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来自美国的情绪管理专家罗纳德博士曾用研究表明:
“暴风雨般的愤怒,持续时间往往不超过12秒钟,爆发时摧毁一切但过后却风平浪静,控制好这12秒,就能排解负面情绪。”
可现实生活中,多少人躲得过这短短的12秒,就是因为当下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收关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
1、
前不久,重庆发生了这样的一出骇人的新闻。
一对夫妻因为什么事情争吵了起来,眼看越吵越凶,妻子摔门而出,准备开车离开。
丈夫见势只好追上去拦在了车前。眼瞅着妻子发动了汽车,丈夫决定用身体挡住车不让其离开。
这时候不知道妻子说了句什么,丈夫猛烈捶打挡风玻璃,突然车子开始加速,只听一声,车前的丈夫被狠狠撞了出去。
悲惨的是,当救护车赶到的时候,丈夫已经失去生命体征。
事后,妻子被带到警察局,据说她整个人都是懵的,嘴里念叨着:“如果当初,不那么生气就好了.......”
是啊,如果当初不那么生气,如果当初两个人能坐下来好好谈谈,如果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没有被情绪左右,那这场悲剧是不是就不会发生了?
只可惜,生活中没有如果,谁也没有重来一次的权利。而这其中被伤害较大的,就是自己身边最亲的人。
儿子弑母、新娘被丈夫砍死还有这对重庆夫妻...这一场场的悲剧在提醒着我们:深到骨子里的教养,就是不对亲近的人发脾气。
2、
记得小时候邻居姐姐家总是传来一阵阵的争吵声,邻居姐姐的老公由于事业不顺,就会回家冲着她发脾气。
后来,她忍无可忍的对他说,“谁得罪你了,你去把他骂回来,你不要拿我当出气筒。”
“因为我跟你熟啊!我就拿你当出气筒怎么了,不服气?离婚呀!
是啊,多少人会打着“我这是爱你”,“我和你熟”的名义,把坏脾气留给了身边最亲近的人。
他们连认错、后悔的机会都没有。不是所有的伤害,都来得及道歉和补救。
印象里有这样一个新闻,一个父亲因为女儿高考落榜,气不打一处来,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臭骂,“你考得这么差,干嘛不去死啊!”
本来也就是一句发泄的气话,没想到女儿留下一封“对不起让你失望了”的遗书,就跳楼自杀了。
不可否认的是这个父亲望子成龙的心情,只可惜用错了方式。
试想一下,如果当初他没有用这样犀利的言辞“数落女儿”,而是找一个时间心平气和的跟女儿坐下来谈谈高考后的其他选择,那故事的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无独有偶,这样的悲剧不少:
妈妈亲手打死自己的女儿,只因女儿不好好写作业,收关打到控制不住自己,打到女儿没有了生命体征......
3、
其实,除了普通人以外,就连很多古今中外的名人们也因为情绪管理不佳留下了悔意。
作家史铁生双腿瘫痪之后,脾气变得暴躁无常,对母亲经常没来由发脾气。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有一次北海的花开了,母亲问他要不要去看看,当时他沉浸在双腿瘫痪的悲痛中,对母亲厉声道:不,我不去!我活着有个什么劲儿。
直到母亲去世了,史铁生才知道那段时间母亲已经病入膏肓,但为了不让自己担心,她一直强忍着。
她大口大口吐着鲜血,被抬上担架的时候,嘴里念叨的还是,“我还有一个瘫痪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
我们会想一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父母说的这些话语有没有重叠:
——你们怎么这么唠叨啊,我都听了一百遍了。
——我都长这么大了,你们能不能别瞎操心啊。
——说了反正你也不懂,你就别问了。
把最亲近的人当做出气筒,说的时候明明知道这是不对的,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到头来不仅伤了父母,还弄疼了自己。
亦舒说过,“我们日常所犯较大的错误,是对陌生人太客气,而对亲密的人太苛刻。”
确实如此,我们总是把好脾气留给外人,把坏脾气留给家人。不少人对自己的另一半,也忍不住发脾气。
多少婚姻的破碎不是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
一点误会,本来坐在一起说开了就好了,但两人偏偏谁也不让谁,一味的对着对方发脾气,收关导致离婚。
4、
看到这里,或许很多人会说“不对亲近的人发脾气”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同事曾经在周会上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我想对许多人有借鉴意义。其实都不算一个故事,关于她的一个脾气火爆的朋友嫁了一个高情商老公的案例吧。
她朋友做了一些很平常的小事也被老公骄傲的赞美,而不是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心安理得接受一切。
比如拿一件衣服,她老公是这样表达的:“亲爱的老婆,麻烦你把我衣架上的衣服送去干洗一下,辛苦啦”。
而不是多数人说话的语气:喂!你在哪?早点把我衣服送去洗了!急等着用。
稍微得把命令式的语气变化一下,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尊重,结果就会变得非常不一样。
久而久之,她的这位朋友脾气也变得温和了许多,和老公自然发不起脾气,家庭关系也相处的非常融洽。
所以下次再想对亲近的人发火时,不妨换一种表达方式,从这些小细节做起,慢慢你就会发现其中的变化。
对亲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对亲近的人不挑剔是种教养,我们要警惕本能,培养教养。
愿这样深到骨子里的教养,你我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