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个生活环境
接触更广阔的天空
为了孩子的教育
哪一个才是你移民的原因?
从英国留学回来的邓胤今年35岁,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妻子是他英国读书时的同学,两人毕业后回国结婚,搬进了五环外邓胤父母的回迁房。现在育有一位3岁女儿,生活看似圆满幸福。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种种无奈最终还是让他们动了重回英国的想法。
一切都要从孩子的教育说起。
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邓胤还没来得及抱一抱孩子,就先被岳父拉倒一个角落,语重心长的叮嘱:现在已经有孩子了,你该考虑考虑买学区房的事儿了。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这将他原本初为人父的好心情一扫而光,这也不是他首要次听到。妻子刚怀孕时,公司同事也曾这样建议。从英国回来的他们极不适应,放佛一个孩子为家庭带来的不是美好,而是沉甸甸的压力。后来多亏妻子从中调解,才让买学区房的事儿暂搁。
但转眼女儿已经三岁,上学的问题迫在眉睫,岳父又旧事重提,家庭关系又紧张起来。
岳父为了帮他,一大把年纪每天早出晚归,去周边的中介公司一个接一个的看学区房,回来后也一言不发。邓胤知道岳父这是受了高房价的打击,每看一次,失望一次,心里抑郁。一日之内,岳父似乎忍无可忍,终于对他破口大骂:“让你几年前买你不听!现在涨这么高,就算把我老命搭进去也买不起了!”
那时正好是北京楼市最疯狂的时候,刚好他一位朋友出售北京海淀区的一套学区房,这是一套60平米的两居室,要价700万,虽然贵,但紧挨的小学在北京排名前10,他连忙联系,因为都比较熟,很快就谈妥了。可是到了当晚,朋友突然发微信来,说不能卖给他了,因为他要置换的房子涨了50万,所以他这个房子也得涨30万,这就是现实。
本来买学区房首付是三家不容易凑出来的,别说30万,就是多10万三个家庭也再拿不出来。
深夜,邓胤和妻子坐在沙发上,拿出纸笔,写下了一个一个朋友的名字。填了划掉,划了填上,收关表里留下了20多个人,第二天,夫妻俩照着名单挨个打电话,还算顺利,所有的钱大约一星期后能到来。
就在这一周,北京最严的限购政策出台,因为邓胤夫妻现在住的这回迁房,写的是邓胤名字,所以家庭再购房属于二套,交80%首付,意味着这套学区房要多交300多万的首付,30万已是这个家庭的极限,300万……
这一瞬,邓胤顿时觉得自己是这个家里最没用的人。他看着那些钱,一晚上都坐在阳台上发呆,想起当年在英国的校园生活无忧无虑,现在再也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想到这些,邓胤流下他成年以来的首要次眼泪。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邓胤坦言,并非他不愿买学区房,一是价格因素,二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深感不值。“如此高的成本和享受的教育质量是完全不匹配的,表面上是去买教育,但实际也没买到你满意的教育。”
在邓胤的思考中,他发现一个怪像,那就是在国内学历不值钱,学区房却很值钱,用一个很值钱的学区房换一个不值钱的学历不是傻吗?这种自相矛盾又是为何呢?
在他看来,这暗藏了国人极其病态又悲哀的潜意识:学历作为资源不能遗传,而学区房可以。
在此背后,困扰每个人心中的是传统中国思维几千年来都未曾破解的难题:如何保证阶级流通?
他曾与自己的一位大学导师聊过,每个国家、每个社会都会经历阶级流通、阶级固化、阶级打破、阶级再流通的过程。
而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已经度过了史上最快的阶级流通,让不少寒门子弟改变命运,迅速流向中层乃至上层社会。而如今,中国就像当年的所有发达国家一样,开始步入阶级固化。而教育资源的稀缺与占有,本身就是对阶级固化的强化。
所以,与其说家长疯狂的买学区房、疯狂的给孩子补课、疯狂的布置作业、疯狂的剥夺孩子童年,倒不如承认所做的一切都是害怕孩子失去向上层阶级流动的机会。太多人只会批评别人“没有致富意识”,却刻意忽视不是所有人都有“上升渠道”。所谓的中产焦虑,即是如此。
看清了这个本质,“我感觉没必要让我的孩子也卷入这场厮杀”,邓胤坚定地说。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于是他和妻子商量后,决定移民到饱含他们青春、熟悉无比的英国。不仅仅是简单的给孩子一个完整、美好、充满善意的童年,更是给孩子一个健康的阶级流通环境,免遭阶级固化的窒息。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他和岳父去商量这件事,提前做好岳父大发雷霆的心理准备,到底是要把他最心爱的孙女在这么幼小的年龄带离他的身边。
但令他没料到是,岳父听完沉默的半晌,*心平气和的同意了。
岳父称,之所以一直逼迫他去买学区房,就是因为自己在做父母时惨遭教训,让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心不甘了一辈子,所以再也不愿外孙女继续吃亏。“现在我也想明白了,学校并不是孩子的起跑线,父母才是。学校的选择能决定孩子从哪起跑,但父母的选择能决定孩子从什么时候拥有跑鞋。父母水平不行,光想着借下一代洗牌重来也没用。我不想我的外孙女成为像我一样你争我夺的人。”
听完岳父的话,邓胤终于如释重负,在家人的理解中,办理了移民。
移民的每一个人都有一箩筐的故事,往往选择离开的也是无奈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