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乎上的一个回答火了!中国科技大学一名贫困生每天在食堂吃饭不超过六块钱,过了一段时间后学校通知他领取生活补助60元。虽然这种监测学生饭卡的方式存在漏洞,因为有学生不在食堂吃饭,饭卡消费自然就少了,但这种为贫困生低调补助的方式却值得很多大学学习。据了解,从2004年至今,中国科大已经“隐性资助”贫困生四万人次,并且从2005年起改进了数据统计方法,利用网络对新生心理和家庭状况进行了详细调查,建立了每学期更新的贫困生数据库,为中国科大点赞!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去年,网上爆料称云南多所高校让贫困生上台演讲“比穷”,根据票数划定其贫困等级,再匹配其相应的助学金。很多家境较好的在讲台上都哭了,而真正需要补助的贫困生却选择了沉默。如果贫困生将其家境和盘托出之后,难免会遭到部分同学的歧视。无论是直接的冷嘲热讽,还是无意间流露的同情,都会增加贫困生的心理负担。这样的筛选方式,恐怕早就违背了助学金设立的初衷,只会助长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哭穷,条件不好的就会为了尊严而选择沉默,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也会显得小心翼翼。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美国高校是寰球上收费最昂贵的高等教育体系之一。由于收费高昂,很多学生还没毕业便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大量校园“负翁”出现成为美国社会不可忽视的问题。对于一个中产家庭来说,公立四年制高校每年5800美元的平均收费也是一笔让人头疼的开支。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在美国,同样有贫困生资助政策。一般建立在资助家庭的基础上,美国的助学金主要分为三类,资金的提供者分别是学校、政府以及私人组织。据毕业于美国高校的学生介绍,美国政府提供的助学金一般建立在资助家庭的基础上,这一类的资助标准完全取决于家庭的贫困程度。以美国阿默斯特大学为例,该校在招新生时,会让贫困学生填写家庭情况登记表,并计入档案,学校随时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近况,以便能及时给他们提供帮助。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曾经看过一篇网文,有一年美国下大雪,私立学校停课。公立学校的一些家长也要求学校停课,却被拒绝。校方解释说,有些贫困孩子吃午餐是免费的,孩子们并不知道谁是班里的贫困生。为了贫困生的自尊心,所有孩子都要来上课。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六十多年前,一位黑人小姑娘的上学问题几经波折,最终使美国联邦较高法院对“布朗诉托皮卡教育委员会案”作出判决,宣布“隔离但平等”的原则违宪。以布朗案判决为契机,以民权运动为动力,美国掀起了取消种族隔离、促进教育权利平等的高潮,引发了美国教育领域的重大变革,客观上促进了美国教育公平。美国在促进教育公平,给予人文关怀的一项重要经验就是补偿政策。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教育公平不仅关注入学机会平等,还关注教育过程和结果的公平。因此对贫困学生、少数族裔、残疾学生等进行不同形式的补偿是美国促进教育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的另一种有效选择。比较盛名的补偿政策有“开端计划”和“肯定性行动”。开端计划是联邦政府免费进行的学前教育项目,旨在为处于不利地位的儿童进行教育补偿。肯定性行动是为了防止少数族裔或弱势群体遭受歧视等不公待遇而给这些群体在就业、教育等方面政策倾向、特殊照顾,以求达到平等。
对比国外的贫困生资助方式,我们的很多学校对待贫困学生的态度都显得很粗暴。学校不止要传授知识,更要给予人文关怀。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