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说起来,移民西方国家也算是围城的一种。城外的人都想进来看看,城里的人却不见得都像城外人看起来那样,从此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过着悠然自得的神仙日子。
比方说新西兰,尽管人们乐于把这里比作天堂。但一个黑暗的现实是,新西兰人的自杀率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并不算低。
官方公布2015年新西兰的自杀人数是570人,比同期死于交通事故的还要多。而这仅是官方数据,据本地媒体NZHERALD报道,真实的自杀人数可能是官方数据的三倍,因为许多看起来像是交通事故或死因不明的情况并不会被定性成自杀。
似乎,所谓世间绝美的风景、绝佳的环境和适宜的气候;所谓人性化、完善的福利制度;所谓更轻松的教育,更贴心的医疗体系,在根本上,并不能直接解决幸福感的问题。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朋友高中的时候就来了本地留学。他说:“知道么?刚毕业那会,我每天最恐惧的,就是下午4:30快要下班的时候。对一个年轻人来说,离晚上休息还有如此漫长的时间,我不知道要做些什么,才能填补那种无处不在的空洞感。”
嗯,空洞感。夏日的奥克兰安静得连知了的叫声都没有,窗外是变幻莫测的云层,街巷一如美剧《绝望主妇》中绿草成茵、静谧美丽的紫藤街。刚来奥克兰的时候,我最恐惧的,大约是每日午睡醒来的时刻,一个人在阳台傻瞪着外面一成不变的无尾静街,试图去诠释这莫名其妙的空洞感:
对了,就像一个不会赌博游戏的游客去到赌场,你看到每张桌子上,那些赌客们或眉头紧锁,或神采飞扬,无论输赢,他们投入在那些你完全看不懂的游戏里。你逛了一圈,感受完大家的兴奋之情,收关一注没敢下,算是到此一游,打道回府。
没人带你玩儿。
就像操场角落里那个不合群的孩子,不会打篮球、不会橡皮筋、不会做游戏……渐渐的,他变得孤芳自守、开始怀疑自己,还能有比这更糟糕的事么。
按照自我启发之父,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说法,共通体感觉,是人类幸福感最重要的指标。什么是共通体感觉?简单来说,就是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
而移民去到一个完全陌生文化的地方,本身就是一个失去位置、失去角色的过程。
在这一场残忍的洗礼中,你可能获得了更多物质上的安全感,比如更好的生存环境和更人性化的社会体系,但是,若不能找回共通体感觉,那么物质压根不能提升幸福感。
事实或许从来如此,只是,新移民们更容易看到这个真相。大多数移民都是带着某些物质上的憧憬出国的,不要雾霾、安全的食品、轻松的教育、优质的医疗、友善的社会环境……这些全都满足你,然后呢?然后你就看到人性的真相了。因为这些美好的物质,居然也无法带给你心灵深处的幸福和满足感。
终于,我们开始思考,怎样才能获得幸福感,或者说,怎样才能找回共通体感觉?
阿德勒说,共通体感觉从来不是你在那里,就能获得的。就像你存在于学校、家庭、职场等等各种大大小小的社会里,但你未必都能有归属感。
在共通体中作出贡献,是获得共通体感觉的只此方法。
嗯,幸福感,即贡献感。
为孩子做出贡献,成就你母亲的角色和归属感;
为丈夫做出贡献,成就你妻子的角色和归属感;
周末的午后,我和母亲带着自己家和朋友家的几个孩子,还有因腿伤坐在轮椅上的父亲,在社区儿童乐园玩耍。上一秒晴空万里,下一秒狂风暴雨。一群孩子开始一起往家里的方向狂奔,我把15个月的妹妹藏推车里,把自己的外套往推车上各种遮,也挡不住倾泻而下的暴雨。
就在我手足无措的时候,一辆陌生的车子突然停下来,车上陌生的白人男子,从母亲手中接过父亲的轮椅,一路迎着暴雨狂奔了十来分钟,终于把我们一群人安全护送到家中。
他走的时候浑身湿透,没有留下名字,甚至没有进门喝杯热茶,只是莞尔一笑。
嗯,幸福感,即贡献感,是我在这个社会里,真实领会到的幸福方式。
在这场用“贡献”替代“索取”的重定义过程中,我终于弄清楚了工作的意义,和子女教育的目标。
1、工作的本质是对他人的贡献
工作并不只是赚取金钱的手段,我们通过工作来实现他者贡献、参与共通体、体会“我对他人有用”,进而获得自己的存在价值。在这个层面上,好的工作不但不是被生计所迫,反而是获得幸福的手段。锦衣玉食却没有一技之长来施展工作角色的人,恐怕是不幸福的。
而获得报酬是工作能够可持续进行的基础。按作家风灵的说法,商业便是较大的公益,正是基于表面利己的商业,我们才能根据市场信号,可持续性地将最适合的商品和服务送到真实需要他们的人手中。
2、希望孩子们好好学习,是为了让他们将来拥有获得幸福的能力,即贡献的能力。
打个比方,老年的华人在海外可能是比如容易抑郁的群体,尽管他们大都衣食无忧。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不愿意去学习,不想学英文。他们认为学习是年轻人的事,一把年级了,该是享受晚年生活的时候了,为什么要去学习?
而我认为,不学习,就是抑郁的来源。
若不学习,我们就无法提高自己做出贡献的能力和范围。而无处贡献自己的生命,进而获得价值感和存在感,恐怕就是抑郁的根本原因。
对于孩子来说,也是相同的道理。他们需要学习来使自己拥有更强的贡献能力,这才是他们好好学习的真正目标,而压根不是什么考名牌大学之类的。
一味堆积知识和技能,而不学以致用,是没有意义的,它们很快会被遗忘。唯有让小朋友在学习中,不断体会到知识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有贡献能力,他们的学习自主性才会被激发。
文|Apple妈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