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保护够了,再多一点都是负累
1.从小学操心到大学
一名中国妈妈远渡重洋,去看望在美国念高中的儿子,却意外发现周日早上八点,“全校的人都在睡觉,甚至包括宿舍门前的狗!”
愤怒的妈妈写了投诉邮件 “如果你们缺少资源,我可以安排中国的老师为孩子们线上授课。”
教授回复她:“谢谢你对学校的关心。但我们有自己的教学安排,周日应该是孩子休息和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不该被课程填充。”
一名妈妈因为某天没联系上在康奈尔大学就读的女儿,越洋电话不停地打。
到收关,女儿的老师、同学都被“骚扰”了一整天,女孩无奈,那天出门故意没有带手机,她只是不想被父母逼得太紧。
这些家长也大多是中产了,可他们却比谁都焦虑。
南外家长QQ群,群内集合了数千名家长,他们的子女都毕业于南京外国语学校这所名牌中学,每年至少两三百人浩浩荡荡地奔赴英美留学。
群里从组建开始热闹地讨论着关于孩子学习的方方面面,这些家长将问题细化到孩子买了哪些课外书、上了哪些补习班、回家后每个小时都干嘛,以及用过的卷子能不能共享……
而当孩子慢慢大了,都已经出国留学了,群里依旧热闹非凡。父母的话题从学习变成了出国、工作、结婚,桩桩件件不得闲,“还在为孩子操心”。
这些焦虑着的父母好像永远把孩子当成长不大的幼儿,生怕没有他们的看护和管教孩子就无法在社会上生存。
所以他们在大大小小的事情上操心,一边逼得自己无比焦虑,一边也让孩子在父母的过度养育之下失去了一些必备的能力养成的机会。
2.过度养育“七宗罪”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偏重过大,以致于形成了一种过度养育。
这些父母们不止是在孩子幼儿时期精心呵护,甚至到孩子成长到高中、大学时期还像直升机一样围绕在孩子身边乱转,恨不得代替孩子做任何有难度的事情。
我们保护孩子的安全,保证他们的健康,保证他们每天喝足水吃饱饭,然后再确保他们一路顺利地考进理想的学校,找到满意的工作……
不只是考试成绩,还包括小测验的成绩;不只是在校成绩,还包括各种课外活动、体育运动、获奖经历、领导经历,我们都在亲自上阵,希望帮孩子完美。
我们觉得自己理应为孩子打理好一切,帮孩子铺平道路,好像自己成了助理或是秘书。
我们花了太多时间推着、哄着他们往前走,暗示、帮助、唠叨,确保他们不会搞砸,不会“毁了”自己的未来,以便最终挤进名校。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家长投射在孩子身上的过度养育,无论是事无巨细地看管还是对孩子完美的高期待都给孩子传递了这样一种信息:孩子,没有我这些事你一件也做不成。都会阻碍孩子真正“成人”。
前斯坦福大学新生管理处主任、哈佛大学法学博士朱莉·莉斯考特-海姆斯博士,写了《如何养育成人:打破过度养育陷阱,成功养大孩子》一书,力陈“过度养育”(overparenting)的弊病。
而“过度养育”的七宗罪则是:轻视能力;过度圈养;瞬间满足;升学为王;轻忽劳动;代替思考;反智倾向。
3.解决方法
家长要理解,孩子在成长道路上每条关键路径选择的真正“掌权者”是孩子自己,家长只能起指导和建议作用。
即使家长对待社会有着比孩子多的多的人生经验,即使家长认为自己的经验能够帮助孩子少走弯路,不走错路;
但是与此同时家长要了解:
事实上,你和孩子之间面对的社会其实相差了二三十年;
而排除掉普适性的经验,很多因时间效用而改变的经验是否仍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作用,甚至说可能起到反作用?
在企事业单位中,有一种管理叫授能,给员工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自行决定工作方式,承担相应的风险。
家庭的运作上有时也和单位相似:
事必躬亲的领导,员工的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升;事必躬亲的家长,孩子的能力也被大大埋没。
(2)辩证地看待“升学为王”
对待升学这件事情,家长们看到过很多劝说父母要适当放松的教育类文章。很多家长看过之后恍如被点醒一般反省自己是否施加给孩子过多压力,然后尝试放手;
但是在升学的门槛实实在在摆在孩子面前的时候,又身不由己地走到了安排监管孩子学习应对升学血战的老路。
所以,与其强迫自己不管,还不如辩证地去看待“升学为王”:
我们送孩子去学校的目的不是为了孩子像游戏打怪一样一层层升级,而是为了孩子习得学习的能力。
《民本主义与教育》中说到:
学校固然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借传递的作用,养成未成熟的分子(只未教育完全的孩子)的习惯,但是它不过是一种方法,与其他方法比较起来,还是一种比较肤浅的方法。
这里说的其他方法指的是和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紧密结合的实践教育。
由于学校的“正式的教育”,一般是符号化、书本化的,容易变成不亲切的,死板板的。
而积存于社会以及周围环境里面的教育,就没有这种拘泥书本的流弊;
这种教育是能见诸实行,不是徒尚空论的;这种教育能渐渐的化为品性,因为都是用来在生活中运用的。
所以与其在升学的战壕上血战,不如把眼光放到更深层的教育,在家庭环境上影响孩子求真、好学的品性。不执拗于升学,孩子反而更有可能顺利升学。
(3)收关还有谦和
父母们彼此之间要保持谦和的心态。
我们可以大惊小怪,可以烦恼焦急,可以成天忙个不停,也可以暂时逃避,但是归根到底,我们所做的一切其实不一定像我们想的那么紧要。
《怪诞经济学》作者斯蒂芬·杜博纳和斯蒂芬·勒维特分析了美国教育部所做的一项调查,跟踪了五年级孩子的成长过程,发现父母给孩子读过多少书、孩子小时候看过多少电视、母亲是否工作在孩子身上造成的差异并不大。
有时候家长们不得不发现“退一步海阔天空”,当然这对于中国的父母来说确实是一道比较微妙的界限,如何退?退到哪里?还需要每个家长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