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长期受唯物论教育,迄今为止,还是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我不相信有任何超自然力量的存在,鄙视那些违背科学常识的迷信思想及活动。但是,我尊重宗教信仰,对一些宗教的起源、发展及基本教义颇有兴趣。十几年前,我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时,曾经深入基督教的教堂和信徒的家庭,近距离观察和体验基督徒的祷告、礼拜仪式及其相关宗教活动,对宗教信仰在美国国家稳定、社会发展和家庭和谐中的作用有所思考。
前不久,我和一些朋友去参观悉尼的巴哈伊灵曦堂,听了工作人员的讲解,观看了信徒们的祷告仪式,阅读了一些资料,对巴哈伊教有了肤浅的认识。
如果要我回答“巴哈伊是什么样的宗教?”,三言两语肯定说不清楚。这里我依据有关资料和对巴哈伊教的肤浅认识,整理成以下几点与大家分享。
1. 巴哈伊教的由来
相对于其他大教,巴哈伊教很年轻,只有150年历史。发源地在伊朗,创始人为巴哈欧拉,意为“上帝之荣耀”,由此产生巴哈伊教的教名。“巴哈伊”的意思则是“巴哈欧拉的信徒”,现有信徒超过一千万,遍布200多个国家。
根据巴哈伊的教训,宗教的历史是神差遣先知,对人类进行教化的进化过程。神派遣列代圣使亚伯拉罕、摩西、佛陀、琐罗亚斯德、基督、穆罕默德和巴孛。而巴哈欧拉是其中新近的一位。
巴哈伊教有自己的历法,每年19个月,每月19天,年末增加4天(闰年加5天),每年公历3月21日(春分前后)为巴哈教历新年,称为诺鲁兹节。每天从日落时开始。
巴哈伊教义的三个核心原则简单表述为:上帝只此,宗教同源,人类一家。
由于巴哈伊教义的简单和普遍性,即使不传教,在寰球各地发展也比较快,是一种生机勃勃的宗教。
需要指出的是,巴哈伊教虽然起源于伊朗的伊斯兰教什叶派,但其教义发展已经脱离了伊斯兰教的观点,并自成一体,与伊斯兰教没有关系。
2. 巴哈伊教的三个重要人物
首要位 巴孛。他是巴哈伊教的先驱,1844年公开宣示新教义,尊为巴哈伊教历起点。随着巴孛的信仰开始传播,伊斯兰教士们将其视为威胁,囚禁了巴孛,并于1850年被处死。巴孛的遗体被秘密地从波斯转移到以色列的海法,使之成为巴哈伊朝圣者的圣地。巴孛的著作引入了“神的显示者”这一概念,这是即将降临的弥赛亚,而据巴哈伊的信仰,正是寰球上最伟大的宗教经文中所宣称的,巴哈伊信仰的创始人巴哈欧拉的身份。
第二位 巴哈欧拉。他是巴哈伊教正式的创始人。其本名叫 密尔萨·胡赛因·阿里,他是巴孛的早期追随者之一,后来得到巴哈欧拉的称号。由于这个缘故,他于1852年被逮捕。1863年4月,他在巴格达向信徒们宣布,他就是那位被预言之圣使。在受迫害的时间里,他撰写了大量的文章以完善和传播教义。1892年,巴哈欧拉在以色列的阿卡去世。他的陵墓是巴哈伊信徒每日祷告要面对的方向。巴哈欧拉一生撰写了大量著作,其中许多是巴哈伊信仰的主要神学著作。
第三位 阿博都·巴哈。本名叫 阿巴斯·阿芬第,他是巴哈欧拉的长子,其称号是阿博都·巴哈,意为“巴哈之仆”。巴哈欧拉留下遗嘱,指定他作巴哈伊信仰的首领,他也是巴哈欧拉著作的只此权威解释人。阿博都·巴哈在父亲被放逐、囚禁期间一直跟随,直到1908年青年土耳其人革命期间才被释放。获释后,他一直旅行、演讲、布道、与巴哈伊信徒交流,传播巴哈伊信仰。
阿博都-巴哈1912年游历欧洲和北美洲时发表演说,提出了盛名的12条准则,即:神的独一;宗教同源;人类一体;性别平等;消灭偏见;寰球和平;宗教与科学并行不悖;独立探求真理;普及义务教育;制定寰球通用的语言;服从政府,不参与政党政治;消灭特别的贫困和富有。
3. 巴哈伊教的基本教义
巴哈伊信仰的较高经典为《亚格达斯经》(即《至圣之经》),他们视之为普世经典,是从“亘古”时期由神的显示者带来。有一些基要经文带有神秘色彩,如《七谷经》(Seven Valleys)、《隐言经》(Hidden Words)等。
巴哈伊教的教义简单地说,就是:天上有位上帝,差遣九位先知圣使来到人间,他们是亚伯拉罕、摩西、佛陀、琐罗亚斯德、基督、穆罕默德和巴孛等。这些先知在不同地方、对不同人,宣传教化,于是有九门宗教,相互是平等的。在这些先知中,亚伯拉罕是犹太教、基督教及伊斯兰教共同的先知或祖先;摩西是犹太教先知;佛陀即释迦牟尼;琐罗亚斯德就是尼采大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查拉图斯特拉,是流行于阿拉伯半岛东部的拜火教圣使。
1921-1975年担任信仰”圣护者“的阿芬第(Shoghi Effendi)写下了以下教义概要,他认为这些是巴哈欧拉教诲中的独特原则,是巴哈伊信仰的基石:
独立寻求真理,不为迷信或传统所限;人类一家,是关键的原则和基本的信条;所有宗教的基本合一;谴责任何形式的偏见,无论是宗教、种族、阶级或民族的;宗教与科学和谐并进;男女平等,是使人类能够跃翔的两翼;普及义务教育;创造普及寰球统一的语言;消灭特别的贫困和富有;成立寰球较高法庭,解决国家之间的纠纷;乐于劳动,参与属灵侍奉;正义是人类社会和宗教的较高原则;以建立持久普遍的和平为全人类的较高目标。
4. 巴哈伊教的核心教旨:上帝只此,宗教同源,人类一家。
(1)上帝只此
