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接受落差的过来人
电视剧《人民的民义》里,逃到美国的丁副市长做的是扫地打杂的活,而《中国合伙人》里出身精英世家的孟晓骏在美国也逃不掉在餐馆打工刷盘子的命运。上次王老师说了说那些 “ 自命清高的年轻人 ”, 今天就来谈谈另一种 “ 无法接受落差的过来人 ”。
平心而论,工作年限还不足十年的王老师我本没有资格评论这些工龄十几甚至二三十年的 “ 过来人 ”。因为放在国内,这类人都是各个行业厉害的人物:薪资很高先不用说,同事见到他们都要点头哈腰称呼 “ X总 ”、 “X师父 ”、“ X老师 ”;他们专业背景深厚,能力技术强,见过大场面,困难问题都能轻松化解…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被 “ 落下 ” 的一批
刚入行做移民的那会儿,王老师看到他们的简历里布满各种光辉历史和丰功伟绩,恨不得起身给前辈来个90度鞠躬。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就见怪不怪了。最关键的是,明明这些前辈资历深厚,却常常成为求职移民的队伍中被 “ 落下 ” 的一批。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太把自己当回事
通过和不少这样的前辈聊天之后发现,他们在求职的过程中总是接受不了落差,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了。(各位前辈们对不住了~)这些 “ 过来人 ” 在国内一直被捧着,自己多少也是有些权利,属于能发号施令的角儿。
可是到了这边求职,公司小的瞧不起,大公司面试英语沟通是障碍;好不容易拿到一个offer,一看工资还不如国内高,马上就不想去了; 谈生意的时候总想拉着一脸懵逼的洋人们去KTV,遇到困难的时候以为包个红包送几瓶茅台就能解决。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要知道,国内大多数的工作经验在移民时是不被新西兰移民局认可的。那么,无论工龄多长,经验多久,一旦出了国,就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好从头开始的心理准备。
如果说年轻的毕业生是和身边的同学竞争,那么 “ 过来人 ” 就是和寰球各地的高手过招。
对于中国人来说,英语想必是较大的拦路虎,其次就是西方社会的办公室文化。照搬国内的套路不一定见效,有时候经验用不好反成了拖油瓶。
如果你证明不了比当地人,比年轻人,比对手强,那么就老老实实地和毕业生竞争同样的岗位吧。而且,很多毕业生的英语可是比这些 “ 过来人 ” 要流利很多哦。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就拿王老师这个伪 “ 过来人 ” 来说,出国前在一所很牛的学校当英语老师。工资收入一般般,但是补课收入高啊!可是到了新西兰之后呢?
你一个中国人凭什么教英语啊?工资低但是能有工作就不错了,一个月的工资连之前国内收入的一半都不到,却要在汇率是5的国家生活。
眼看着国内的同学朋友升职加薪走向人生极峰了,自己反而后退到刚毕业的样子。好在王老师心态没有崩,不然就会成为另一个在移民道路上的 “ 孔乙己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找准定位
新西兰虽小,但是作为移民国家,它也是一个藏龙卧虎的地方。在这里大家都很低调,因为身边随时都可能藏着一位扫地僧似的人物。
王老师曾经帮一位前金牌大律师做过翻译,因为语言不通,这位律师想着要不要在中医按摩店打份工;王老师的学生也曾和出租车司机聊了一路金融,后来发现司机是金融危机时从华尔街急流勇退的大神,现在来新西兰感受田园生活。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总的来说,无论是 “ 自命清高的年轻人 ” 还是 “ 无法接受落差的过来人 ” 都属于定位太高而找不到工作。
所以,在新西兰求职,找好自己的定位最重要。
如果不清楚自己总归能胜任怎样的工作,那还是要尽早步入新西兰的社会混一混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