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一片嘈杂声,工党政府最重要政纲之一的KiwiBuild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
7月1日,KiwiBuild正式启动。按照目前的计划,一年之后,也就是明年7月1日之前要完成1000套KiwiBuild房屋建设,换算一下是每天2.7套。而如果要实现十年十万套的宏伟目标,则需要每天建成33套!
这个数字听上去是不是有点可怕?
数据显示,目前新西兰每年建成新房约30000套,折合每天82套。KiwiBuild计划在此基础上每年额外建约12000套新房,全部是有价格限制的“可负担房屋”。新房投入增加40%,而且都是市场最紧缺的低价格住房,无疑将会对房地产市场带来结构性的冲击,是解决新西兰住房短缺问题的一大利器!
当然,前提是完的成!完不成的话,就是一大笑话!
KiwiBuild和限制外国人买房,一个开源一个截流,是工党政府解决住房问题的两大政纲!然而KiwiBuild更复杂,难度更高,争议更大。限制外国人买房是一锤子买卖,法案通过了就贯彻实施,而围绕KiwiBuild的吵闹则会持续很长时间。一定程度上来说,工党是否能在2020年连任,未来两年多KiwiBuild的发展至关重要。一旦出现问题反对党一定穷追猛打!
对KiwiBuild的质疑,新政府成立伊始就开始了!反对党、经济学家、业界人士,还有操各种语言的“键盘党”,各种冷嘲热讽一拥而上。如果你在过去几个月一直关注KiwiBuild的新闻,很容易会有这个计划注定失败的结论。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未来十年KiwiBuild的建设目标:2018/19财年是1000套,2022/23财年达到12000套
“慢”是针对KiwiBuild的首要大质疑。工党政府去年10月走马上任,至今已经近9个月,然而连一套KiwiBuild住房都没有建成!很多人都在看笑话:不知道工党政府如何在剩下3个月里实现首要年1000套住房的承诺。
然而,住房部长Phil Twyford有他的计算方式。他表示,KiwiBuild有很多前期工作要完成,就好比建一条长长的上匝道。KiwiBuild应该从工党政府执政首要个财年的首要日之内开始计算——这就是2018年7月1日被官方认定为KiwiBuild启动之日的原因!
目前,一个33人组成的KiwiBuild领导小组已经形成。虽然迄今还没有一套KiwiBuild住房建成,但已经有430套在建。此外,上周工党政府公布了“KiwiBuild技能短缺名单”,计划引进30000名外国技术工人,以填补KiwiBuild的劳动力缺口。Phil Twyford还将在近期公布申请KiwiBuild住房的资格认定。考虑到市场对可负担住房的热烈需求,届时很有可能会通过抽签的方法决定!
针对KiwiBuild的第二大质疑是不现实!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KiwiBuild设定的价格脱离新西兰房地产市场现状,过于理想化;二是KiwiBuild“混进了一些奇怪的东西”,根本谈不上BUILD(建设)!对增加新房数量没有帮助!
工党似乎对Kiwi系列情有独钟。众所周知,Kiwisaver和Kiwibank都是在工党任内完成,最近几年又一直在策划KiwiBuild!KiwiBuild的核心思想是提供可负担住房。出于“趋利”本能,房地产市场,尤其是奥克兰、皇后镇这样的热门地区的新房大部分是高价住房。对房地产商来说,在地价飞涨的时代,建设低成本、低价格的住房是无利可图的。因此工党希望通过政府力量,为市场投入一定数量的低价格住房。
KiwiBuild将奥克兰、皇后镇归为一类,其他地区归为另一类。奥克兰、皇后镇的标准为一卧室住房50万纽币,二卧室住房60万纽币,三卧室住房65万纽币;其他地区封顶50万纽币。这样的价格是否现实?恐怕Phil Twyford自己都不太确定。今年五月份他在电台节目中称奥克兰、皇后镇KiwiBuild一卧室住房的价格是55万纽币,这比工党选举中承诺的高出5万纽币!Phil Twyford甚至解释了为何涨价的原因。他的言论立刻被拿来当成KiwiBuild不现实的明证——你看住房部长本人都这么想。此后Phil Twyford声明说自己搞错了,一卧室住房还是50万纽币!但三卧室住房65万纽币的价格还是比工党承诺的要高——当时说独立屋50到60万纽币之间,公寓封顶50万。既然连政府部门自己都前后混乱,外界的质疑并非没有道理!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截止7月2日KiwiBuild的进度,目前430套在建,2019年7月1日之前完成1000套
