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拉马塔——悉尼的第二个CBD,也可说是澳大利亚的“摇篮城市”,我先生“人在旅途的Gao”写的这篇帕拉马塔游记带你追溯澳洲殖民历史,深扒澳大利亚这个由流放囚犯建立起来的发达国家。
原作者:人在旅途的Gao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今年元宵节的第二天是个星期六,吃过午饭,我们一家决定驾车前往悉尼市西部的帕拉马塔(Parramatta)市镇游玩。帕拉马塔市镇距离悉尼市中心约20公里,是悉尼西部地区的中心,也是澳大利亚第二个最早的殖民地(悉尼市中心是最早的),所以这里保留了不少澳大利亚的历史古迹。要想了解澳大利亚早期历史,一定要来帕拉马塔游览。
为什么说帕拉马塔是澳大利亚的“摇篮城市”?这就不得不从现代澳大利亚的起源说起。澳大利亚的国庆日是每年的1月26日,但这并不是澳大利亚联邦政府的成立或首次升起澳大利亚国旗的纪念日,而是为了纪念英国海军上将亚瑟·菲利普(Arthur Phillip),于1788年1月26日首次在悉尼湾登陆并升起英国国旗而设的周年纪念日。
英军由于在美国独立战争中战败,1783年英国政府不得不签约接受美国独立,也就无法再把北美地区作为英国的囚犯流放地。于是英国政府瞄上了澳洲这块土地,菲利普将军接受任命率领首要支船队的11艘船于1787年5月13日从英国启航,经过8个月的艰苦航行,于1788年1月26日登陆澳大利亚东海岸“新南威尔士”的一个海湾,菲利普船长以英国内政大臣罗德·悉尼的名字,将此地命名为悉尼湾,并在此地建立起首要个英国殖民区,菲利普船长也成为首要任新南威尔士殖民地总督。
菲利普船长带领的这只船队约1500人,其中有736名囚犯(188名女囚),还有一些家畜和最多吃一年的粮食。为了在这新大陆生存下去,他们仅靠存粮、狩猎以及向土著人交换食物是不够的,而来自欧洲的船运补给也指望不上,所以必须要自己开荒种粮。可是悉尼市中心这块地方基本是砂岩地貌,土地贫瘠,淡水不足,加上本地气候跟英国完全不同,最初的粮食试种难有收获。菲利普船长不得不派人四处寻找更合适的耕种地点,他们沿着悉尼湾向河流上游行进,将船驶到了可以通航的最远点,来到了土著人叫作“帕拉马塔”的这个地方。这里有充足的淡水,平坦开阔的肥沃土地,非常适合开荒种地,于是在1788年11月建立起了第二个殖民地,起初被命名为“玫瑰山”(Rosehill),两年后又改回原始的名字"帕拉马塔”。因此,帕拉马塔是澳大利亚第二个最古老的城市,仅比悉尼年轻10个月。
在帕拉马塔,犯人们用简陋的工具披荆斩棘,开垦出一片片耕地,成功种植了小麦、玉米、水稻和蔬菜,从而使这个在漫长历史上从未有过一寸耕耘土地的南方大陆有了农业,农场亦应运而生。“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澳大利亚最早的这批英国人算是逐渐站稳了脚跟,为随后几年更多囚犯的到来打下了基础。帕拉马塔在1792年建立了首要个农产品交易市场;1797年养羊业在这里开始起步;1799年政府大楼的首要部分正式建成;随后又相继建立了教堂,学校,铁路,医院,公园。正是由于帕拉马塔在农牧业方面的重要贡献—保障了殖民地初始供给,为英国殖民地在澳大利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菲利普船长被后人誉为"澳大利亚国父",帕拉马塔则被誉为澳大利亚的“摇篮城市”。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这是帕拉马塔市镇游览地图,上面标明了重要历史古迹的地点。我们用半天时间游玩感觉有点匆忙,一些景点来不及游览,因此建议很好把游览的时间安排为一整天。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我们在帕拉马塔的游览从伊丽莎白农场(Elizabeth Farm)开始。伊丽莎白农场建于1793年,是澳大利亚现存最古老的英国殖民者建立的农庄。伊丽莎白是农庄女主人的名字,这家的丈夫叫约翰·麦克阿瑟(John Macarthur),他是澳大利亚羊毛产业的先驱,澳大利亚的一位历史名人。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时至今日,偌大的农场土地早已被分割、不复存在,可农场的房舍仍然还保存完好,作为珍贵的国家历史遗产对公众开放,这里也经常举办一些关于历史教育的活动,成人参观门票为每人12澳元。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农庄的主房舍是一座木瓦盖屋顶的砖结构单层建筑,具有对称而简洁的线条,是一座标志性的早期殖民地简易别墅。它有四个房间、一个大厅,还有壁橱和厨房、洗衣房等等。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在建成20年后做首要次房屋维修时,主人改建出这个纵深很大的阳台,可以让主人与来访的客人在此纳凉聊天。这座房舍见证了很多历史事件,并且还是政治和社会活动的场所,有多位殖民地总督及夫人来此造访。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门厅挂着的这幅画像便是农场主—约翰·麦克阿瑟,看起来雄心勃勃、充满自信。麦克阿瑟于1790年抵达殖民地,在新成立的新州警察总队担任年轻中尉。当时他带着妻子伊丽莎白和大儿子爱德华,随第二支船队从英国出发,一路上造成278名囚犯死亡,几乎是船上人数的四分之一,而他们的一个女儿在海上出生也不幸夭折。