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被孩子拉黑,为人父母一定要补这一课

来自:槭树街艾林 0 0 2018-02-04

 2018-02-03 槭树街艾林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春节临近,有多少父母怀着喜悦,期盼远方求学、工作的孩子回家团聚。

有这么一对父母,独生儿子是高考状元、北大高材生、留美硕士,却每逢佳节倍凄惨,因为儿子不仅12年没有回家过春节,6年前拉黑父母的所有联系方式,前几天,还在网上发布了一封万字长信,详细披露30年来成长过程中被父母控制、忽视造成的痛苦经历和心理问题。

(点击文章底部 原文连接 阅读署名“日落骑士”发表的《一个普通北大人的命运与冒险——怎样避免家庭和学校对人造成的长期伤害重演?》,后新闻采访中长信作者化名王猛,下文使用王猛。)

似乎,这对父母遭遇的是一个特别的例子。但,知乎上截至今天(2月3日)5000个点赞,1300条评论,数百个“感同身受”的评语,说明这又不是一个孤例。

大多数的父母(如果不是全部),都本着爱孩子,“为孩子好”的心,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对孩子做过类似王猛父母的行为。

中国传统代际之间情感、经济、社交等方面的依附关系,特别是上一代为下一代构筑人生基础(提供教育、就业、买房、结婚、甚至养孙等等帮助)的传统,很容易使父母想要过多参与、左右孩子的成长轨道,把孩子按自己理想来塑造。

王猛写这封信,我觉得是一个利人利己的积极举动。一方面对个人郁积进行梳理和宣泄,是自我修复的一个过程,另一方面,对使用类似育儿方式的父母是一种警醒。

某种程度上,这封信可以看作是子女对传统家庭教养方式的一种控诉,倒逼做父母的去反思、去改变。


那么,为人父母者,如果不想重蹈王猛父母那样的覆辙,该以什么样的方式跟孩子相处呢?如果已经对孩子采用了类似的教养方式,该怎么来补救呢?

尊重、信任、跟孩子平等相处。这些道理我们都知道。但具体到日常生活怎么做,可能就觉得无处下手了。

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正好在看关于Pikler 育儿理念的资料,忽然醒悟,这不就是我们应该补的课吗?

皮克勒理念,简单点可以概括为三个原则:1,跟孩子建立亲密信任的关系; 2,尊重孩子; 3, 让孩子自由行动、按自己的节奏自由发展。

这三个原则密切联系、互相渗透。曾有过一年的皮克勒幼教实践,我的理解是:跟孩子的关系是基础,尊重孩子是灵魂,给孩子自由是信念。

在幼教领域,这个理念对老师要求较高,培训过的老师实操性比较强。所以用来指导对自己孩子的养育, 也比较易于操作。


01  跟孩子建立亲密信任的关系,是一切可能发生的基础。


跟孩子建立亲密又彼此信任的关系,让孩子体会到爱,知道自己是被爱着的,自己的需求会得到满足,自己的能力被信任,孩子的心就会感觉平静、愉悦,才会走向更大的空间。

要建立这种关系,对父母主要要求有两个:一是父母对孩子的积极回应。一是这种关系的双方是平等、合作的关系。


先说父母的积极回应(responsive),也就是父母要听见、看见孩子发出的信号,懂得孩子的需求,并及时回应。

对于幼儿,孩子的需求一般是饿了、渴了、困了、尿布湿了、抱我等等。父母需要及时回应,也要以一种尊重的态度来对待孩子,而不是当成一项任务。

有这么个例子,有战争中的孤儿,因为哭喊多时而得不到回应,后来到了孤儿院有护士抱着他们、跟他们说话的时候,脸上也没有一般幼儿会有的那种喜悦,没有积极互动。这叫“习得性无助”,需要很长时间的爱和温柔对待才能被治愈。

而在王猛的长信里,我惊讶地发现了这个名词。

王猛被父母逼迫上了子弟学校,经常受同学欺凌,多次对父母反映自己的恶劣处境,要求调座位,要求换学校。父母却一次次忽视他的需求,拒绝提供帮助,并否认孩子的环境糟糕:“同桌有什么影响?” 忽略孩子的正当要求:“你凭什么要学校优待你?” 对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你必须学会跟任何人相处。” 一次又一次的被忽视,高中的孩子形成了习得性无助,直接影响到了性格的形成。

父母的积极回应,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感觉到被爱和安全感,感觉到父母的家,是一个安全岛。一个有安全感的孩子,内心会很坚定地知道有一个地方,总是承认自己、接纳自己,保护自己,所以才有到外部探险的勇气,才能更好地应对外界冲突带来的不适。

王猛长信中有两个例子,一是中学毕业旅行,导游跟孩子开不恰当的玩笑,孩子不满,父亲却说这是社会上这类人会常见,母亲反而大骂孩子。二是王猛的二姨从他5岁起就不断嘲笑他相对较弱的动手能力,甚至大学时期的王猛回家,再次被嘲笑,父母都忽视王猛的感受,没有维护王猛,反而劝他亲情首要。

王猛父母对孩子的需求和求助,一次又一次置若罔闻,一次又一次破坏跟孩子的亲密和信任关系。王猛收关得出父母不爱自己,自己是“情感的孤儿”的结论。


再说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合作的关系。

在这个关系中,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孩子是一个自由、独立的人。 (如果不知道怎么平等对待孩子,可以想象:如果孩子是我的好朋友,我会怎么对他?)

