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由澳大利亚美术家协会、澳大利亚琴棋书画协会、澳大利亚中国文化传统协会和湖北同乡会联合主办的【孙涛悉尼书法展】在悉尼车市活(Chatswood)中华文化中心隆重举行。当天,盛况空前,来自悉尼的华人议员和文化精英等嘉宾约200多人参加了剪彩仪式。此次展览,展示了孙涛先生近年创作的书法精品,展现了他的师承渊源及深厚的书法造诣,受到了行内专家和观众的高度评价。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我接到出席展览邀请函之前已经做了赴堪培拉旅游的安排,所以没能赶上开幕仪式。从堪培拉回悉尼的第二天,我和夫人还有一个朋友一起去了展览现场观展。
走进文化中心,四周墙壁上挂满了孙涛经过多年的书艺实践创作出的四十多幅书法精品,章法布白疏密有致,浓淡相映,稳而不平,奇而不险,妙合自然,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一幅“天接云涛”的作品我端详了许久。它笔势雄健洒脱,跌宕遒丽,意蕴无尽,展示了书法的魅力。“天接云涛”出自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此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孙涛用如椽大笔书写这几个字,展示了书法家倾述隐衷,寄托理想的浪漫主义情怀。
另一幅“黄钟大吕”的作品引人注目。它笔酣墨饱、力透纸背、苍劲古雅,自有风韵。洒脱中见厚重,雄放中见苍劲,给人一种朴茂刚劲,端庄秀美之感。“黄钟大吕”是一个成语,典出《周礼注疏》卷二十二〈春官宗伯•大司乐〉。黄钟,我国古代音韵十二律中六种阳律的首要律。大吕,六种阴律的首要律。人们以“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在这里,借用“黄钟大吕”来形容孙涛的心路历程及书法作品倒是很恰当。
孙涛先生是中国湖北省武汉市人,中国文化部中国书法院研究生毕业,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书艺指导,湖北省楚天书法院特聘书法家。
那天,我们几个欣赏完孙涛的书法作品,走出展览厅,碰巧撞见了孙涛。我与他素昧平生,从未谋面,我是从照片上记住他的相貌的。这位大名鼎鼎的书法家丝毫没有名家的架子,跟我们一一握手,侃侃而谈。从他的童年谈到中年,从生活谈到工作,从书法习作谈到人生感悟……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童年,可以说人生最值得怀念的美好时光。可对孙涛来说却是那样的残酷。5岁那年的一次意外触电,使天真活泼的孙涛失去了右臂。面对别人异样的眼光,好强的孙涛暗下决心:即使一只手,也要不落人后。小学时,看到别的同学挣学费减轻家庭负担,家境不错的孙涛也去搬砖挣学费,而且搬得比别人多。手掌磨破了,腿划破了,但他一声不吭。
他学习勤奋,自强不息,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10岁那年,同学的父亲喜爱品学兼优、热爱文学的孙涛,将他推荐给了盛名书法家陈义经学习书法。首要节书法课上,陈老的话使孙涛与书法结缘终生———他对孙涛仅余的左手毫不鄙夷,反而高兴地说:“你的天分很高,只要好好练,你会比其他人更有成就!”
首要次用左手提毫,笔画总是不如别人写得正,陈老手把手地教。别人写一遍,孙涛就写十遍,每天至少练4-5小时。为锻炼意志,夏日炎炎里,孙涛把桌子搬到院子里,顶着烈日练习书法。家里白纸用完了,他就找来报纸、毛边纸、纸盒子等一切能够用的东西练字。他立志要成为一名书法家。
孙涛的书法饱含热血和真情。他说,“书法就是我生活的全部。”几十年来,为了书法艺术,他承载了多少寂寞?熬过多少不眠之夜?挥洒了多少汗水?受过多少甘苦?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凭着坚忍不拔的意志,躬耕砚田,临池不辍,一步步登上中国书法的大雅之堂,实现了他的美好愿望和人生追求。
我上网搜索了一下,在中国书画史上,像孙涛这样的“残道人”还有不少,他们都以常人难以想象的顽强意志创造了惊人的奇迹。也许是他们因为自身残疾对生命的感悟更加深刻和独特,其作品更会直指人心深处。
最初练习书法,孙涛什么都学,什么都写。后来渐懂书写的规矩,便开始大量临帖,他出入晋宋,游走盛唐,浸淫明清,于名家法帖中汲取笔法技巧,体悟用笔之道,渐渐悟出传统书法不单是外在形式的表现,更重要是内在文化功力的彰显。在学习书笔技法的同时,他更注重书法理论的学习和学养的提高。书法进入一定境界,就是拼学养,学养引领境界、眼界,是成就大家的基础。
