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6年开始,当降首付、降契税这些利好房地产的政策叠加释放出来以后,在逐利资本的驱使下,在地王的狂轰乱炸之下,合肥、苏州、福州、厦门、郑州等多个二线城市房价在半年不到的时间涨幅高达40%以上,而北京、上海、深圳一线城市房价近乎同期内实现翻番。
“今年不买房,一年又百忙”成为无数人追悔莫及的噩梦。当雄安新区成立的号角吹响,无数的投资客涌向了雄安周边,也有无数买不起北京房子的年轻人奔赴雄安去抢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谁还愿意创新创业,任由资产泡沫膨胀,实体经济将何去何从?
在经历了房价暴涨之下的疯狂抢房运动之后,从去年10月至今年3月,深圳新房成交量已连续6个月下滑,而且房价涨幅也逐渐收窄。这是楼市开始回调的一个信号,当我们不再抢房时,我们会抢什么呢?
一、奔跑在一系列的“抢”的路上,我们是否遗失了幸福?
“抢房”、“抢学位”、“抢好工作”、“抢升迁”,这这个快节奏的社会背后,是人类最原始的本能:一切向前冲,抢!抢!抢!似乎只有占据了物质上的极峰,就能证明自己活得最幸福。幸福有两种:
一种是“向别人证明自己很幸福”;
另一种幸福是“只需要自己幸福就够了”。
二、我们为什么总是害怕得不到,为什么总是会去“抢”?
在原始社会的数十万年,人类是很少有剩余产品的,吃了上顿没下顿,因此不存在储存财富、交换财富的可能。当剩余产品出现,并成为常态之后,人类开始进入文明时代,开始有了阶层分化。
为了储存财富,人类开始考虑如何让剩余产品升值,在物质财富上超越他人,给自己换来幸福感。当人类继续前行,有的人开始掌握更多的资源,比如一部分人更容易获得低息贷款,比如某些可以获取暴利的行业只让少数人进入等等。
三、中国人先后追逐了哪些“足以改变命运的财富载体”呢?
在这70年里,中国人先后追逐了哪些“足以改变命运的财富载体”呢?
比如1960年到1962年,食物是最重要的;在其他的计划经济时段里,脂肪一度非常稀缺。再后来,冰箱、电视机、电话、外汇券等,都成为过稀缺的商品。所以,当改革开放初期“闯物价关”的时候,中国的CPI敏感异常,随时一触即发。
有了商品房之后,中国终于有了一个巨大的资金池。1997年以后,货币再怎么超发,都比较难引起CPI的飙升。大量的资金,开始追逐不动产。
过去30年,中国人抢购过股票和房子,但由于这个社会缺乏金融信用,所以炒股票(虚拟资产)的大多血泪斑斑。而抢房子(实物资产)的,获得了“城镇化+货币超发”带来的双重红利,成为较大的赢家。
四、谁来终结房子?
房子会永远不败,成为中国人财富的终点寄托物吗?
当然不会。事实上,经过20来年发展后,中国大大小小两千多个城市(算上县城),目前房产仍然有投资价值的肯定不超过10%。
10年之后,史前无例的中国城镇化将进入尾声。
如果说,未来10年是“高铁+地铁”搅局中国楼市,建立15个大城市圈和15个小城市圈的时代,那么科技的进一步变革可能会带来房地产价值新的重估。
想想看,如果“无人驾驶+智能交通”普及,交通拥堵将大大减轻;如果个人飞行器成熟、普及,大家远距离上班就更不是问题;如果VR(虚拟现实)技术成熟、普及,远程办公、上学、医疗都成为可能。到那时,学位房还重要吗?地铁房还重要吗?城市还有明显的中心吗?
不要以为你在北上深有两三套学位房就可以高枕无忧,就可以永远收割年轻人、迟来者。他们正在通过创业、研发等方式,掀翻现有的财富格局,这就是和平时代的财富战争!
所以,至少有三种方式可以终结房子的财富神话:城镇化达到顶点(大城市没有那么多增量人口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完美转型(不需要货币超发了);科技进步(新一代交通+VR,将摧毁城市中心的价值)。
五、中国人下一步抢什么?
当大家不再抢房之时,会发生什么?别看现在房价涨得猛,大部分投资客买房的钱还不是靠宽松的银行贷款套现出来?当这个源头开始收紧时,上涨也就到头了。
所以,当下,绝大多数中产阶层较大的焦虑就是:我怎么才能守住自己的财富,不被别人收割,而成为能收割别人的人。
这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一代中产阶层:他们表面上拥有巨大的财富,即便全球排行,也足以进入人类最有钱的那5%甚至1%。但他们却一直做着财富缩水和失业的噩梦。
有人说,房子只是阶层战争的初级阶段,接下来是教育和寿命之争。中国人会把抢房子式的惊天巨浪,带到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的争夺上吗?看看美国和欧洲就知道了。在欧美,没有出现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的泡沫问题。
未来,如果还要抢,仍然是抢粮食、抢水、抢免于饥饿、抢房子、抢移民机会,抢一切抗通胀的东西,比如美元、黄金。
如果不那么悲观,也不那么乐观,中性的预测是:未来10年,普通中国人仍然会抢中心城市(及其城市圈)的优质住宅,并阶段性地抢美元和黄金。
来源:互联网决策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