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和信仰的力量(2)----《寰球之光》观后感

来自:水畔网行 0 0 2018-08-31

     《寰球之光》告诉人们:能够激发灵魂的高贵与伟大的,只有虔诚的信仰。拥有信仰的人会十分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和价值追求,使得他们无论面临任何挫折和困境,都会百折不挠,不言放弃。由于怀有坚定的信仰,巴哈欧拉不惜放弃优越的贵族生活,不惜受苦受难甚至流血牺牲去创教、传教,赢得众多信徒的仰慕和追随。巴哈伊信仰是巴哈欧拉饱经磨难在先驱者巴勃思想的基础上接受神灵启示并艰苦探索而迸发的思想火花,巴哈欧拉给巴哈伊信仰缔造了鬼斧神工的辉煌。要问“什么是信仰和信仰的力量”,巴哈欧拉无疑对此作了很好的回答。

多年前,我读过英国十九世纪盛名作家塞缪尔·斯迈尔斯写的《信仰的力量》。其主要内容是讲述从法国宗教改革的历史开始,直到胡格诺教徒散居各地以及法王路易十四在废除南特敕命的名义下对新教的镇压迫害。该书在全球畅销一百多年而不衰,改变了亿万人民的命运,塑造了近现代西方道德文明的精神风貌。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作为英国盛名的社会改革家和多产作家,塞缪尔·斯迈尔斯写过许多脍炙人口的人生随笔作品,如《自己拯救自己》、《品格的力量》、《人生的职责》、《金钱与人生》、《信仰的力量》、《命运之门》等,这些作品对近代以来西方社会的道德风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正如英国《观察家》杂志的评论所说:“斯迈尔斯先生为人类的社会生活贡献了非常优秀的精神食粮。他以犀利而又睿智的笔调向我们揭示了人生的目标、生活的目的、生命的服从、生活的激情、生命的力量、良心的自由、信仰的伟大等人生的真谛,把上苍赋予我们的脆弱的自然生命塑造并升华成了具有高贵品格和坚强意志的精神生命。”1998年,伦敦《金融时报》发表纪念斯迈尔斯的社论,认为“同其他各种形形色色的理论家相比,赛缪尔·斯迈尔斯先生将带领人类更加健康地进入21世纪。”斯迈尔斯的这套丛书因此被誉为“跨越时空的永恒经典,泽被后世的心灵福音”和“个人奋斗的精神标本,高贵情操的良知堡垒”。

       信仰的支撑,仿佛一股清泉滋润心灵的荒漠,给人以生命的动力与活力。

       历史上,有许多人在信仰的支撑下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到达了人生的彼岸。比如,中国唐朝的三藏法师---玄奘,他自小出家,皈依佛门,他发现中原流传的佛经有许多讹误和不足之处,于是他想阅读梵文原版佛经,想到佛教发源地天竺去寻求正宗的佛法。从此,他踏上了一条艰难而伟大的征程。在边关与西域之间,是一片茫茫沙漠,玄奘在这里经历了死亡的考验,最终他奇迹般地走出了沙漠,走到了西域。在西域,他受到高昌国王极高的礼遇,国王想让他永远留在高昌,玄奘回绝了,国王便以性命相要挟,玄奘毫不畏惧,选择绝食来证明自己的决心。国王见他坚决如此,便放他前行,并派卫队一路护送他。翻过一座座极度严寒的雪山后,玄奘到达了天竺,在这里,他进入那烂陀寺,向戒贤法师学习了纯正而高深的佛法,最终学有所成。几年后他满载贝叶经返回了故国,此时已距他当初离开祖国17年之久。这就是信仰的力量,让他一路披荆斩棘,终至彼岸。

信仰的力量确实令人震撼。在云南省西北部迪庆州和四川省西南部甘孜州毗邻的地方,有一个叫“香格里拉”的地方。尽管这个地方非常神秘美丽,但由于接壤青藏高原,山峰峻峭,沟壑纵横,终年积雪,空气稀薄,因此,人迹罕至。历史上只有两支队伍从这里走过:一支是喇嘛教的僧侣,另一支是中国工农红军。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如此坚强?信仰!是什么力量让他们面对威慑和死亡时,如此坦然自若?同样是信仰!这两支队伍区别很大,其信仰内涵并不一致。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都在追求“精神的天堂”。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红军长征,被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比作犹太人出埃及、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和美国人征服西部。他认为:“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影响寰球前途的事件了。”布热津斯基说:“对崭露头角的新中国来讲,长征的意义绝不只是一部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史诗,它的意义要深刻得多。它是国家统一精神的提示,也是克服落后东西的必要因素。”这支衣衫褴褛、饥寒交迫的军队从江西出发时有8.6万人,到陕北时只剩下不到6000人,可正是这支军队,击败了强大的对手,建立了一个新中国。

