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
我们没有大都市的似锦繁华,
但,当初的你我,
拥有爬树疯跑撒野的任性,
自个儿走街串巷的自由,
和数不清的亲密玩伴。
6月的奥克兰,似乎还没有入冬的意味,清晨的薄雾后,是拨云见日的艳阳和晨晓煦风的温暖抚触。
我们一行人穿梭在城郊的草原上,
追寻着指缝中的柔光和地平线的颜色,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追寻着方才挡住车道、好奇观望我们的奶牛,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追寻着故事书里:
我们行进在抓熊的路上,
我们要抓一只妥妥的大熊,
天气多么美丽,
我们一点儿也不退缩,
…………
追寻着记忆里,失落的童年……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这是“纽村”里,星期天的日常。
多年前,上海,我曾干过两年最辛苦也最甜蜜的工作——全职妈妈。
若不是自己带孩子,恐怕我永远不会知道,在一座摩登璀璨的都市里,照看好一个小娃娃是个多么艰难的事。
在眼前这座看似繁华无限的城市里,想要还孩子自由的社交空间,对父母的精力付出确实是个挑战。
也许你会说,把孩子送去商场里的儿童乐园不就好了,总有很多小朋友的。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是啊,总有很多小朋友的,但每天都是不一样的小朋友。我也常常带两个孩子去各类的儿童乐园,每次孩子遇到特别玩得来的小朋友,看到孩子之间约定着,明天你来我家吃饼干,后天我去你家捏橡皮泥之类,我心里就特别难过。
孩子啊,我该如何告诉你,你们之间只有这一面之缘,当你们高兴地挥手道别,说明天见的时候,其实再没有下次。
做妈妈的我,当然很乐意为了你的友谊去结交对方的家长。可是,并不是每个家长都这样想,绝大多数带着孩子的老人或者保姆,压根不可能为了孩子友谊的火花去结交陌生人,更何况如今的孩子们日程都”满”得很,想约恐怕都约不出来的呢。
这确实也难怪家长。
明明是孩子之间的友谊,明明孩子玩在一起就可以了,现在偏偏要把家长们都拉进来,因为再没有20年前的安全环境,所以孩子一起玩,家长就必须作陪。
这样就非要家长们合得来、变成朋友、并且都有时间,孩子的友谊才能有保障;如果家长之间话不投机、或者空闲时间不一致,那么就算孩子之间玩得再好,也是白搭。
这就是现状,不像小时候的我们,弄堂里一窜,看到的都是熟悉的脸庞,身边是一群群熟悉的小伙伴,至于小朋友家长是谁,好不好相处,那是完全不相干的事情。妈妈喊回家吃饭了,今天没有做完的游戏,明天可以继续。
我曾以为,时光再无可能倒回,我们年幼时那般简单安全的社会环境再无可能重现,直到——来到“纽村”,这个总人口仅400万的国度。
这里的国土面积仅次于我们熟知的日本,但是人口只有日本的三十分之一。我常常不明白,为什么在“纽村”能看到许多定居在此的日韩小伙伴,他们又没有雾霾,日本也比新西兰繁华太多。
为什么?他们说,
这里美得很原始,活得很简单。
“纽村”的小孩子,一如20多年前的你我,过着“村落”里的逍遥童年。
搭台看戏
当超市对面的大草坪上,一夜之间升起马戏棚的时候,孩子们简直兴奋到尖叫。这是一年一度的马戏团表演,今年是在奥克兰各地区巡回,每处扎营一个月。小朋友期待非凡,怕是错过时间,他们就要“飞”走了。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在上海的时候,我们的“上海马戏城”怕比这小棚子要雄伟大气得多,只是,
我的孩子们无法和他的好朋友散着小步闲逛到马戏城,
我的孩子们坐我腿上才可能在那巨型场馆中眺望米粒般大小的演员;
还有,
那个在舞台上的小丑,不可能轻而易举就能将整个棚子里总共200来号大小观众,调动起来鼓掌打出不同的节拍;
那个在单杠上旋转舞蹈的杂技演员、在铁笼里惊险驰骋的摩托车手,不可能同时在棚子门口给我们入场检票,满脸雀跃地带着孩子们去找座位。
一切看似简单,又不简单。
村落邻里
年初的时候,孩子的学校附近新建了个游泳池,周末懒得遛娃的时候,我会将他们丢去游泳池,在新西兰16岁以下小朋友,去游泳池是免费的。
有意思的是,就这个游泳池,孩子们前后去过不下二十次了,*还没有哪一次,不巧遇熟人。周末有时候,能同时巧遇上四、五个同学或邻居,简直不需要预约,就能开派对的节奏。
这,大约就是纽西兰特别“村”的地方。因为地方不大、人少,所以不管大人孩子,巧遇熟人,属于这里的“日常”。
当然,要将“村里人”聚到一起,还有更多的“日常”。
比方说,我们这儿的居委会(Community House)每个月一次会借用学校的大礼堂开“大锅饭”,食物是居委会里的东南亚裔大妈义务做的,谁都可以来,每个人2纽币,吃完大人在那里聊天的聊天、弹唱的弹唱,孩子们在礼堂里打球的打球、撒疯的撒疯,左右都是同学邻居,结束后大家都会自觉帮忙收拾。像极了我们小时候在弄堂口“乘风凉”的场景。
一切看似容易,又不容易。
走街串巷
在新西兰,最不用担心的事情,恐怕就是孩子绝丢不了。所以,放宽心把娃丢出门去玩儿,做爹娘的该做饭的做饭,该歇息的歇息。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来新西兰以后,我也变得心大了。老二两岁多的时候,被我“弄丢”过至少两次。有一次,是在海边参加哥哥同学的生日会,弟弟随哥哥自己跑去了洗手间,却没有跟回来。待我意识到的时候,已经是20分钟开外。要在魔都的话,怕我早已急疯了。那会儿,一个白人小伙,带着站在洗手间外、茫然失去方向的老二,*沿着海边一家家询问“是谁家的孩子”,直到送弟弟找回到我这里。
所以,走街串巷、串门子之类的事情,大人就更不用担心了。只是,这还不够,上了小学之后,孩子们间,还特别流行“Sleep Over”,就是到小朋友家里去过夜撒疯。
最近一次,孩子去100米开外的邻居家过夜,还特地带了个小闹钟,两个7岁小男孩说好,半夜12点起来午夜狂欢。第二天我追问儿子,他不好意思地告诉我,两个人还真起来了,到楼下厨房逛了一圈,实在太困,默契地一块回去睡觉了。
一切看似随意,又不随意。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每每有人问起,为什么这么小把孩子带出国?长大一定能出息么?
诚然,无论是西方的,还是东方的,
没有任何一种教育体系,能保证我们的孩子成才,
我不可能、也无法预见未来,
我只知道,此时此刻此地,
这简单的寰球,是我想要给他们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