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的英语水平, 无限的金钱!" 澳洲新闻台吐槽中国女富豪, 可是有钱是我们的错?

来自:澳洲第一传媒 0 0 2018-06-29

在刚来悉尼的那一阵子,和同学做Assignment的时候,就有local的同学偷偷问我:


“是不是中国的留学生都很有钱?”


我一时不知道该怎么说,就问“怎么说?”


这位同学就说,我时常看到中国的学生走在街上,但是身上全是名牌,LV, Gucci, Prada, 就好像不要钱似的。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的确啊,面对留学生这三个问题你一定不陌生!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你们留学生还差这点钱?;

  • 你们留学生就比较好啦,每天吃吃喝喝玩玩;

  • 留学生圈子不就这样嘛……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正因为如此,中国人在澳洲人眼里的确留下了“有钱”的印象。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这样的刻板印象还是挺深刻的, 连澳洲的官方都开始吐槽。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最近,澳洲第七频道的 Sunday Night节目组就做了一期关于中国女性富豪购置豪宅的节目。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该节目的主持人更是直白地吐槽中国买家:


“英语水平有限,但是他们的钱却是无限的。”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接连吐槽中国人英语不好,出手大方,壕气,两个特点。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这档节目将这位名为 Monica Zhao 的女主角生活衬托得分外奢靡——

一出场就是劳斯莱斯的车。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镶金奢华的屋饰。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中世纪屋顶。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CL的红底恨天高镜头特意给了个特写。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爱马仕的包包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金灿灿闪眼睛的室内装修(讲真的这真的是有品位的装修么)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梵克雅宝的首饰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眉毛是怎么回事)

鎏金豹纹的纸巾盒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土豪金的品味+满身都是豪华品,怎么有种暴发户的气息迎面袭来?!


这位年轻的上海女商人Monica Zhao,当初是靠着豪掷500万澳元在澳洲取得了特别的投资者签证SIV。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她自称自己正在寻找悉尼第二套适合居住的房产。


是在 Dover Heights 这样的地方,价值在650万澳元,可以俯瞰海景的‘宫殿级’房产。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节目里,她全程都在用并不标准的英文口音嗲嗲地跟主持人进行着交流。两句话之内,必谈钱,必炫富,仿佛得了不炫富就会死症晚期!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不过,节目组也是有点刻意在黑中国人的意思了,紧抓着中国人“英文不好,有钱” 这两个梗,不停重复刻画。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澳洲人眼中来看,中国的买房者都是很年轻、很有钱——

而且他们不怕花钱。”


这样的话一说出来,简直妥妥地拉升了澳洲本地人对华人的仇!恨!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而且不得不说,澳媒的确刻意刻画了中国人英语不好,并且有钱壕气的特点,且不说买的起600多万的豪宅是不是真的富豪,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这样的装修风格真的是豪华而不是土味么?


这样借题发挥,为博眼球而制造噱头,用一个个别的例子来以偏概全所有中国人,真的好吗?


请问这个节目的节目组,你们这么不遗余力地扭曲中国人的形象,


澳媒你作何居心?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的确,在全寰球的范围内,中国人都给寰球人民留下了很壕的印象,不止是澳洲,其他国家的媒体也纷纷有报道中国富豪在他们国家的一些举动,然而却是一致以赞美为主,客观认真的报道他们的生活!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英国和加拿大就分别拍摄了两部纪录片,都是有关中国富豪的故事!


英国Channel 4频道前两年播出的一部专题记录片《中国富豪移民在英国》,就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那些移居至英国的中国富豪和他们的子女,揭秘他们的生活状态。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Ch4纪录片 Britain's Billionaire Immigrants)


在英国人的镜头下,


中国富豪们既有钱又懂得享受生活,

而且他们热爱地文化,

渴望融入,

他们的存在亦给英国经济带来了无限商机。


其中最受瞩目的一位“白富美”,就是亚洲较大木门制造集团董事长的独生女——余晚晚。她从15岁开始就在英格兰贵族寄宿学校念书,毕业于伦敦时装学院,后来又在牛津大学进修。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如今,作为80后的她已是亿万家产的继承人!


