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1
在生死存亡的关头,这个民族依然在教孩子读书写字
------
今天故事的小女孩,如果有幸活到今天,应该刚刚度过她88岁的生日。
75年前的6月12日,一位叫安妮的13岁小女孩收到一份生日礼物——一本精美的日记本。父母告诉她,可以尝试写作,于是她满心欢喜地拿起笔,记录下了近两年的生活见闻。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安妮,生日快乐
75年后的今天,翻开安妮的日记,我们看到一个天真乐观的女孩,津津有味地谈论着她的同学、老师和一场场紧张的考试,还有对一个十六岁男孩的情窦初开,还有忽然那么一日之内,她出门必须带着一颗黄色的大卫星,不能坐电车、不能骑自行车、不能去电影院、八点以后不能出现在户外……这一切,都是因为她们一家是——犹太人。
75年前的安妮,处在一个因为犹太人身份就是较大罪过的年代。
那个时候的犹太人,被纳粹当成了集权手段的牺牲品,所有的声音都在告诉民众,你们失业、贫穷、娶不到老婆都是因为犹太人,他们狡诈、贪婪、是异教徒,所以剥夺他们的财产、消灭他们的肉体。
无数德国人被鼓动起来,他们检举揭发身边的犹太邻居,昨天还是在自家院子里一起吃烧烤喝啤酒的人,今天就将对方送进了集中营。
在这样的环境下,躲在荷兰的安妮一家人终日惶恐不安,他们害怕有一日之内身边的邻居会去告发,被送进地狱。
就算如此,这个犹太家庭也没有放松对孩子的教育,他们依旧在教导安妮读书、写作,尤其是在最危险的时刻,他们一家人白天只能躲在不见天日的密室,只此没有间断的,也是只此能做的事情,就是继续读书、继续写作。
在日记中,安妮写到,我相信未来许给我的一定是爱情和幸福,也许到了秋天,我就可以离开这座充满死寂和饥饿的囚牢,重返校园……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安妮
2
二十四史帝王将相家谱,比不上这个小女孩的日记
------
果然,在秋天的时候,安妮终于离开了那座不见天日的密室,但并没有重返校园,而是进了地狱般的贝尔森集中营。
这集中营,关押过数十万犹太人和战俘,当1945年4月15日,这里被英军解救的时候,BBC的随军记者理查德·丁布尔比这样形容当时的景象:
这里有超过一英亩的土地布满了尸体与将死的人,你也无法辨别两者……活人的头靠在死尸上,周围是瘦骨嶙峋、毫无希望的人们幽灵一般地走着,既无生机也无希望,无法自你的行进方向闪避,无法再看周围可怕的景象……婴儿出生在这里,这些枯槁般的生命无法存活……
一位精神失常的母亲向一位英军哨兵尖声请求给她孩子一些牛奶,并将这微小的孩子塞进他的臂中,然后跑开,一边发出恐怖的哭喊。那位士兵打开裹补,发现婴儿已经死去好几天了。在贝尔森的这一日之内是我这辈子挥之不去的梦魇。
在这些惨绝人寰的死难者之中,就有曾经天真可爱的安妮,生命停留在了15岁。
但安妮的日记却在这时候焕发出强大的生命。
在清理死难者遗物的时候,有人发现了一本肮脏破旧的笔记本,当时没人想到,这本笔记本所写的东西,将成为对纳粹屠杀犹太人这段历史很好的记录和控诉。
荷兰历史学家扬·罗曼读了安妮日记,很感动,说:“这本日记是由一位小孩所写的,其内容不合常理,使人深感该小孩所面临的悲痛,相比纽伦堡审判所找到的证据,其更能将纳粹主义的可怕具体表现出来。”
因为安妮日记对于屠杀的详细描述,为纳粹的罪行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
有人曾经怀疑这本日记的真实性,跑去调查,结果在荷兰真的找到了日记中所写的那个避难的密室。
这本日记也激励着全寰球遭受苦难的人们。
曼德拉说:“我们在罗德岛读到安妮的日记,得到了奋斗的启示。”
肯尼迪说:“所有认为人类在无数次大灾难与迷失中皆会有尊严地捱下去的人,都可以以安妮的日记作为最有力的证明。”
意大利国宝级作家普利摩说:“仅仅一位安妮为我带来的震憾较所有和她一样受迫害的人所带来的总和还要多。或许该这样说,如果我们得知所有受害者的真相,我们将无法生存。”
可以说,安妮日记在对于历史的记录的真实性上,强过绝大多数的中国史书。
国学大师梁启超曾说:“二十四史,不过是为帝王将相做家谱”。遮遮掩掩还美其名曰“春秋笔法”。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所有由胜利者书写的历史,在安妮日记面前,都变成了修饰遮掩的谎言,用我中学历史老师的话说:“这些书,全是秽史和垃圾”。
犹太民族在面对历史的时候,选择铭记,他们直面历史的黑暗,建立起一道哭墙,承载整个民族的悲伤,树起一座座纪念碑,铭刻每一个遇难者的名字和生平,而有些民族,却总是选择隐藏和忘却。
3
华裔女作家用生命书写中国版《安妮日记》
------
即便是在21世纪的今天,有些民族依然在努力销毁他们不愿意面对的历史。
2014年的日本东京,发生过多起图书馆里安妮日记被撕毁的事件,开始人们很不解,一本记录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日记,为什么有的日本人那么激动,就是容不下呢?
或许是因为有些日本人还在极力掩盖他们二战期间犯下的大屠杀罪行,直到今天,日本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南京大屠杀是蒋介石的国民政府捏造出来的。
名古屋市长曾经在媒体面前公开说:“没有所谓的南京大屠杀”。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前段时间日本一家酒店的老板还专门写了一本书,说南京大屠杀是谎言。
1997年,华裔作家张纯如亲自来到南京,收集了大量史料,采访了多位幸存者,写出一本《南京大屠杀》,英文版在美国出版,一月之内打入畅销榜,被评为年度最受读者喜爱书籍。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张纯如
这本书就是中国版的《安妮日记》,她让寰球知道,上个世纪30年代的南京发生过的惨剧。
哈佛历史系系主任、中国现代史教授威廉·柯比在该书《序言》中写道:“南京的暴行在西方已几乎被人们遗忘,所以,本书的问世尤显重要。张小姐把它称作‘被遗忘的大屠杀’,将二战期间在欧洲和亚洲发生的对数百万无辜者的屠杀联系在一起。”
张纯如在南京寻找资料的时候,还发现了当时一位德国商人和一位美国传教士日记,也就是后来被作为重要史料的《拉贝日记》和《魏特琳日记》。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这些记录南京大屠杀的珍贵日记,在民间淹没散落几十年之后,终于在张纯如的寻找下重见天日。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南京大屠杀》出版以后,张纯如患上了严重的忧郁症,2004年11月9日,张纯如,这个曾为南京30万冤魂奔走呼号的女子,在美国一段偏僻的公路上掏出手枪,结束了自己年仅36岁的生命。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希望所有人记住她们,记住《安妮日记》、记住张纯如,记住《拉贝日记》和《魏特琳日记》,真实的历史有可能在一段时间里被掩藏,但人们心中对于真相的渴求,终将化为烧毁帝王将相家谱和胜利者书写的秽史的怒火。
“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