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就像大多数海外移民那样,最初他们也是抱着冒险的决心来新大陆寻找赚钱致富机会,打算积累一些财富后再回到英国。但收关,澳大利亚成了他们永久的家园。幸运的是,36年后他去世时,麦克阿瑟已经是该殖民地最富有的土地所有者之一,拥有24,000英亩(9500公顷)土地。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1793年初,麦克阿瑟在帕拉马塔获得了他的首要笔100英亩土地,他用妻子的名字命名为伊丽莎白农场,并利用囚犯的劳动力种植了玉米,小麦,土豆和蔬菜,他也开始在农场放牧山羊。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他们在1793年建成了这个大而简单的平房住宅,类似于英格兰南部的无数农舍,农舍周围种上了果树、花草和灌木,在之后的年月中又经过一系列改动和扩建后,他们终于在新大陆有了一个温馨的家。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1797年麦克阿瑟从南非好望角带回6只西班牙美利奴绵羊,这种羊的生产羊毛能力在寰球范围都是佼佼者,并且羊毛既柔软而又坚固,他的养羊产业开始有了重大突破。在1803年,麦克阿瑟把他们的首要捆羊毛样品送到了英国,从而获得了相当可观的土地资助。1805年他被赐悉尼西南部的卡姆登(Camden)5000英亩土地用来经营牧羊场,就这样,麦克阿瑟成为了澳大利亚畜牧业的先驱者。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客厅的桌子上摆着些羊拐骨,让我们想起了小时候玩的抓拐游戏,记得玩儿的时候还要配个乒乓球或沙包,难道澳洲人也玩儿这个?随着麦克阿瑟事业的发展,为了保障自己的商业利益,他的野心和个性使他与历届总督发生矛盾冲突。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1808年他参与到了推翻当时新南威尔士总督威廉·布莱(William Bligh)的“朗姆酒叛乱”中,结果他被召回英国达八年之久。直到1817年,他被允许回到澳大利亚,条件是他不干涉殖民地政治。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回到澳大利亚,他把注意力转向发展更多的农场庄园和他的畜牧产业。晚年时期,他还受到抑郁症的困扰,使他的智力和自由都受损。1832年麦克阿瑟决定在卡姆登公园为家族建设殖民地起首进的私人豪宅,他于1834年4月去世,死后第二年卡姆登公园的豪宅建成了。如今麦克阿瑟家族的后人仍居住在那里。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这是农舍的厨房和餐厅,可以看看1820年代澳大利亚富裕家庭的厨房和餐厅陈设是什么样子。在这40多年漫长的岁月里,伊丽莎白作为妻子生养孩子、经营家庭,并在丈夫回英国的日子里照看农场的经营,也努力与当地总督和夫人保持着愉快的关系。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1835年,麦克阿瑟去世后不久,他们的儿子们搬去了卡姆登公园的新房子,但伊丽莎白继续住在帕拉马塔的伊丽莎白农场,这里有她的生活。直到1850年她去世,享年83岁,与丈夫麦克阿瑟一起归葬在卡姆登的家族陵园。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院子里还有一个奇怪的石槽放在木架上,这其实是个200年前澳大利亚人用的滤水器。石槽是用整块石灰石块挖空成的,把溪水、雨水或池塘水从上面倒入槽中,由于这种石灰石多孔,水便通过石头缓慢浸出时,杂质和颗粒被困住,留下清澈干净的水渗出到下面。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农舍周围的花园里,种植着一些从欧洲带来的植物。伊丽莎白农场于1883年出售,用于细分和重建。直至1904年,近乎荒废的伊丽莎白农场庄园被一个名叫斯旺的家族购得,在他们的努力精心保护下,麦克阿瑟的早期房舍完好无损,成为澳大利亚最古老的庄园住宅。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Westfield购物中心旁,便是帕拉马塔的主要街道—教堂街(Church Street),沿街穿过铁路桥洞,便来到了市中心广场—百年广场(Centenary Square),广场周边有一些历史建筑。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广场西边是圣约翰大教堂(St John's Cathedral),教堂街的名称便由它而来。圣约翰大教堂的地基早在1799年就开始了建设,直到1803年才基本竣工。一直到1809年,它都是澳大利亚殖民地只此的一所教堂。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圣约翰大教堂的双子尖塔,其实是在1819年才完成修建的。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圣约翰大教堂经历了很多破损和维修,今天看到的这所大教堂就只有双子塔部分是当年老教堂的原始建筑。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广场东边是市政厅(Town Hall),建成于1883年。市政厅的旁边本来还有一些古建筑,现在已经被拆除,正在搞新建设。
