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序言:
昨晚在微信群里和几位国内的文友聊自己喜欢的女作家和她们的经典之作。
也许是最近国内电视连续剧《我的前半生》的热播,作家亦舒本人的三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也被挖了出来‘解馋’。
群里的文友,有的喜欢三毛,有的喜欢张爱玲,有的喜欢林燕妮,还有的喜欢萧红,......反正是萝卜咸菜各有所爱。
当问到婆喜欢谁时,首要位‘蹦’出记忆文件夹的就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她的所有作品,婆将中文版和英文版都如饥似渴地刨尽了。还有根据她的作品而改编的所有电影和电视连续剧,无论是哪个时期的版本,婆都翻出来‘一网打尽’。
让婆痴迷的作家不多,痴成这样的更少。
今早特意找出这篇在美国生活时所编辑的文章,与婆粉们再度回味。
2017.07.26
新西兰内皮尔
谁是“简·奥斯汀” ?
五厘米深的寰球里有什么?
为什么对它爱不释手?
什么是她的魅力所在?
婆最近在读《简·奥斯汀全集》。
书中收集了简·奥斯汀最盛名的七篇小说。
瞧,那书的厚度,足足有五厘米。
简·奥斯汀(Jane Austen),英国盛名的女性小说家。1775年,生于英国汉普郡一个小康牧师之家。兄弟姐妹八人,她排行第六。在“简”的小说寰球里,没有什么太复杂的伦理关系,也没有什么解不开的深仇大恨,更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有的只是她那个年代乡绅家庭中女性的爱情,婚姻和生活。这些,与她所生活在那个怡静,舒适的环境是分不开的。但这些并没有减弱她的小说对其读者的吸引力。她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以活泼风趣的文字,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的小寰球。
简·奥斯汀(Jane Austen)的小说虽然反映的广度和深度有限,她故事里的人物总是为了钱担心,还要与难纠的家人周旋。但正是这些“两寸牙雕”,从一个小窗口窥视当时的社会形态和人情世故。她运用喜剧性的场面,嘲讽人们的愚蠢、自私,势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点。这使她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被誉为“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作家。
简·奥斯汀(Jane Austen)抱病死于1817年。终年41岁。她终身未嫁。20岁时邂逅后来成为爱尔兰较高法院首席法官的勒弗罗伊。情窦初开的她,一见钟情地爱上了这个聪明而又狡黠的爱尔兰年轻却贫穷的小律师。但由于简的家庭希望未来女婿拥有经济实力,而勒弗罗伊的家庭也执意其与富贵大家闺秀联姻。
“......一切都已结束。一想到这些,我不禁泪流。” 简曾在信中透露自己当时的心情。初恋以被迫分手告终,这也许是简选择终身不嫁的原因。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这只此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又鲜为人知的爱情故事被改编成电影
《Becoming Jane》成为简(电影版2007)
视频链接: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c0OTc0NTI=.html
简·奥斯汀(Jane Austen)虽然没有成为当时爱尔兰较高法院首席法官勒弗罗伊的太太,但她却把她所有的情感倾注于她的文学创作中。最终成为英国史上比较受欢迎的女作家之一。
简·奥斯汀(Jane Austen)曾承认是勒弗罗伊告诉她拥有写作才华,并鼓励她在写作中追随自己的思想。虽然他俩没能走在一起结为夫妇,但大家都认为这段恋情激发了简最终成为一名职业作家。
简·奥斯汀(Jane Austen)的作品:
《理性與感性》(Sense and Sensibility,1811年)
《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1813年)
《曼斯菲尔德庄园》(Mansfield Park,1814年)
《爱玛》(Emma,1815)
《诺桑觉寺》(Northanger Abbey,1818年,死后出版)
《劝导》(Persuasion,1818年,死后出版)
《Lady Susan》
《The Watsons》(未完成)
《Sanditon》(未完成)
《Henry and Eliza》
《The Three Sisters》
《Love and Friendship》
《The History of England》
《Catharine, or the Bower》
简·奥斯汀(Jane Austen)的作品虽然不多,但从1938年至2010年期间,曾五十六次被改编成电视电影。
在婆的记忆中,最早认识“简”,应该是1996年看了一部由她的小说改编的好莱坞电影《Emma爱玛》。影片的主人公Emma是由婆喜欢的女影星Gwyneth Paltrow扮演。2009年电视版的《Emma》也许更能详细地演绎小说的内容。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Emma》爱玛(电视版2009)
