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房价飙升为标志,社会不平等已经波及到了昔日地位稳定的中产,这个群体的心态也在发生微妙变化:乐观情绪减少,焦虑感增加。作者意识到,“中产陨落”的现象,阶层固化话题的热炒背后,实则就是社会不平等扩张背后的人生百态。
记得大概是去年,教育界的论调,还是“相对于贫困阶层和工人阶层,中产父母有财富、地位、学历、资源和价值观方面的种种优势,而贫困家庭造成的压力、糟糕环境,和底层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往往会从根本上伤害孩子的认知发展,让这些阶层的孩子,从人生的起跑点就落后于中产和上层的孩子”。
这些被我们用数据和研究论证的事实,总能让中产家长们,在无边无际的焦虑中,暗暗舒上一口气。
似乎再怎么样,都有工人阶层和贫困阶层的人垫底,而且中产父母,被证明可以为孩子建造一个“玻璃屏障”,让底层的竞争者无法上来。
不过,也好像是仅仅几个月的时间,社会上舆论的口风又悄悄变了。
“中产”,似乎又成了一个备受挪揄和讽刺的角色。
他们焦虑自己的职业天花板,担心后代无法在一线城市立足,仰望着上层哀叹自己的不上不下。
如今,又在越来越夸张的房价,和没有上限的教育军备竞赛面前,中产们拥有的那一点学识、收入和品味,脆弱得如同白纸一般。
从这样的舆论转变中,我们都见证了,昔日在教育理论上尚还占据优势地位的中产家长,居然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变成了财富缩水、地位不保、后代堪忧的尴尬阶层。
“中产陨落”的现象,让我猛然开始意识到,阶层固化话题的热炒背后,实则就是社会不平等扩张背后的人生百态。
社会不平等,仅仅是穷人的事吗?
首先,和大家分享一则Ted演讲,叫做《经济不平等,如何危害社会》。演讲者是Richard G.Wilkinson,他是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荣誉教授。
在演讲中,他利用统计研究和直观数据,列出一系列事实,告诉人们,当一个社会的不平等问题日益严重,它会在各个系统、各个方面表现得更差。
在他的研究中,国家之间的平等程度,通过“最富的20%比最穷的20%富多少”来排序的(下图)。
其中,美国和新加坡的不平等程度较低,而日本、芬兰、挪威、瑞士、丹麦等国家相对更平等。
除了社会不平等与人均寿命的关系,Wilkinson教授团队的研究还得出:
越不平等的国家,孩子的阅读和数学表现就越差;
越不平等的社会,人们越不愿意信任他人。
在不平等社会,15% 人表现相信他人,而较为平等的国家,这个比例是60-65%。相应的,社会参与度也是相同的趋势,不平等程度高的国家,人们更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愿意参与社会活动,而更平等的国家,人们的社会责任感更强,社会参与度更高;
越不平等的社会,人们的心理疾病比例更多,比如平等程度较高的日本就是8%,而不平等明显的美国,就是25%;
越不平等的国家,犯罪率越高、罪犯越多,审判也越严格,越倾向于保留死刑;
越不平等的社会,儿童的高中辍学率越高;
越不平等的社会,婴儿死亡率在阶层间差异越大,底层的婴儿死亡率较高;
越不平等的社会,社会流动性越差,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就会在孩子的未来中越发起到决定作用,穷爸爸的儿子,就更可能继续做个穷人。
总之,社会不平等,已经不仅仅是收入和财富上的不平等,更是表现在健康、寿命、教育、诚信、犯罪等,衡量社会和经济的每一项标准上。
不平等的社会,人们会付出什么代价?
(1)冲动性消费多了
前段日子对北京房价的讨论中,买不起房的依然买不起,买得起房的,很多都已经坐拥数套房产。
而巨大的财富差距,很有可能会激发人的虚荣购物欲。原因在于,人作为社会动物,时刻都处于与他人的暗暗比较中。
失落感来自于比较,愤愤然也是来自于不平等。
当富者更富,我们可能会更愿意购买豪华品,好让自己跟上更高阶层的脚步、拉开与更low人群的距离,增加自己的社会价值感和自尊感。
(2)下一代上升空间小了
我们知道,上层人群有大把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和文化资本,传递给下一代,让下一代的地位更加稳固。
而不平等的社会,只会让流动性更差,不仅底层难逆袭,中产也更加难保地位,倘若没有一夜暴富的机会,进入上层更是难上加难。
(3)心理压力更大了
这里的心理压力,不仅仅是因为房价越来越贵而导致的,还有在日复一日的社会地位比较中,人们承受了很多比较压力和不安全感。
Wilkinson教授的研究就发现,身份地位的竞争和比较,在促使消费经济的同时,更容易导致地位的不确保性。
我们会更加担心别人如何评价和看待我们,也更在意自己是否在他人面前有吸引力、足够聪明。因此,当人们的社会价值被财富、地位和学历等标签占满,每个人都会存在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
(4)幸福感下降了
可见,社会不平等造成的以上种种影响,其实都会挫伤人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在不断被他人刺激的过程中,人们对成就的钝感力就会增强,最终不是“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而是“想要别人得到了的”,永不满足、永远焦虑。
当我们越来越着眼于得不到的物质,就会忽视自己已有的东西,比如爱情、亲情和友情。
在物质欲望的浸淫中,我们被金钱蒙蔽了双眼,更加努力工作,也更加努力花钱,在焦虑的恶性循环中,做着如同末日的狂欢。
(5)公正感被消磨了
不平等严重的社会,人们便会越来越意识到,努力终究是徒劳,较大的蛋糕已经被上层瓜分殆尽,自己不过是在苟延残喘中做着小蝼蚁。
昔日,人们秉承的信念,还是“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就可以实现梦想、获得提升”,这也是美国梦的核心理念。
现在,很多美国人已经意识到,这样的美国梦可能只会成为一场梦,而倘若中国的不平等程度步入美国后尘,我们的积极性会被消磨干净,公正感也会随之泯灭。
一个完全平均的社会,自然缺乏激励与活力。
而适度的不平等,能够让人在收入差距的刺激之下,更加蓄力创新、努力进步,实现能者多得。而且经济增长与科技进步,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适当水平的不平等。
不过,只有将不平等,保持在一个限度内,它才是有效的。
那本在经济学界很火的书《为什么国家会失败(Why Nations Fail)》中就说,经济不平等,往往伴随着机会不平等,和政治不平等。
而政治权力大的人,会利用权力优势攫取更大的经济优势,继而持续加剧经济不平等,恶性循环、生生不息。
经济繁荣依赖创新,而倘若因为阶层屏障和教育门槛,而让家庭背景不具优势的人失去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那么人们的创新能力就会被浪费,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个伟大的企业来自何处。
来源:家长进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