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作者:七七
太平洋吹来狂暴的台风,
快乐肥宅们贴秋膘的心正在疯长,
又到了新一年米其林指南发布的季节。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可是,每一年中国版米其林指南的发布,都要掀起吃货们疯狂Diss的腥风血雨…
2016年,首版上海版米其林指南问世时,上海宁气炸了:
明明是选的上海本地餐厅,怎么上榜的几乎全是粤菜馆?
这样赤果果地无视本帮菜真的好吗?
要选粤菜你们怎么不去广州选啊?
生气!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好吧好吧,那在广大群众的威胁下,2018年,米其林指南来到了粤菜的发源地广州,发布了首份广州版。然而广州人一看更是怒火中烧:
啥?广州居然没有三星米其林餐厅?
没有至高荣耀的三星也就算了,二星的也没有??
上海香港澳门新加坡都有评出了米其林二星三星的粤菜餐厅,广州就只评到了八家一星,这是几个意思?
生气!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好吧,大家知道,诞生于法国的米其林,是没有被轮胎事业耽搁的美食餐厅行业标杆。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坊间传说米其林评星级的标准包括餐厅的环境和服务水平,但米其林官方专门辟谣过好多次:
“The star symbols judge only what’s on the plate”
“我们所看只跟食物有关”
盘中的食材、准备食物的技艺水平和口味的融合、创新水平、是否物有所值和烹饪水准的一致性是米其林评审所遵循的、唯有的五条标准。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2007年那部风靡全寰球的电影《美食总动员》中,一只梦想当厨师的小老鼠让很多中国小伙伴首要次了解了法国的米其林餐厅:
每一道料理,无论是色,香,还是最重要的味,处处都透露着两个字:
讲究。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这样的讲究,来自于每一位米其林大厨的匠心和执着精神。
他们讲究每一道工序必须周密严谨,
讲究每一种食材的用量和互相之间的配比必须分毫无差,
普通人最容易忽略的油品、调味品,在米其林大厨眼里却是最不可怠慢的存在:必须使用味道最纯正、品质优良良的辅料,才能较大限度地凸显食材原味。
最终的成品,不再只是一盘珍馐佳肴,更是一件凝聚爱意的艺术品。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轻轻咬下去,能感受到的不止食物在舌尖上绽放的食物灵魂,更是庄重神圣的生活仪式感。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欧洲菌在国外曾经以吃土几个月的代价换得吃一两次米其林星级餐厅的体验,一边吃一边感觉自己正在变身精致的法式猪猪女郎…
那话说回来,中国餐厅得不到米其林评委的青睐,“吃都”广州都被嫌弃,难道是因为中国餐厅做出来的菜品不够格吗?
当然不是!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中餐与西餐的烹饪哲学大有不同。尤其是在定时定量方面!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栗子一:
来自中国的小明蒸包子,她判断是否蒸熟的方式是:把一根筷子插进去,畅通无阻力,就说明已经蒸熟。
来自法国的钢蛋烤面包,他把这坨面放到烤箱里,设置了具体的温度和准确到秒的时间。烤箱发出提示声时,就说明面包可以出炉~
栗子二:
同样是做一桌菜,中国的小明使用的备菜工具只有一把切菜刀,足够变着法儿切出数百种花样;
而法国的钢蛋使用的各式各样的刀具,多到可以拿去打群架…因为钢蛋以及钢蛋的父辈们都认为,不同的食材、不同的形状,必须用相应的刀才能切出最完美的效果!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总结来讲就是中餐更注重主观条件的灵活性,西餐更注重客观条件的精准性,这样一来西餐就更容易符合米其林星级标准中的“烹饪水准的一致性”。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Get不到中餐的博大精深,所以米其林对于中餐厅的评判结果难免会让天朝土著吃货们不爽。
不过最近,中餐以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引起了米其林的注意…
用…一瓶炒菜用的油?!
嗯,最近,金龙鱼谷维多稻米油在比利时火了。
倒不是因为比利时人都开始学习炒菜,而是因为这款来自中国的炒菜油在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