视频链接: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I0MDczODg0.html
《爱玛Emma》描写了一位可爱、富有、活泼的女性,喜欢不厌其烦地管闲事、做媒婆,她自认为能够洞悉身边每一个人的需求,可爱情降临到她身上时,她却又变得愚蠢且盲目自大。
阅读文学作品较大的益处无非就是帮助我们更深地了解自我、他人,社会和这个寰球。爱玛的自信、自以为是、缺乏自知之明、好心做坏事、不愿承认错误,外加“势利眼”。这样的性格和“毛病”,依然存在在我们自己或周围人的身上。婆认为,小至一个团体,大至一个国家,都有这个“毛病”。难道不是吗?!哈哈~
简·奥斯汀(Jane Austen)的首要部小说《Sense and Sensibility理智与情感》是婆喜欢的作品之一。故事中的每一个情节,经作者的巧妙构思,表面的因果关系与隐藏在幕后的本质缘故均自然合理。女主人公根据表面现象产生合情合理的推测和判断,细心的读者虽然不时产生种种疑惑,但思绪会自然而然随着好的观察而发展,等着收关结果出现时,与表面现象截然不同,造成了出乎意料的喜剧效果。如果反过来重读一遍,会发现导致必然结果的因素早见于字里行间。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Sense and Sensibility》理智与情感(电影版1995)
视频链接: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bFN_-3LswI/
《理智与情感》围绕两位女主人公的择偶活动展开,揭露当时英国社会潮流中以婚配为女子寻求经济保障、提高经济地位的恶习。小说中的女主角均追求与男子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与沟通,要求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权利,坚持独立观察、分析和选择男子的自由。
这与当时的英国,无异于反抗的呐喊。正如书名里所体现的那样,故事集中表现了“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冲突。以玛丽安为代表的人物是理智不足而感情有余;以约翰·达什伍德夫妇为代表的人物是理智有余而感情不足;而以威洛比为代表的人物在感情上又是十分虚伪,表面上似乎很有情感,实际上却冷漠无情,自私透顶。
作者在故事里对珍重感情的人报以赞扬,尽管对这些人在理智上的欠缺也不时加以讽刺,然而对缺少感情仅有理智或是在感情上虚伪的人,却表现出了鄙夷的态度。作者最终赞赏的是女主人公埃莉诺,因为她即重感情又有理智。这里表现了作者在这个问题上的理想,即是人不能没有感情,但感情应受理智的制约。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Mansfield Park》曼斯菲尔德庄园(电影版1999)
视频链接: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Z6CQcoi6t6s/
《曼斯菲尔德庄园》与作者其他小说一样以男女青年的恋爱婚姻为题材。但比较而言,本书情节更为复杂, 突发性事件更加集中,社会讽剌意味也更加浓重。小说里充满了人与人之间的分裂、对爱情的失望、婚姻的缺陷以及通奸等。
小说收关以芬妮和埃德蒙的美满姻缘为结局,但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作者的讽刺笔锋主要指向了以富足人家为代表的英国上流社会,揭示了他们的娇柔作造和荒唐可笑。
其实,看完此片,再看看现今的中国社会,仍然可找到这些残留的影子。不信自己瞧瞧。哈哈~~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Persuasion》劝导(电视版2007)
视频链接: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ayindex.do?lid=7295994&iid=15607221&cid=22
《劝导》描写了一个曲折多磨的爱情故事。贵族小姐安妮·埃利奥特同青年军官温特沃思倾心相爱,18岁时订下了婚约。可她的父亲沃尔特爵士和教母拉塞尔夫人嫌温特沃思出身卑贱,没有财产,极力反对这门婚事。安妮出于“谨慎”,接受了教母的劝导,忍痛与心上人解除婚约。
八年后,在战争中升了官、发了财的温特沃思上校休役回乡,随姐姐、姐夫租住了落魄的沃尔特爵士的家。他虽说对安妮怨忿未消,但两人依然深爱着对方。最终历尽曲折,排除干扰,结成良缘。这也是我喜欢的作品之一。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Northanger Abbey》诺桑觉寺(电视版2007)
视频链接: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A4NTY1NDA=.html
《诺桑觉寺》描写的是一位天真浪漫,喜欢幻想,迷恋哥特式传奇故事的小女孩凯瑟琳。她出生在小康的牧师之家,十七岁时,富友艾伦夫妇带她去巴思渡假。巴思的社交场所让她大开眼界,并结识了拥有诺桑觉寺城堡的富家之子亨利和他的妹妹艾丽诺。他们很快成为了好友并相爱。
