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准移民妈妈的顾虑--记在2014年春节

来自:Apple想移民新西兰 0 0 2016-11-23

记在2014春节,上海。


听着外面爆竹声声,商场店家随处播放着祝贺新年的歌曲,看着孩子们四处拿糖拿红包,跟着老人走亲访友、和亲友家的孩子们一起看烟花、一边守岁一边疯玩。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享受过年气氛之余,有一刹那,我居然对自己辛苦办理的移民犹豫了:

 

我的孩子就是一个纯纯正正的中国人,他讲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尽管年幼,却已经拥有了自己要好的伙伴和熟悉的族群。

 

可是,在4周岁的年龄,我即将把他带离故土,远赴完全陌生的国度,以后:

 

他会不会放弃自己的语言,只为了能够和异族沟通;

 

他会不会丢掉自己的文化,只为了能够获得异族的认同;

 

他会不会逐渐变成一个所谓的外国人,然后,他的孩子,和孩子的孩子,都不可能再和你我说一样的语言了?

 

多年之后,当选择移民的我们到了我们父母的年龄,过年这样的时节,是否再也没有回家吃团圆饭一说了。

 

中国人,丢掉了自己的文化是不行的

 

许多人会说,既然移民了,去了一个移民国家,那孩子就算是那个国家的人吧,他是一个美国人、加拿大人、澳大利亚人或者新西兰人,总之他不一定非得还要和父母一样,是一个中国人。

 

所以,很多父母并不介意把孩子从小就当作当地人养,把孩子送去华人很少的学校,既不刻意教孩子中文,也不特地熏陶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大家觉得,反正孩子将来总是留在这个国家了,融入当地社会就行了,学不学中文或者中国文化又有什么要紧的呢?

 

大家都认为首要代移民是没有办法,也不太可能真正和完全地融入到西方人的寰球中,但华人的下一代应该是可以的,他们就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能够很自然地融入白人圈,不会被贴身份标签。

 

可是不要忘了,我们的孩子不管在哪里长大,学习什么样的文化和语言,他都永远是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不管他自己如何看待自己,别人看到他的首要眼,就了解,这是一个百分之一百的中国人。

 

来看看一位常年生活在加拿大的华人爸爸是怎么说的吧:

 

“我的儿子是三岁半过来的,受的几乎全部就是西方教育,从幼儿园开始,说的也都是英语。应该说,他完全融入西方人的社会,无论在语言和文化方面,还是价值观方面。

 

只是,儿子都交一些什么朋友呢?他在选择朋友的时候,有没有族裔的问题呢?

 

我总结了一个规律,也是很多人的共同体验,即在幼儿园和小学的阶段,华人的小孩和洋人,白人,不同肤色的人基本是完全融合,大家都在一起玩,彼此也有很多不同肤色的人为朋友,中间没有什么隔阂,基本没有族裔的概念,也几乎没有种族歧视的概念。

 

到了初中,也还可以,儿子还有白人小孩作为朋友,但是他的“老”朋友,也就是从小学时代就是朋友的孩子,几乎是清一色的华人小孩了。

 

应该说,从幼儿园到初中,各个族裔间的孩子相处的还都不错。

 

可是,到了高中阶段,族裔特色就非常的明显了,基本就是白人小孩在一起,华人小孩在一起,印度人小孩在一起,黑人小孩在一起。比方说,我家旁边有一所很好的高中,我平日看到那些孩子聚集的时候,真的是人以群分,不同族裔的人成为一小帮,一小帮的。

 

很奇怪吧。下一代的人还是很自动的形成了族群的分野。看来,我们经常自己预想一个大同的美好的寰球,还是过于理想了。族群的分野是天然的,与文化语言也没有必然的联系。他们的语言和文化应该是共同的,但他们还是要有区分。其实黑人也一样,他们到了美国已经有几百年了,他们的背景文化和语言与白人孩子有什么不同?没有不同,但是大家还是不在一起。

 

看来我们也只能被迫接受这样的现象与现实了,我们也没有办法。

 

