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刷一款看房app,发现陶朗加近郊房价已上涨到出乎意料的地步,普普通通的三室一厅已经找不到40万纽币以下的价位。遥想整两年前我搬到这里,那时拿着一周500纽币薪水的自己,特地去了陶朗加近郊,看着一栋标价29万9的房子,跟彼得哥说,“再努把力,咱们明年给它拿下!”
那栋在麦当劳身后的房子没有等我们到第二年,事实上在第二周它就有了买主,而陶朗加的房价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涨起的,有一大批和我一样逃离奥克兰高房租的人选在这里定居,稍稍有钱的人掀起了房价上涨的小高潮,30万的房子变成40万,再静悄悄地变成50万。这仅仅发生在2年之间的变化,令所有和我一样刚刚攒够给29万9的房子20%首付的人,又失去了拥有一个家的希望。
我在奥克兰的朋友亲眼见证了新西兰迄今为止最迅猛的房价上涨,她在2012年购入一栋三室一厅的普通房子,院面积800平米,标价43万纽币,这片区域在3年内,迅速变成房产中介的百万纽币房源。朋友说真应该感谢父母的及时赞助,才避开了房价上涨的高潮。忽然想起有一个笑话这样说,“奥克兰一对夫妇工作数年攒下一套房子的首付,打算再工作一年攒多些钱再下手,结果第二年房子价格近乎翻倍。”嘻嘻哈哈间道出世间多少愁苦。
我的朋友L在奥克兰有几处投资房,她说自己每次买房子时都遭到反对,事实却证明每一处都是明智的选择。她给我的首要条忠告就是,“任何时候进入房市,永远有机会。”是啊。暂且不说奥克兰近五年的房市发展,看看北京每个月的房价涨幅,让多少人的雄心壮志变成了“呵呵呵呵”。
人为什么要买房子呢?早在23岁的时候我还不知道答案,我觉得租住在不同房子下也是一种自由。可是25岁后,我开始看到这一想法的bug,比如我的一对朋友,在同一个地方住了15年,每周付房租370元,算一笔账,若她在15年前攒好首付的存款,那这15年来,她需要支付的就不是房租,而是房贷,是为自己打牢的根基,是为自己赚取的安全感,是30年后可卖掉房子周游寰球的养老费。这是来自现实的一种无奈。
我在奥克兰的时候就琢磨着如何能拥有一套房,漂泊的日子给了我很多趣闻,也给了我“一定要有自己的房子”的定律。若你租过房子,必定有一样的感受,苛刻的房东,猥琐的同租房客,按时间洗澡做饭的规则,蹭蹭上涨的房…这些都给了我拥有房子的理由。
什么时候的房价较便宜呢?一位睿智的朋友说,“昨天的房价较便宜。”光看看北京的房价就知道这确实是真理,然而首付却是个巨大的难题,新西兰对首次购房者的要求是需支付20%的首付,一栋50万纽币普通住宅就需要50万人民币做首付,而普通民众的周薪不过两三千元,想拥有一套房子,似乎成了卡在二十几岁的最艰难的事。
如何拿到首付?要么从父母那里搜刮,要么自己慢慢慢慢地攒。我曾看过一对情侣在房价上涨时牵动4位家长,两人在看中一栋房子时,急急让双方父母在2日汇款过来。这未尝不是一个好方法,但我在成长过程中发现一个巨大的真理,父母但凡“投资”给孩子的东西,他们就在那方面拥有了确实的发言权。
就是因为怕失去自由,我一直不肯从父母那里接受资助,在憧憬有一栋属于自己的房子的时期,我开了个账户,无论身边的人多么质疑我的异想天开,我一直在把不舍得买的衣服不舍得用的东西,折算成金钱,存在这个账户里。我对自己说,这是生存,比吃穿重要得多。
这个账户是我的救急资本,在我终于有机会买房子的时候派上了大用场。原房主在关键时刻加价的时候,我庆幸自己还有这样一个账户,不至于让我“拥有一个房子”的梦想变成虚无。
我的读者留言给我她的梦想,她说,“我的梦想就是有个房子,是不是挺俗的?”我说,“这至少是我3年的梦想。”
再没有什么比拥有自己的房子更好的事了,尽管其中历尽坎坷,但当我走进自己的房子时,还是情不自禁地在地上打了滚。想当年开门烂掉一半的尼桑,一年也不买一件衣服,旧手机用了好久好久,就是为了集中实现首要目标。我那白手起家的土豪朋友说,“你得找到你的priority,从首要目标开始攻克,其余的都不重要。“
借用一句真理,房子和孩子一样,永远是自己的好。再借用一句名言,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其实买房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