亨利的父亲以为凯瑟琳是富家女,邀请回诺桑觉寺城堡小住,想促成儿子与凯瑟琳的婚事。当得知凯瑟琳只是小康家境,愤然驱其连夜出门。凯瑟琳孤身一人,人生首要次自己搭乘邮车安全回到家中。十七岁的她经历了此事,逐渐看清了寰球并不象小说里描写的那样。收关,亨利不顾父亲的阻挠,寻到凯瑟琳的家,并向她表示自己的爱。
哈哈~~又一个大团圆结尾。婆对此作品感觉一般。 简·奥斯汀(Jane Austen)的众多小说中,婆最喜欢的是《Pride & Prejudice傲慢与偏见》。此作品在1938年至2010年期间,曾九次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Pride & Prejudice》傲慢与偏见(电影版2005)
视频链接: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nwCC-g30_bw/
喜欢简·奥斯汀(Jane Austen)不仅喜欢她的小说,更喜欢她小说中的女主人公。
当阅读了大量关于简·奥斯汀(Jane Austen)的生平的介绍,不难看出,她文章中的主人公就是她幻想中的自己。
她的生平曾有这一段是婆最为欣赏的:据说乔治四世非常喜欢简的作品,他在其每个住处都存有一套简的小说。他曾写过一封信给简,表示自己对其的钦佩,并希望她能把下一部作品献给自己。
据记载,摄政王藏书室的负责人也曾建议简写些题材大一点的作品。简在回信中说:“对于亲王的喜欢,我感到荣幸。我不写传奇,我必须保持自己的风格,继续走自己的路,虽然在这条路上我可能永不会再获成功。我却相信在别的路上我将彻底失败。”
收关简把小说《爱玛》献给了乔治四世。
简虽然笔下的只是乡野的几户人家,但在这两英寸宽的象牙上,她却用一支细细的画笔轻描慢绘,小中见大。
她在作品中关怀妇女、恋爱、婚姻等问题,探讨社会在这些方面的谬误与偏见,并从而揭示人性中的弱点,探讨人性。
古希腊人认为最重要的问题莫若于“认识自我”。
据说,他们在德尔菲神庙上铭刻的就是这几个字。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刚才上网查找由简小说改编的电影和电视海报作配图,居然发现2016年由爱尔兰和美国合拍的这部《Love & Friendship 苏珊夫人寻婚计》婆还没看过。
据说,这部简早期的书信体小说还差点被‘遗失’了。事关她从未提交出版过。大约写于1794年,直到1871年才被发现后出版。
故事发生在1790,丧夫的苏珊夫人为躲避社会间流传的负面传闻而搬到其公婆的乡村宅邸。为了让自己和女儿挤身至上流社会,她不择手段地......
以下是龍婆最喜欢的十句简·奥斯汀的名言:
There is no charm equal to tenderness of heart.
- Jane Austen
There is nothing like staying at home for real comfort.
- Jane Austen
The person, be it gentleman or lady, who has not pleasure in a good novel, must be intolerably stupid.
- Jane Austen
My idea of good company is the company of clever, well-informed people who have a great deal of conversation; that is what I call good company.
- Jane Austen
To sit in the shade on a fine day and look upon verdure is the most perfect refreshment.
- Jane Austen
Selfishness must always be forgiven you know, because ther is no hope of a cure.
- Jane Austen
Life seems but a quick succession of busy nothings.
- Jane Austen
Friendship is certainly the finest balm for the pangs of disappointed love.
- Jane Austen
Men have had every advantage of us in telling their own story. Education has been theirs in so much higher a degree; the pen has been in their hands. I will not allow books to prove anything.
- Jane Austen
To be fond of dancing was a certain step towards falling in love.
- Jane Austen
2010年9月26日
写于美国洛杉矶
2017年07月26日
重编于新西兰内皮尔
图文作者:Cathay龍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