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近数据显示,2017年,有60.84万人出国留学,同比增长11.74%;同时,有48.09万留学生选择回国,同比增长11.19%,也创历史新高。
当留学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多数人必然只能回流国内,但这份“大势所趋”下,不同的个体,在回与不回之间,内心又会面临怎样的“撕扯”?
有些人可能从来没有融入过当地文化,留学只是旅行,甚至是完成父母期待的煎熬;
有些人对那里虽无留恋,但找到了证明自己的动力;
有些人的心始终被“好脏好乱好快活”的热闹搅动着;
也有些人,回来之后反而水土不服,恍惚自己找不到归属……
在高潮时离开,
因为提前触到了职业天花板
@yuan, 30岁, 欧洲六年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一年前,我搬离荷兰,回到了上海。
回想在欧洲的六年,出现过两次心理危机。
首要次是刚来时的“文化冲击”。我的英文不算差,可即便他们话里的每个单词都能听懂,我还是无法在他们爆发出哄堂大笑的一瞬间 get 到笑点,觉得自己被隔离在外……
比语言更严重的问题是观念。和外国姑娘约会,基本两三次就没了下文……我总是主动买单、帮女生提重物、背包……几次碰壁后,我才知道这对于西方女生来说相当不礼貌。
这样的状态在来欧一年半后就“痊愈”得差不多了。
真正影响到我的是第二次危机,源于国内的同龄人。
两年前,朋友们大多都享受到了国内崛起的那波红利:北京三环买房、互联网创业……用世俗的眼光看,混得风生水起。他们都很有物质实力,却仍然心事重重的样子,我透过朋友圈每天刷新着这群人的动态,只觉得被莫名的压力裹挟:已经很有钱了,到底还不满足些什么啊?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相比之下,我在欧洲太安逸了:每月领着税后2000欧左右的工资,工作之余逛逛美术馆、和当地的朋友聚会、每天固定去公园散步……我看不到向上的通道,仿佛一只手已经触到了职业天花板。
而国内的同龄人呢,今天A的公司上市了,明天B的公司融资了,可他们还那么拼命……这种拼劲让我害怕,地理上的距离成了我收关的保护伞,久而久之,那些曾经说服自己的理由一个个都失了效。
去年,我在老板又一次提出给我升职加薪后递交了辞呈……
身体里两个“我”在撕扯,
一个讲中文,一个讲英文
@果子狸, 29岁, 英国四年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等下个月交完博士论文,就到了要做出选择的时候了。
这些天的梦境里总是出现两个“我”不断撕扯的场景,她们一个讲中文,一个讲英文,第三个“我”在一旁静静地围观……
我所接触到的留学生,基本清晰地分成了两个阵营:前者,家境殷实,往往还没念到大学就被扔到了西方文化的场域,在最初的挣扎后大多都能和白人们打成一片,思维也越发西化。
后者,多数是像我一样,大学毕业才只身一人来到陌生国度,只是想拿文凭回去帮助就业,他们埋头苦读,对GPA 以外的东西几无兴趣,“早晚都是要走的,何必建立什么纽带呢?”有人曾经语重心长地劝过我。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是啊,二十多年的人脉都在国内,来这儿对他们来说更像是一场长时间的旅行,异国风光虽好,欣赏完也终究带不走的……
我和第二阵营的区别在于:我在这场原计划的“旅行”中动了心,脑海里一半的空间被腾出来存放西方的思维方式和记忆,如今,东方和西方的力量打成了平手,分不出高下。
在英国,我需要通过持续关注中文寰球的动向获取养分,呼唤 motherland ;但如果回到中国,我又会思念起约克平淡但充满人情味的一切,不紧不慢、不慌不忙,不需要在乎旁人的眼光……
也许,这样低迷的情绪在席卷而来的论文压力前不堪一击,但在它过去之前,我只能任由自己待在里面,动弹不得。
那就不动了吧,闭上眼睛,先熬过这漫漫长夜再说。
交往外国男友,
不是为了留下来
@Christina, 27岁, 英国三年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每当有中国朋友得知我在读书时交往了外国男友,都是一副艳羡的眼神,外加一丝“不怀好意”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