在照顾幼儿的环节中,这种平等体现在父母不要“为”孩子做什么,而是跟孩子一起做。相信孩子的能力,让孩子参与过程。

比如孩子有鼻涕了,我们不是拿张卫生纸上去“吭哧”给他擦掉。而是拿卫生纸到孩子面前,问他:“你有鼻涕,要我帮你擦掉吗?” 然后耐心等待孩子回应。有时候可能需要问几遍:“我们真的需要把鼻涕擦掉,来吧?” 一般来说,即使很不配合的孩子,耐心试过几次之后,也会把头伸过来让你轻柔地擦。

王猛上学时,想到外边学校上,但是父母以“你还小不能骑车”为由,逼他上了单位的子弟学校。设想一下,如果王猛的父母没有“为”孩子挑选学校,而是让孩子参与决策,也许他噩梦一般的中学时代,也就是另一个样子。

有时候我们觉得孩子还小,但往往低估了孩子的能力。

因为跟父母之间没有形成充满爱、信任的密切关系,导致了王猛没有稳定的自信心,也损害了他的“社交能力和自我意象”。

收关,王猛写信跟父母决裂:“记住,在寰球的一角,有一个伤痕累累的灵魂在恨着他的教育者们。”

让人想起这么一句话:你如何对待孩子,孩子就如何对待寰球。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图片来自 Pennie Brownlee  webpage "Dance with me in the heart"  下同)


02  尊重孩子,是渗透所有方面的灵魂。


孩子带着父母的基因,父母有抚养孩子成人的义务,但是除此之外,孩子是一个独立于你之外的,具有自由意志的个体。

尊重孩子,首先就要接纳他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完整存在。

电视剧《红蔷薇》里陈得道说:“我陈得道的儿子,怎么能是个聋子!” 就是对不符合自己理想的后代不能够完整接纳。

有人喜欢陈,是因为他对儿子的爱。但爱也会害人,不完全接纳自己的孩子,会直接造成孩子对自己本身的认同和接纳困难。

王猛的母亲把小时候的儿子打扮成女孩子,就是不能够把他作为独立个体完全地接纳,不由地把孩子向自己希望的类型去塑造。

其实不少父母这么做,希望孩子做个外向的人,就鼓励外向(我对女儿也曾这么做过,见《养育内向的孩子:“鼓励外向” VS “静待花开”》),希望孩子成为运动型男,就鼓励运动,等等。

而更多的家长,用“别人家孩子”的标准来要求、塑造自己的孩子。焦虑怎么去培养一个好孩子,却忘记了自己本来就有一个好孩子了

很多成长例子表明,孩子最舒服的状态,就是他本来的样子,他总会慢慢成为自己本来的样子。鼓励他成为很好的自己的样子,可能才是我们可以做的。


其次,在照顾孩子的生活细节上尊重他,在前面谈父母跟孩子平等合作关系的时候说过一些。在我以前写的什么?给孩子换尿布也是教学!一文中也有详述。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给孩子你所有的注意力。当你全心全意地去跟孩子在一起,听孩子说话,跟孩子一起做事,孩子感受到你的爱和尊重。


还有,尊重孩子意愿,包括尊重孩子的个性、兴趣、想法和决定。

这个方面父母们有争议,有父母说,孩子还小,不懂得自己喜欢什么,你鼓励什么,他就学什么。

所以,那些对将来考学有用的、给孩子的形象加分的兴趣,比如奥数,音乐、绘画,就得到了鼓励,而手工、烹饪这一类的,就被忽视甚至抵制。

爱好哪有没有高低上下之分?孩子真正喜欢的,很多也是他擅长的,孩子能做到的更多。

我姐姐的孩子今年要分文理班,学校给家长寄了信,姐姐在家庭群里征求大家的意见。

其实最应该征求的,是孩子的意见。孩子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科目,选了以后,会学得开心学得起劲。只要自己喜欢,做得好,就会有更多机会,在自己擅长的方面,甚至可以开创一个职业。自己的工作就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是多少人的向往啊。

其实,尊重孩子的想法,有时候也很难做到。

当孩子跟你说某个想法、某些感受时,可能不是想听你的评判和建议,只是一种陈述的需要,或者是深思熟虑的一个阶段,你上去就评判,很多时候否定了孩子的判断,反而推开了孩子。

这个我有体会。有时候女儿跟我说某个朋友的事情,发发牢骚,我说我自己的意见,她马上显得反感。只做一个倾听者,在孩子发出信号的时候再去建议,是更好的选择。

在王猛的长信里,我们看到王猛父母不接纳他的性别,不尊重他到外边上学的想法和对奥数的兴趣,否认他认为子弟中学不适合自己的想法,等等,这种长期对孩子愿望的否认,直接导致了孩子较低的自信和自我认知,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


03  孩子自由行动,按自己的节奏发展,是信念


喜欢 0
收藏 0
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移民工具箱

海那边公众号

新时代移民内参,为您开启 海外优质生活

微信 扫一扫

海那边移民

无需下载看项目,专家答疑

微信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