为了提高自己的书法创作水平,孙涛还拖着独臂,孤身前往北京、四川等地拜访名师、拓印碑文。他先后师承陈经义、陈振濂、王镛、徐本一等盛名书法家,得到了他们悉心的教诲和指导,靠灵气和悟性学其真谛,汇集各路名家之长处,博采众家,为已所用,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作品笔力遒劲,取势跌宕多姿,疾徐有致,疏密得当,加之字势八面出锋,开合有度;用墨浓淡相间,静躁互补,颇具个性。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他认为,学习书法,必须在临摹、揣摩的基础上食古而化,凭借浓厚的兴趣和顽强毅力进行刻苦的摸索,不期然而适然得之,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也是他多年来学习书法经验的总结。
在书法创作中,孙涛不失传统技法和时代创新,借线的飞动,墨的润华,心手相合,抒情写意,以一当十,知白守黑,以简约飞动的笔墨和线条痛快淋漓地书写自已的情怀。从他的书法作品中,你可以观察到他用墨浓、淡、干、湿的恰到好处;可以领略到他用笔提、按、使、转的技法,每幅作品的汉字都有跳动感,字里行间,抑、扬、顿、挫,俊彩飞扬,充满了时代气息和勃勃生机;可以感觉到强烈书法作品的视觉冲击力,给予观赏者一个独立的思考和联想的天地。
孙涛的书法作品具有匠心独运之妙和道法自然之趣,取法高古、气息醇厚。笔墨随心而动,灵动自如,肆意挥洒。引笔奋力,若鸿鹄高飞,邈邈翩翩。他的楷书集石鼓文、楚简、汉隶、魏碑各书体特色以及个人对书法的深刻感悟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古朴、大气、奇肆、生辣。楷书端庄稳健、方正圆润、结构严谨、笔画刚劲有力,笔笔透纸。其行草作品用笔迅捷而劲健,痛快淋漓,欹纵变幻,大气开张,构式开阔,不斤斤计较于细微点滴之处,而重其谋篇布局乃至作品所旨在表达的理想和情感,它不是文人雅士般的闲逸情绪的反映,更多的是对人之心灵寰球情感活动的调动和启示。行书磅礴大气,用笔老道,潇洒脱俗,静如处子幽兰,动如行云流水,飞如疾风流云,劲如飞流激瀑,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篆书娟秀优雅、行墨精妙、娓娓道来,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有人说,书者,世间之高艺也,非勤耕不能入其门,非师古不能得其基本,非善悟不能有所成。孙涛正是依靠自己的勤奋,心追手摹,对艺术的苦苦追寻,才找到自己的艺术方向,成就自己。
天道酬勤。孙涛的作品多次荣获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中国残联、民革中央等机构举办的“楚天群星奖”、 “黄鹤群星奖”、 历届“国际残障人书画奖”。他在风景胜地黄山、辛亥碑林、东湖绿道等均有题字,几十件作品入编中国书协作品集《二十世纪精品艺术集》、《寰球名人录》等大型专集。
近年来,孙涛书法作品在韩国光州美术馆、澳大利亚悉尼市政大厅、墨尔本市政大厅、 新西兰惠灵顿市政大厅和日本大分市美术馆等处展出。有英国剑桥、牛津、法国第三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美国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大学和30多个国家的孔子学院收藏孙涛作品。
面对荣誉,孙涛很淡然。“我的一点成就离不开社会的帮助,我要尽力回报社会。”
孙涛所住的同济社区是大、中、小学集聚之地,他责无旁贷地担当起了社区书法老师和课余辅导员,培养大、中和小学生及外国留学生逾万名。
1996年起,他每年在社区开展书法夏令营。那年夏正值武汉防洪严峻之时,他带领孩子们到龙王庙堤口上慰问保卫大堤的官兵,挥毫泼墨写就“保卫武汉、众志成城”等字幅鼓舞官兵斗志;香港回归,他组织了百名大、中、小学生用百米长卷挥写喜悦之情。
他还先后多次为武汉市防洪捐款,义务为老年福利院、孤儿院及灾区组织慰问、捐款捐物等,多次组织大学生开展书画摄影活动并予以财力、物力支持,他个人还资助了近20位贫困大学生。
古人论书云: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是书之法,学者习之,故当熟之于手,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于身。德而熟之于身,书之于手,如是而为书焉。
有人写诗赞他:“清歌杳邈渐不闻,独臂只跟翰墨亲。指腕一从师逸少,龙蛇笔底更不群。”
在展览厅,我看到一幅他人送孙涛的书法作品“妙机其微”挂在醒目的位置。“妙机其微”是《二十四诗品》中《冲淡》(也是《中淡》)的首要句,“素处以默,妙机其微”。说的是所谓“真人”、“畸人”的思想精神境界。“素处以默”是要保持一种虚静的精神状态。由虚静可自然而然地洞察宇宙间的一切微妙的变化,只有当心境极为淡泊、虚静的时候,才可能对大自然最神奇而又最微妙的动人之美,有一种会心的感受与体悟。
孙涛倘以此为圭臬,其书法艺术将更加炉火纯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