余晚晚的居所坐落于伦敦中心,一所富有历史气息的豪华小楼。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室内的布置别致而又清爽,可以看出装修真的很有心思。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梳妆台上是成套的La Mer 和La Prairie。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她的衣服也很多,大多都是高端定制的名气大,其中以裙子为主。


除此之外,她还有个特殊的爱好——收集人工定做的芭比娃娃。这些动辄上万英镑的芭比,余晚晚已经拥有了150多个,其中她最喜欢的就是威廉王子和凯特王妃的定制版娃娃。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谈及定居英国的原因,余晚晚丝毫不掩饰自己对英伦文化的喜爱:“我真的很喜欢这里的氛围,这里的一切都十分有吸引力。”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和某些骄奢淫逸以及不作为的“富二代”不同,余晚晚并不是那种整天无所事事只懂吃喝享乐的人她投身风险投资行业,对国内优秀的互联网项目进行投资。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作为名媛,当然也要参加英国上流社会的舞会,为此她参与了英国上流社会名媛淑女培训的全套课程,并和父亲携手出现在英国最传统也是最有名的夏洛特公主舞会上。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身为英籍华裔二代的阿雄,起初靠着帮中国富豪代购高端豪华品而发家,凭借有钱顾客的信任与光顾,年纪轻轻的他就积累了百万身家。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随着时间的推移,阿雄不再满足于仅仅为那些有钱人甄选与购买豪华品,他想拥有更大的事业,打造一套为富豪服务的完整体系。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阿雄所服务的客户,大多是拥有数十亿资产的国内超级富豪,他可以满足这个群体任何合理合法的要求,这些要求包括但不限于:考察并预定伦敦一晚几十万人民币酒店套房;和大卫·贝克汉姆共进晚餐;前提只有一个——愿意花这个钱。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通过这部纪录片,英国媒体想表达的一个观点是: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中国富裕阶级的存在养活了英国一大批人,

促进了各种产业的发展,

现在即便是英国人想赚钱,

也得把目光投向中国客户。



这和前面澳洲媒体报道的对中国富豪的印象简直天差地别。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澳洲的中国富豪也不在少数,经济的发展更是离不开中国富豪的贡献,为何澳媒就不像英国一样坦坦荡荡地接受这个事实,并且在这个基础上一起共创共赢的局面?!


澳媒你作何居心?!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2016年,加拿大SBS电视台制作的另一档纪录片《中国百万富翁的移民现象》,就展现了外国人对中国富豪大量涌入的另外一种态度。


虽然不全是赞美,但是至少客观地反映了中国富豪在加拿大这篇土地上生存的真实情况。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SBS纪录片 China's Millionaire Migration 


在纪录片的一开头,中国女孩Pam就出现在镜头前,说自己大概9、10岁的时候就拥有了人生中首要个Chanel钱包。后来,随着举家移民加拿大,她越来越感觉到家境的富裕,她可以随意地在温哥华吃饭、购物、玩乐。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来自中国的富豪数量是如此之多,以至于加拿大电视台专门制作了一档真人秀节目《公主我较大》,来跟踪记录中国富二代们在加拿大“买买买”的豪华生活。节目上线后不久,随着收视率的飙升,骂声也是不绝于耳。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Pam虽然花钱大手大脚、喜欢享乐,但同时也在加拿大自主创业,花卉、绘画、时装设计,都是她们涉足的领域。也在努力的生活呐。


根据纪录片中给出的信息,仅在2015年,就有总价值4500亿美元的个人资产从中国流向加拿大,而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流向了加拿大的房地产市场。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这一方面促使加拿大开始大兴土木,建造房屋;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中抬高了房价。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虽然有怨声载道,许多人都在抱怨房价的飞升,但的确也促进了经济么不是?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到底中国人给你们带来了美味的食物和更好的经济,所以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在加拿大的纪录片中即使人们对于高房价有怨念,但也不可否认这些富豪带来的投资的经济效应,英国纪录片中则是客观地反映了英国的经济增长离不开中国的客户。


然而澳洲媒体对中国人的印象却还是停留在“英文不好,大手大脚”上面!

的确可以看出不同国家对待中国人的态度了。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喜欢 0
收藏 0
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