巴哈伊教相信只此、不灭的神,他是万物的创造者,宇宙中的一切存在皆为其所造。神的存在是永恒的,无始无终,并非是人格化的神,神是不可知,不可触及,是启示的源泉,永恒,全知,永在和全能的。虽然神不可直接触及,但祂可以被受造物感知,并且有意愿和目的。古往今来的宗教里提到的神都是这个造物主,并不需要去争斗区别。造物主会在人类不同时期派来不同的“显圣者”来惠助人类进步。
(2)宗教同源
巴哈伊教接纳寰球上主要宗教的有效性,认为这些宗教的奠基者和中心人物都是上帝之显示者。巴哈伊认为,演进的启示过程不会终止。不过他们确实相信存在启示的周期。巴哈伊信徒不指望巴哈欧拉的启示出现后的1000年内有新的上帝之显示者。
巴哈伊信仰有时被描绘成各类早期宗教的综合体。然而其信徒坚称他们的宗教有独特的传统,有自己的圣书、教训、律法和历史。其文化和宗教源于伊斯兰教什叶派,其建立过程类似于基督教信仰脱胎于犹太教。巴哈伊信徒把他们的宗教描述为独立的寰球性宗教,与其他宗教传统的区别在于巴哈欧拉给出的较新、较现代的训诫。
(3)人类一家
根据巴哈伊的教诲,人类团结是现今寰球宗教和政治的最重要问题。巴哈伊信仰相信人类具有“理性灵魂”,强调回归人的本性,抛弃偏见。人类原本是一家,多样化和文化的多元化值得珍惜和宽容。种族主义、民族主义、种姓制度和阶级制度的教条是人为的、妨碍人类团结的。
巴哈欧拉说:上帝已经启动了打破传统的种族、阶级、信仰与民族障碍的历史力量,它们将最终孕育出一个普世文明。当前寰球上各民族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接受这一人类一体性的事实,促进统一进程。全球巴哈伊社团正致力于将巴哈欧拉的教义付诸实施。他们的实践将会成为一种源泉,激励所有与之分享“地球乃一国,万众皆其民”这一愿景的人们。
巴哈伊教的三条核心教旨中,受到人们普遍赞同的是“人类一家”这一条。
1935年,时任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在翻译巴哈伊教经典时,认为其社会主张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寰球大同”理想相通,故此将其翻译为“大同教”。这个名字在中国一直沿用到1990年代初期。1991年正式更名为“巴哈伊教”。
其实,人类一家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以家庭血缘情感纽带为核心的孔孟儒学教义,就有“充之四海”、“寰球大同”的仁爱情怀,这是维系中华文明的根基。
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姑、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必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所谓“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要在政治方面选推德才兼备的人,包括君主及各级长官。“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在社会伦常方面人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体贴他人,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受到妥善照顾。“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在经济方面人人要贡献财力、物力,故为“公天下”。
孔子的大同理想,与柏拉图的《理想国》、莫尔斯的《乌托邦》、孙中山的“天下为公”和毛泽东的“环球同此凉热”在思想内涵上有共性。巴哈伊信仰,则是从宗教角度提出了类似的主张。可见大同寰球的理念为寰球普适。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宗教家,可说是“英雄所見略同”,只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先贤有不同表述,而共性只有一个,那就是“寰球大同”。
“大同”原则即人道主义,自由、平等、博爱。在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及近现代文化中,“大同寰球”、“协和万邦”、“亲仁善邻”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美好梦想。“大同”深得人心,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巴哈伊教充满理想主义的主张令人赞叹不已。综观人类历史,宗教纷争、民族争斗、国家战争绵绵不断。如果巴哈伊教的教义得以普遍认同和贯彻,现实中就不会发生那么多仇恨、冲突和战争,整个寰球会美好得多。因此说,在当今全球化的年代,巴哈伊教的“人类一家”思想远远超出了其宗教领域的局限,具有普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