Apple妈咪自己并没有海外生活经验,但我觉得这个华人父亲的说法应该还是比较客观的,和我在许多海外华人论坛上了解到的信息基本一致。

 

既然孩子长大以后,还是会自然而然地想要和自己拥有相同特征的同族裔的人走得更近,而如果到那时候,他才发现自己不懂中国式思维,不理解华人的文化和想法,找不清自己的定位,不知道自己是谁,那该是件多么令人惶恐的事情啊。

 

先不说远的,就说孩子还小的时候吧。

 

如果我们把一个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的中国孩子直接丢到白人堆里面去成长,完全当白人养,对孩子意味着什么呢?请允许我做一个非常不恰当的比喻。

 

大家都听过“狼孩”的故事吧?如果把一个人类小孩丢在狼群里,跟狼群一起长大,他会怎样反应呢?

 

首先,他可能会认为自己就是狼,并且会想方设法摒弃自己作为人的全部特征,只为了得到狼族群的认同。对于小小孩来说,获得族群的认同几乎是最重要的生存动力之一。

 

接着,当这个人类孩子发现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能变成一只狼的时候,就可能会开始憎恨自己作为人的各种特征,这种憎恨很容易让他无法认同自己。

 

而一个不认同自己的人,又哪来的自信心呢。

 

殊不见,如今许多从小生活在海外的移二代孩子会反感父母常提中国么?

 

殊不见,有些华人孩子,明明懂中文,可是当别人对他们讲中文时,他们却假装听不懂么?

 

殊不见,有些亲子沟通不顺畅的家庭,甚至会出现孩子看不起自己亲生父母的情形么?

 

更有甚者,比如《纽约时报》曾刊登过一篇有关身份认同危机的文章,作者是一位出生在澳洲的华裔。他在文章中提到,自己有一些华裔同学不但不愿去中国,甚至无法接受自己的黄皮肤、黑眼睛,把头发染成金黄色、戴蓝色的眼镜。

 

为人父母的,我们原本不过是想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可如果这是最终的结局,移民这一步总归是走,还是不走?

 

这便是我这个准移民妈妈较大的顾虑。

 

对我来说,不管在哪里生活,我都希望我的孩子认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说得通俗一些,就是希望他将来能成为一个拥有中国灵魂、寰球胸怀的人,而不是真变成一个外国人。

 

那如果选择移民,这个愿望有没有可能实现呢?

 

我也不知道,我只能朝这个方向去努力。

 

美国有一位叫Berry的学者在97年的时候,曾经提出过一项关于多元文化教育的研究。

 

他将移民的文化适应程度分成了四个象限:

 

如果你既能够尊重和认同自己的身份,同时又能重视和维护跟异族的关系,那就叫“整合(Integration)”,是很好的一种情况。在这个象限里,父母本身懂得怎样分辨东西文化的精华,并把两种文化的精髓溶于家庭教育里面,培养出来的孩子是东西文化兼容并蓄的,这样成长的孩子心态最健康,生活质量也很好。

 

第二种,假设父母比较重视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化不感兴趣也不接触,这种情况叫做“隔离(Separation)”。这个象限的情况是:我是中国人留在海外,在这个Separation的状况下,我还是很快乐,为什么?我去我的唐人街,找我的中国朋友,吃我的中国餐,参与我的中国活动。我的活动圈虽然不那么大,基本上还是有我自己足够的空间,精神上还是蛮愉快的。

 

第三种就是中国人来了海外后,反而比较少想和中国人接触,交往的朋友都是西方人,讲的也是英文,参加的也是西方人的活动,在西方社会中发展自己的圈子,这种叫做“同化Assimilation”

 

而收关一种就是空架子,对自己的文化没有兴趣,对西方的文化也没有什么兴趣去了解,叫“边缘化marginalization”。这也是所有的适应过程中是最糟的状况。

 

