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要次听说学而思,是在半年前,那时与好友电话聊天,说起孩子教育,好友告诉我她上一年级的儿子插班上学而思了,报名非常困难,通常要从幼升小开始读,才能占住名额,保证以后能继续读。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当时我就纳闷,学而思是怎样一个机构,能有如此神功秘笈,让无数家长*折腰?
直到上周,一篇不一定详尽,但道尽中国父母在孩子求学路上的辛酸和焦虑的文章火爆朋友圈,剑指学而思“逼哭孩子,逼疯教育”。
虽说把中国教育之殇完全归咎去市场化运作的课外培训机构,未免有点过。但要说一家课外培训机构凭借特殊的资源关系和运作模式,无节操玩弄饥饿营销的手段,毫无底线地将课外培训低龄化至幼升小阶段,却实在让人对某些学习机构的社会道德表示严重怀疑。
个人认为,做企业特别是教育、食品、医疗等,市场化固然重要,但更应有所为有所不为。
曾经在国内养育大宝5年半,后又在澳洲呆了一年,从淡定到焦虑,再到淡定,在中国我们为什么会焦虑,在澳洲又为何能释然呢?
熟悉我和看了我文章的人,都知道我是属于爱与自由派的妈妈,也叫羊妈。羊妈的坚持形形色色林林种种,但都有一个心愿: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规律快乐地学习与成长。
大宝三岁之前,我坚持自己带,基本实现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想法带孩子:大宝母乳喂养到1岁10个月,2岁没有费太大劲完成如厕训练,2岁开始系统上手工和烹饪类早教,2岁半戒奶瓶基本自主吃饭吃嘛嘛香,3岁幼儿园面试时能自信回答问题,会唱儿歌。
是的,没有什么出众的、特殊的技能与才艺,但就是这样按部就班地获取应有的技能,作为妈妈,我已经很自豪。
在这个阶段,我基本是不焦虑的。甚至好多朋友在孩子出生之前就考虑的学位房问题,也被我大而化之。
到了幼儿园阶段,我秉承一贯原则,除了锻炼身体或者大宝自己要求的课外班,如跳舞,跆拳道,画画之外,诸如阅读,速算,英语等课外班我都坚持没让他上。
幼儿园中班的时候,老师经常跟我说大宝没有学识字,在班上“跟不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慢慢发现原本班上住得很近的小朋友们都将在上小学时各散东西了,无他,都为了上一所更好的小学。大宝的好朋友家里更是毅然把房子进行了学区房置换,让孩子能上一所重点小学。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我承认,如果当时不是已经决定全家搬往澳大利亚,我也会焦虑的。
原来孩子要长大到读小学是一眨眼的事情,原来上一所好的小学并不是只是钱能解决的问题,原来身边其他的爸爸妈妈已经默默做了这么多…
关于学位房—让孩子上重点小学,学而思—送孩子上课外培训,经常听到有人说:这是家长自己的选择,没有人把刀架在脖子上逼你。
没错,你可以就近入学,你可以不上补习班,你可以调整价值观不被应试教育牵着鼻子走。
但人是群居动物,不可能脱离社会,遗世独立。
各种家长群、班级群里的海量信息传播,你不可能不如群吧?入群之后,看到其他家长都这么努力,你却什么都不做,你不会开始怀疑自己吗?老师们在群里发布要求点名表扬/批评,你能坐视不理,依然坚持自己对孩子的要求和衡量标准吗?
我估计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不能。作为所谓的高知父母,我承认,我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这种优秀,正是在跟其他人的比较中体现出来的。
这很病态。
为什么会这样呢?
