他身体魁梧,脸部为目字形和国字形的山东人面部特征,立体且饱满,给人一种健康、向上、阳光的印象,且略有一些福相。他穿的是土布棉袄裤,脚腿处扎绷带,穿着土布鞋。虽然经历了漂洋过海艰难的海上旅行,又从马赛港转换成火车到达巴黎,但他下火车时,眼神中没有旅途疲惫感,而是对眼前看到法国首都巴黎的一切流露出好奇,并对自己未来在法国的生活怀有新鲜感。
雕像希望用其艺术的语言,从一个普通山东农民的身上看出中国人朴素、宽厚、勤劳、诚实、乐善好施、爱好和平的品质和民族精神。
雕像由山东省山东省海外交流协会赠送、法国《吴建民之友》负责后期管理,并将永久保留在巴黎里昂火车站。
据悉,这也是中法交流有史记载300多年历史以来,首要尊矗立在巴黎街头的中国人主题雕像,它同时也是首要尊在巴黎街头的华工雕像。2017年巴黎里昂火车站的人流量超过1亿,是巴黎盛名的地标性区域。在巴黎火车站人行广场出现中国华工雕像,不仅对法国社会再现了中法友好的佳话,也对中国如何在西方大国通过讲好中国小人物故事来讲好中国故事开创了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