Apple妈咪并不知道自己收关的适应情况能归类在哪个象限里。但是毋庸置疑,孩子在海外长大的话,他在学校的教育,他的同学,他的朋友,电视媒体和外面的环境等等,是清一色的西方文化。如果父母不花足够的心思,他几乎一定会被划入“同化Assimilation”的象限。

 

而做父母的,恐怕不但要给孩子熏陶中国文化,还必须要和孩子共同成长,一起学习和理解西方文化,争取和孩子共同进入“整合(Integration)”象限。否则父母如果留在“隔离Separation ”象限里,那他们和孩子之间的代购将不只是在年龄上的,还在巨大的文化背景差异上。

 

中国人,光英文好也是不够的

 

有海外生活经验的家长大约都知道,在国外学中文比在国内学英文更困难许多。原因很简单,国内有学英语的气氛和大环境,而国外压根没有学中文的氛围。

 

会不会因为移民,而让孩子丢了中文,这也是我这个准移民妈妈的重大顾虑。

 

身为中国人,中文可以不好么?

 

抛开身份认同的问题,说些社会现实吧。

 

在我们这一代里,看到别人的英文说得溜,就好像是一种荣耀。但是,现在这一代孩子,“会说英文”已经不稀奇了,那根本是追求未来事业的基本通行证。而且现在社会更开放,可以学会英语的管道如此多,只要肯花时间精力,就可以做到。

 

但是,当基本通行证随手可得时,如果我们孩子的中文不好呢?中国人却中文不好,在从前的世代里,大家眼里只有英文没有中文,似乎无所谓。但是到我们孩子这一代,这样的优势不仅没了,还可能成为被歧视的原因。

 

说歧视,可能严重了些。这样说好了,如果你是一个跨国企业的老总,来了两个人,条件差不多,但是一个有好的中文能力,一个没有。你会用谁?显然,无论是在哪个地方哪个领域,华人如今都已经拥有了越来越高的社会地位,华人的拼搏精神和学习能力,寰球有目共睹。而如果没有好的中文能力,将来要如何才能打入这个华人越来越强势的寰球里啊?


事实上,全寰球越来越多的“老外”正在选修中文作为外语来学习,我们的孩子身为中国人,难道丢掉这个先天优势?

 

光会听中文,说中文,还不够。

 

我希望我的孩子不但能够读写中文,还有机会邂逅诗词歌赋之优美,领略古圣先贤的经典,理解中国上下五千年渊博的历史和文化。

 

我希望我的孩子是一个拥有中国文化底蕴的人,这样他才能够在另外一个国度,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明白自己看寰球的角度在哪儿;这样他才能真正地尊重和认同自己,在此基础上再去理解和认识寰球。

 

说到底,我就是希望他的文化适应程度,能够进入Berry学者提出的“整合(Integration)”象限——既尊重和认同自己的身份,又能重视和维护与别人的关系。

 

移民这步走下去,这个愿望有没有可能实现呢?

 

我也不知道。

 

我只知道,带着一个2岁一个4岁的孩子去到另外一个国度,对父母的教养能力确实是一个重大的考验。

 

如果说在国内的时候,父母的精力主要花在了为孩子辅导功课上的话,移民父母的精力将主要花在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理解寰球、以及平衡中西文化上。

 

这个担子,一点都不轻。


------------

感谢您看完Apple妈咪的原创文字,自我介绍一下:


我是一位2个孩子的妈妈,曾在四大会计事务所辛苦混迹了5年,可没想到因为有了孩子,我的价值观和整个人生轨迹*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从怀孕到辞职,从大宝到二宝,从全职妈妈到决定移民,从挑中介到DIY,从零开始到最终海外Settle。


如果您喜欢我写的故事,欢迎您分享给朋友,并关注我的个人原创微信订阅号,里面会持续更新Apple妈咪的二宝育儿心得和移民全程DIY攻略。


订阅号:Apple妈咪要移民

喜欢 0
收藏 0
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移民工具箱

海那边公众号

新时代移民内参,为您开启 海外优质生活

微信 扫一扫

海那边移民

无需下载看项目,专家答疑

微信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