也许是因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所有人拼了命往前赶,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害怕孩子将来会跟不上社会发展。
也许是因为中国的教育体制,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上大学是中下阶层改变命运、精英阶层延续辉煌的只此途径。
也许是因为中国人普遍的价值观,喜欢比较,于是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之下,初心不再。
在大宝5岁半,幼儿园大班上学期快结束的时候,我们举家搬往澳大利亚。
大宝6岁时入读当地公立小学Kindy,相当于学前班。这边的孩子一般5岁可以入读Kindy,但是考虑到大宝英语需要适应,我没有理由让他插班读一年级。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是正确的。
延后一年读一年级,看似慢,实则快。
大宝在入学半年内,已经可以在学校英语无障碍沟通;由于在国内我没有给他做任何书写、数学练习,在Kindy让他有更充足的准备应对小学学习;从所有小朋友都是陌生的,到结交好朋友形成固定的玩伴圈,大宝的融入程度非常地高,很自如。
当国内已经上小学的妈妈朋友们在抱怨每天作业写不完,听写到吐血的时候,大宝学校的作业只有每周一页纸,花在作业上的时间只需要不到半个小时。
剩下的时间,老师要求每天读一本书,网上做做数学题,还有就是玩了。
怪不得说,在澳洲成长的孩子,很幸福!连老师都经常说:玩是孩子最重要的事情!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老实说,看着大宝天天这么游手好闲,不学无术的样子,我是挺不习惯的。澳洲的父母是怎么看的呢?
为了解决心中的疑惑,我曾经专门跟大宝班上的澳洲妈妈聊过,她们真的觉得:
孩子的童年玩得开心是很重要的;
孩子如果会好的话,不用逼他学习也会好的;
至于上大学,更不是必须的,能上大学自然很高兴,上不了只要有一份开心的工作就可以,自己开个小公司做手工艺人,就是父母的心愿了。
他们不焦虑。
换作以前,我是真的无法理解为什么外国的孩子学习如此轻松,父母不焦虑。
BBC纪录片《人生七年》播出之后,很多结论得出,说是国外的普通教育是为了完成社会的分层,精英的后代接受精英教育,而平民则在普识教育中甘愿为平民,做普通的工作。
这么说其实也对,也不对。怎么去理解这个现象呢?
以澳洲来看,在国外的确没有那么多上层岗位需要人力,换句话说社会根本不需要那么多所谓精英,反而中下层岗位却是最需要人手的。而在经济发展已经趋于平缓,市场已经成熟的社会中,任何岗位得到的报酬都是有保障的,并不见得你做律师一定会比我做修空调的税后工资一定会高很多,甚至我个体户修空调,既能保证收入,又有灵活的时间,更能兼顾工作生活平衡,两者生活质量是相当的。
没错,澳洲人把工作生活平衡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澳洲,无论什么岗位的人,总是能保持一脸微笑,以自己的工作为荣。而在中国,我经常看到厌恶自己工作,并在工作中把这种情绪传递给其他人,从卖高铁票板着脸的售票员,到不顾乘客追赶毅然开走的巴士司机,负能量满满。
再者,也许是因为地大人稀,澳洲人生活得比较独立,也就不太会去跟别人进行比较。学校里除了会对表现特别优秀孩子进行嘉奖,以及鼓励孩子通过自己努力获得奖状之外,不会提供班级成绩表,不鼓励比较。澳洲人只关注自己以及自己的家庭过得开不开心,玩得好不好,不去与人比较。当整个社会都是这样,自然也就不容易产生焦虑。
当然,在澳洲也有焦虑的父母,特别是已经习惯了国内思维逻辑的华人父母和从压力并不比中国小的印度移民过来的家庭,他们注重学区要上好的学校,给孩子上补习班,逼着孩子练琴等等,但是这到底是少数。而且这样的少数也未尝不好,在澳洲这么宽松的环境之下,也是一种中和和调剂。
我并不反对严格的教育方式,我觉得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追求卓越并没有什么不对,甚至也是我坚持的方向。只不过,我很感恩澳洲宽松的学习氛围和社会环境,让我可以不在烈火烹油,备受煎熬下去实施我对孩子的学习引导。
能出于自发,而不是被迫去做事,即使过程是艰苦的,内心却是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