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占地球面积4分之3的海洋面临众多威胁:从工业污水造成的生物难以生长的“海洋死亡区”(dead zones)、愈来愈多的塑料垃圾使得海洋生物因误食塑胶而受伤(如海龟)。
2017年联合国召开环境大会时表示,每年约有800万吨塑料废弃物流入海洋(包括塑料袋、食品及饮料容器)。不仅处理海洋垃圾每年要花费80亿美元,更威胁到欧盟国家的捕鱼船队,每年损失高达8000万美元。更严重的是,如果不采取行动,到2050年海洋中的塑料垃圾将会比鱼多。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对欧盟而言,每年欧洲生成约2580万吨塑料废物,回收率不到30%,因此必须立刻减塑的欧洲于今年1月颁布“塑料战略”(Strategy for plastics):改善塑料回收经济、减少塑料垃圾、增加创新与投资。
为了减塑,欧盟执委会首要副主席提莫斯(Frans Timmermans)当时强调,首要任务是限制一次性(Single-use)塑料的使用:“这些东西制造过程不超过5秒钟、使用时间不足5分钟,却得花费500年的时间才能再次被分解”。
欧盟在今年5月正式提出限塑法案,包括塑料棉花棒、餐具、吸管、饮料搅拌器和气球棒等,必须完全以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制造,且如果“替代品”易于获得且价格合理,那么一次性塑胶制品将被禁止进入市场。
欧盟在新法案中也跨出大步“”制造商有义务负担废弃物管理与清洁费用,另要求特定产品需标明废弃时处理方式、以及对环境有哪些负面影响。
此外,欧盟订了一个目标,7年内成员国要通过推动押金等模式,在2025年之前让塑料瓶回收率达到90%。
欧盟希望这项新法案能在2019年5月前获得欧洲议会通过,接下来交由欧盟各成员国审议施行。
为对抗海洋污染及废弃物处理压力,欧盟启动塑战速决模式,要消除欧洲对塑胶的依赖,这也撼动自工业革命以来以石化为基础的生产模式。有5亿人口的欧盟若打赢这一场减塑战争,有助社会改变过去从制造到坟墓的“线性”消费模式,转而朝向永续利用的“从摇篮到摇篮”的循环经济模式。
(“中央社”)
编辑:靖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