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两条关于制造业的消息分外引人关注。
一条是,寰球汽车玻璃巨头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12日谈到来美一事霸气表示,福耀到美国造工厂,是因为美国人造不出玻璃。
事实上,美国从前不但能造玻璃,而且造得还很好。曹德旺2014年来美投资时,直接收购了美国玻璃巨头PPG的工厂。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伊万卡品牌旗下的许多产品仍为“中国制造”。(网络图)
另一条是法新社日前报道,报道称,川普女儿伊万卡品牌的中国制造商品不断涌入美国。
美国海关提单记录显示,在川普当选(11月8日)至今年2月26日期间,包括超过2吨的聚酯编织女装、1600个牛皮钱包、23吨的鞋子等至少82项发货已进入美国关卡,几乎是每工作日一趟。
伊万卡时装品牌的合作伙伴是美国Marc Fisher鞋业、G-III服装集团,以及Mondani,这三家公司负责制造伊万卡品牌的各种服饰、鞋履和皮包,但这三家公司的产品均来自中国。
联系两条报道,很容易让人产生中国制造业在某些方面比美国强的看法,那么,事实如何呢?美中制造业各自发展如何?
美国总统川普在1月发布就职演说时,称将坚守两大原则:买美国货、聘美国人。川普的施政策略之一就是振兴美国制造业,让制造业回流,创造更多的就业。
不过,分析指出,实际上,美国制造业从未真正衰落。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美国工厂(网络图)
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制造业就业岗位减少了30%以上,在发达国家中仅强于英国而排名倒数第二,超过了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制造业就业岗位下降。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寰球总和的近40%,到2002年降至30%,2012年进一步跌落至17.4%。
2010年,中国占全球制造业比重达到19.8%,超过了美国的19.4%。由此,一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制造业首要大国的宝座易主,也引发了对美国制造业衰退的关注。
但是,所谓“衰退”迹象的背后,是美国制造业产出和效率的持续增长。
即使是在公众普遍认为美国制造业衰退、中国制造业崛起的2000年以后,美国制造业的增长速度也高于传统的制造业强国日本和德国。美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自2000年以来增长了41%,增长速度远高于加拿大、德国、法国和日本等传统制造业大国。
博斯公司2011年发布的一份制造业分析报告中包含一张美国制造业市场竞争力分析图表,其显示美国在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密集的化工、宇航、机械、医疗和半导体领域仍然占据着全球掌舵者的地位,弱势的制造业只是纺织品、服装、家电、家具、计算机设备等领域,美国是制造业价值链的掌控者和主导者。
此外,1987年以来,美国制造业工人每小时产出增加了2.5倍。2015年美国制造业创造增加值2.17万亿美元,比日本加德国再加上韩国制造业的总和还多。
有分析,美国制造业虽然就业人数比1979年较高峰时减少了近800万人,但美国制造业的失业问题不是因为衰落,而是由科技进步,产出效率提高造成的。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中国工厂(网络图)
再来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发展迅速,到2010年制造业产值在全球占比超过美国,成为制造业首要大国。目前,在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寰球首要。但中国虽是工业大国,但还不是工业强国。
上海首要财经日报报道,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劳动力低成本优势逐渐丧失、缺乏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等。
长期以来,劳动力低成本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制造业崛起的重要比较优势,但是,伴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步入后期、人口红利逐步消失以及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步消失。2010年,中国制造业人员平均工资为30916元,2015年上升到55324元。
中国制造业发展到现在,面临的根本问题是自主创新能力还显薄弱,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
主要表现在: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关键装备、核心零部件和基础软件还依赖进口和外资企业;对新兴技术和产业领域全球竞争制高点的掌控不够,支撑产业升级的技术储备明显不足;创新资源协同运作不畅,技术创新链条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问题;等等。
对比而言,中国相对美国制造业的一些优势也正在缩减。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当前最重要的成本差距。
当下,中国的土地成本等均高于美国,其中,土地成本中国是美国的9倍;银行借款成本中国是美国的2.4倍;另外,美国税收优惠力度大,也不需要支付进出口的清关成本。
在以往占优的劳动力成本上,中国的优势也日渐消弭。举例来说,中国两条月总产量4500吨的生产线用工是250人,美国同产能的两条生产线只需要用180人。按照中国工人工资上涨的趋势,如考虑5年内工资再翻倍,10年内工资翻两番计算,那么中国在人工成本上也占不到太多的优势。
与中国劳动力成本相比,美国劳动力成本虽不占优势,但美国自动化程度高,用工少。
所以,综合来看,随着人工成本持续上升,中国制造成本已经和美国制造成本相当,在一些领域甚至会超过美国的制造成本。有媒体呼吁,“中国制造”的确是到了居安思危的时候了。
目前,美中两国都在加紧提升本国制造业实力。
金融危机后,美国提出“制造业回归”,在奥巴马政府一系列制造业战略和政策的推动下,制造业成为美国经济复苏的重要支撑,美国制造品出口在2009年至2012年之间增长47%,出口额一路刷新纪录。
当前川普也提出要振兴制造业,但具体作为有待观察。
针对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的现实,中国正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5年,中国推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规划分三步走建设制造强国。
可以预期的是,美中两国制造业的较量,将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