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关于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新近报告,2016年的样品中96%有农药,但在法定限度内;51%含量极少,难以统筹分析。因此EFSA与大多数卫生机构总结称,欧洲人通过接触农药残留导致健康问题的“风险低”。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未来世代”则认为,所有农药都有可能含内分泌干扰物,并有可能在所谓“法定限度”之内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因此该协会专注于剩余的、检测到农药残留的49%食物样品报告。
协会解释说,EFSA在报告中预设“农药在某一阀值内对健康无影响”的前提。但事实上“内分泌干扰农药不一定符合常规毒理学中被普遍接受的原则,即毒剂只要低于某一阀值,就没有毒性作用”,协会补充说。
“而内分泌干扰物并非通过单次量‘毒剂’起作用,而在于接触时间和时机”--胎儿、婴儿、青少年和老年人是最易受害的年龄区间。协会指出,对三个月的胎儿来说,母体接触到内分泌干扰物是灾难性的。法国《60万消费者》杂志在2017年4月的报道中指出,法国儿童全部已经接触过内分泌干扰物,无论他们住在哪里、饮食何物,这些物质可以通过空气、土壤、地下水传播,影响波及几代人。
成立于1916年、汇集18000名国际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的业界研究权威组织“内分泌协会”在2015年发表了关于内分泌干扰物的科学论文指出,由于荷尔蒙系统的特殊功能,“无法确定内分泌干扰物的作用阀值”。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法国的社会事务监察总局(IGAS)对以上结论表示赞同,该机构在2017年12月关于内分泌干扰物的报告中写道:“近年来的研究证实了内分泌干扰物剂量和效果之间的分离,并且要附加‘鸡尾酒效应’(即一段时期内纳入多种干扰剂产生的混合作用),这些都对毒理学的传统逻辑提出质疑”。
然而,以上两所机构所质疑的“毒理学传统逻辑”正是监管机构如今还在用来检测食物农药残留的“安全阀值”。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由EFSA组织协调的欧洲食品监测计划,其工作方法是在总数109843个样本中寻找881种不同的农药分子(其中350种分子每种至少一次被科学出版物指出对内分泌有影响)。最终在84657个中找到791个农药残留分子。根据EFSA的报告,“未来世代”在69433个样本中找到了157种属于以上350种“危险分子”的残留物,受污染范围占样本总数的63.21%。协会发言人François Veillerette指出:“当局应当重视食物中出现的这些内分泌干扰物”。报告显示,样本中1676个检测出农药残留者系婴幼儿食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典毒理学模式越来越站不住脚跟。今年6月,法国健康与医学研究所(INSERM)和国家农业研究所(INRA)发表在专科刊物《环境健康展望》上的研究报告指出:将雄性啮齿动物暴露在监管机构所谓“安全剂量”下的六种常见农药中,小鼠罹患糖尿病症状的代谢紊乱:与未接触农药的小鼠相比,其体重增加一倍,胆固醇、空腹血糖水平高企,肝脏脂肪堆积。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寰球报》指出,内分泌干扰物被认为是人类非传染性疾病:激素依赖性癌症、神经行为障碍、不育症、肥胖和糖尿病增加的原因之一(包括其致癌、致基因突变及生殖毒性的恶果),关于欧洲法律应当如何对其管制,已经在布鲁塞尔讨论了将近20年。
法国在2014年通过一项关于内分泌干扰物的法律,其中包括禁止双酚A在婴儿奶瓶和食品容器中使用。该法律框架的第二部分正在制定中,“法律草案中几乎没有关于食品的文字,我们感到震惊!”“未来世代”协会发言人François Veillerette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