      事实已经并将反复证明:人类在奋力抗争邪恶、争取自由解放和实现自己崇拜的事业中,之所以能不畏牺牲,前赴后继,信仰就是一种巨大的支撑力量。

      高尚的信仰,是净化灵魂的甘露,是视死如归的精神支柱。谭嗣同、夏明翰、江姐等无数英雄人物的事迹正好说明信仰的力量。在西方,也有许多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例子。古希腊盛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苏格拉底在喝下毒药之前所说的收关一句话是:“现在我该走了,我去赴死;你们去继续生活,谁也不知道我们之中谁更幸福,只有神才知道。”宗教首领马丁•路德在罗马教廷作出死亡威胁的时候,也同样发出了类似的誓言:“这就是我的立场,我没有别的话可说了。愿上帝保佑我。”尽管他们失败了,但他们虽败犹荣。因为,他们都始终不渝地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即使是大难临头、人头即将落地的时候,这样的信仰也不曾有过一丝一纹的动摇。

德国盛名思想家、作家、诗人及科学家歌德在他晚年的时候说:“寰球历史只此真正的主题是信仰与不信仰的冲突。所有信仰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对当代人和后代人都是光辉灿烂、意气风发和硕果累累的,不管这信仰采取什么形式;另一方面,所有不信仰在其中占统治地位的时代,都只得到一点微弱的成就,即使它也暂时地夸耀一种虚假的繁荣,这种繁荣也会飞快地逝去”。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古往今来,世事沧桑。我们也许看不见、摸不着信仰。但信仰却在悄悄地影响与改变我们的寰球,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命运。也正是因为有了信仰,人类历史才会出现风云跌宕波澜壮阔的景象,人类才会在希望的憧憬与向往中,繁衍生息,承先启后,绵延不绝!

      千百年来,寰球各大宗教信仰的诞生引发了人类在文学、建筑、艺术、音乐等方面的惊人成就。它们也促进了理性、科学及教育的发展。其中的道德原则已被转化为寰球通用法则,规范并升华各种人际关系。尤其是巴哈欧拉诞生200年来,寰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1858年,曾经孕育出人类最古老文明的底格里斯河畔,时处流放的巴哈欧拉在此散步、沉思,灵感如喷泉般涌现,启示了名为《隐言经》的智慧之书。它用神秘的古典阿拉伯文(上卷)和波斯文(下卷)的散文诗体写成,共153首,是巴哈欧拉包罗万象的启示中有关道德伦理教义的核心。《隐言经》最初由巴哈欧拉的同伴根据记录整理而成,随后在巴哈伊信徒中手抄流传,直到1932年才以英文本的形式在伦敦首次公开出版。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隐言经》启示出人的真正精神本性,激励世人为开生高贵的命运发奋努力,阐明了人生持久进步与灵性升华所必需的精神与道德原则。它的主旨在于揭示出我们每一个人潜在拥有的德性、美质与能力,并通过神圣启示的力量和诚言笃行的榜样,帮助我们充分表现这些天赋。在物欲横流之世,《隐言经》予我们濯污以纯洁,灌顶以醍醐。它更伸张正义为贯穿人类事务的至高原则,指出了人类团结的必由之路,同时给这团结之旅提供了力量、希望和路标。《隐言经》所启示的精神真理蕴涵深邃,想象丰富,文笔隽永,催人奋进,是高尚人生追求者的无价珍藏。它被译成120多种文字,成为寰球各地千百万人的心灵向导和良师益友。

       其实,宗教伦理与教义也是与时俱进的。巴哈欧拉提出了人类一体的愿景、一个道德框架,还有基于宗教与科学和谐一致的教义,直指当今各种问题。他为人类描绘一幅与我们对科学理解相符的统一蓝图。他号召寰球各国人民视自己是同一家庭的各个成员,放下疏远和偏见而团聚在一起。如此,寰球各族人民、各个社会组织,都可以为自己塑造自身的未来,最终创建一个公正和平的寰球文明。

       巴哈伊信仰提出的“上苍只此,宗教同源,人类一家”的主张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民众所接受。在寰球各大独立宗教中,巴哈伊信仰是最年轻的信仰体系;而在新兴宗教中,它又是发展最快的。目前,巴哈伊分布于全寰球235个国家和地区,出自2100多个民族、种族和部落,信徒总人数逾600万。巴哈伊教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标志着人类正在从狭窄的信仰胡同中进入到广漠的信仰领域之中。

       无数事实证明,信仰和信仰的力量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


喜欢 0
收藏 0
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