另一个质疑来自于KiwiBuild新房的构成。按照Phil Twyford的计划,KiwiBuild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实现。
首要种方式最简单直接,也是KiwiBuild计划头两年的主要方式:从开发商那里购买期房!据悉目前已有约100家开发商提出合作,其中一半在奥克兰,估计首要年能提供700-800套新房。这种方式之所以被人诟病是很多人认为这是“买房”,不是“建房”,怎么能算给房地产市场增加存量呢?对此Phil Twyford认为,如果政府不介入,私人房地产商是不会开发这种低成本、低价格住房的。因此虽然是“买房”,但起到的效果同样是增加可负担住房的数量!而这才是KiwiBuild的最重要目标!至于高价格住房,如果市场有需求的话,自然会有其他房地产商投入开发。
第二种方式是新西兰住房署在建的房屋,包括南区McLennan的30套以及北岸Northcote的300套等。问题在于这些都是国家党任内已经确定的计划,只是因为败选没有动工。前任政府没有动工的计划,能不能被现任政府继承并纳入KiwiBuild?这是个屁股决定脑袋的问题,我无法回答。
第三种方式是最慢的——全新的小区、道路、学校、医院。据悉,政府已经成立公司购入大量土地,但目前还在前期规划阶段,暂时来说“远水还解不了近渴”。
现实是骨感的!十年十万套,还必须低成本、高速度,不放开思路的话恐怕再怎么有情怀也无济于事。
上周推出的“KiwiBuild技能短缺名单”,事实上就是工党向现实低头的一个迹象。作为一直坚持保护本国工人利益的政党,再加上一个言必称“新西兰优先”的优先党,联合政府引进30000名外国工人搞KiwiBuild恐怕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由于新西兰有不少中资背景的开发商,再加上中国工人“物美价廉”,未来KiwiBuild工地出现大量中国元素不会是新鲜事!
此外,要尽可能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低成本建房,很多人将目光投向了“集成住宅”。
近日,Stuff网站以“中国工厂每年为新西兰建设8000套住房”为题,报道了基督城夫妇Pat和Margie Lamborn从中国花33万纽币购买了一套三卧室住房的消息。这套104平方米的“集成住宅”在中国预先加工完成,甚至浴室和厨房也都配备其中,运抵新西兰后由本地工人装配,价格远低于传统新建房屋价格。据悉,交付这套住房的新西兰公司目前大约有60套住宅分布在新西兰各地。公司创始人Tony Frost表示,中国工厂的效率是新西兰难以企及的,3卧室联排别墅能在一日之内内组装完成,1000套的订单能在12个月内完成。到2019年中,中国工厂每年可建造7000至8000套住房,满足新西兰的要求。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中国工厂为基督城夫妇Pat和Margie Lamborn建造的集成房屋
住房部长Phil Twyford非常看重集成房屋,他很早之前就曾表示,十万套KiwiBuild可能有一半是集成房屋。一个由政府官员和开发商组成的考察团将前往中国,考察集成房屋工厂。
然而这也引发了一些担忧。就在Stuff网站报道的留言中,很多人质疑“中国制造”的质量。有人语带嘲讽:“这下我那70年代建的房子值钱了”;也有人直言不讳:“先查查有没有石棉(有毒建筑材料)”;还有人尖酸刻薄:“别忘了伦敦Grenfill大楼(大火导致多人丧生),那幢楼的建筑材料就是中国出品……”
然而让人高兴的是,也有Kiwi站出来为中国制造说话。有人指出:“如果这些房屋是德国造的你们就不会那么多废话了!”也有人说:“我们还好意思嘲笑中国建筑?漏水房了解一下!还有Invercargill体育场房顶塌落、CTV大楼(基督城地震严重倾斜)……老实说,我宁愿在中国人那试试运气!”
近年来,中国大量输出建筑工程项目,在国际上广受好评,再加上中国国内各种高大上建筑物,对中国建筑质量的质疑恐怕是刻板印象了。只要做好质量控制,ChinaBuild从来就不是问题。事实上,新西兰要发展高速公路、轻轨等建设,恐怕都离不开中国元素!
无论如何,KiwiBuild总算艰难上路了。还是那句话,与其跟风质疑,不如给Phil Twyford一点时间。新西兰的房价可负担问题积重难返,KiwiBuild至少给了首次购房者一点希望。而它如今面临的困境,不正说明了那么多年忽视住房问题的荒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