市政厅所在地点原来是帕拉马塔集市,这是澳洲最古老的集市。如今每逢周五,百年广场都会开设农产品交易市场,售卖新鲜的蔬菜、水果、鲜花和各种副食品。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广场上这个维多利亚风格的喷水池—百年纪念喷泉,建于1888年,是新南威尔士殖民地和帕拉马塔成立一百周年纪念活动的纪念物。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广场北边是一些古建筑,是帕拉马塔市最早的百货商店。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沿着教堂街漫步,街道两边是银行、商店、餐厅和酒吧,这里是帕拉马塔的美食一条街。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这个古建筑是帕拉马塔旧邮政大楼,建成于1828年,如今隶属于澳洲新英格兰大学(UNE)。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沿教堂街走到了伦诺克斯桥(Lennox Bridge),这是一座横跨帕拉马塔河的砂岩单拱桥,以大桥设计者大卫·伦诺克斯的名字命名,建设于该大1836至1839年期间,是使用囚犯劳动建设的桥梁。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大桥的另外一侧沿河边步道,可走到帕拉马塔轮渡码头,轮渡码头旁边有一个堤坝,将海水和淡水分开了。从悉尼环形码头可以乘观光游船,沿着帕拉马塔河,欣赏两岸风光来到帕拉马塔,大约用时一个钟头。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滨河剧院北边是阿尔弗雷德王子广场(Prince Alfred Square),广场上有很多棕榈树,广场东侧对面街上挺立着一个砂岩建成的古老教堂。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广场西侧对面街上则挺立着圣帕特里克大教堂(St Patrick's Cathedral),原始建筑建成于1837年,后来又重新进行了改建,但在1996年被火烧毁,如今看到的是2003年重新建成的新教堂。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教堂旁的这个附属二层红砖建筑,天蓝色铁花阳台显得优雅别致,应该是个古建筑,躲过了1996年的大火。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圣帕特里克大教堂的南边是帕拉马塔老国王学校(Old King's School)的旧址,这所学校成立于1831年,是澳大利亚最古老的私立寄宿学校,是新南威尔士州教育史上一所很重要的学校,1836年到1964年这所学校一直占据着这个地方。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沿着老国王学校旧址前的河边步道,向西可以走到帕拉马塔公园(Parramatta Park)。帕拉玛塔的名字源于当地土著部落词汇,意思是“鳗鱼居住的地方”,他们以鳗鱼为自己的部落图腾,大概当时帕拉玛塔河中鳗鱼众多。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这是帕拉马塔公园正对乔治街的一个门房(George Street Gatehouse),建于1885年,一个城堡式建筑。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帕拉马塔公园占地约50公顷,是悉尼面积较大的城市公园之一。它以前是新南威尔士总督的领地,为总督提供他的农业种植需求的土地。公园风景优美,绿树成荫,拥有大片的草坪,是当地居民喜爱的休闲和锻炼场所。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帕拉马塔旧政府大楼(Old Government House)位于公园内的小山坡上,1788年菲利普船长刚来到这里的时候,在此为自己建造了一座小房子,1799年小房子被一座更大的住宅所取代,1818年当时总督经过大幅改善变成为今天的样子。它成为了澳大利亚最古老的政府大楼,2010年与其他10处与澳大利亚流放历史相关的遗址,共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寰球文化遗产。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直到19世纪50年代,这座大楼在60年的时间里一直是殖民地时期早期长官的住所,共住过12位长官,因此可以说帕拉马塔是这段时间新南威尔士殖民地的首府。大楼参观开放时间截止下午4点,很遗憾此刻已经下班了,无法进去参观内部的装潢摆设。顺便提一句,农场主约翰·麦克阿瑟在卡姆登公园建筑的私人豪宅,外形几乎跟这座大楼一模一样,他的野心可窥一斑。
离开200年前的旧政府大楼,向南返回Westfield购物中心去取车,一路欣赏今天帕拉马塔市镇的街景。当年菲利普船长带着一众囚犯所开发的蛮荒之地,如今已经被建设成为西悉尼的市中心,悉尼地区内第二重镇,澳第三大经济区,是澳目前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在驾车回悉尼的半路,经过另一处悉尼华人聚居区—伯伍德(Burwood),这里正在举行第四届悉尼市“中国风”嘉年华活动。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活动现场摆出众多的中华美食和小吃摊位,游玩半天、饥肠辘辘的我们正好可以在此饱餐一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