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墨尔本StV医院的4周
文 / 蒋逵奎
这次交换学习我被安排在Saint Vincent's Hospital(StV),这是澳大利亚墨尔本比较好的公立医院之一。
这里跟国内医院最直观的不同,就是这里的医生都不!穿!白!大!褂!男医生衬衫+裤子是标配,而女医生们则是穿着各式各样优雅得体的套裙或者套装,听诊器都是随意地往脖子上一挂,有种说不出的潇洒随性。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St Vincent's Hospital 病房楼局部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Saint Vincent de Poul像
公立医疗:效率!效率!效率!
澳洲公立医院的工作模式与国内医院不尽相同。
一般内科病房由主治每天带着1-2个住院医进行查房,还会有一两个医学生跟着。教授则不会每天来,一周有两三次出现在病房。
所有病人的日常病程,都在查房时,由住院医或医学生当场记录在病历里——没错,病人的入院病历和日常病程都是纸版手写、当场记录的,只有出院记录是电子版。这就避免了查房后输入电脑的人力和时间成本,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医疗文书共享的问题也无需担心,因为收关病人的纸版病历会被扫描进电脑。
除此之外,他们开的化验检查、下的医嘱也全是手写,这同样节省了人工大量倒腾电脑的时间。
还有一个不得不被提及的高效小细节:他们都不需手填病人姓名、病案号等,而是直接贴上一张印有病人全部信息的标签纸(Sticker)即可。
还有一个提高医生工作效率的“大招”——每个病人都有一个专门的管床护士,负责这个病人生命体征、出入量等指标监测和医嘱执行。这样一来,医生只需把每一个病人的医嘱单交给特定的护士即可,其他则不用再去操心。
夜班制度也是轮班,几天轮值一个夜班,但不同的是,在这里只需值到晚上10点即可,晚上10点后由专门的夜班小组来负责。
总之,澳大利亚的医生明显没有国内医生那么劳心劳力,工作强度较小。他们的工作时间一般从早上7点到下午5点左右,除工作时间外的其他时间是可以自己支配的。
我想这不仅因为澳大利亚人口少,更是得益于他们的工作高效率,这也是我们国内医院值得学习的地方。
全科医生诊所:
公立医疗很好的互补
除了公立、私立医院外,澳大利亚还有全科医生诊所(GP Clinics)。
我去实习的诊所是Pascoe Vale Health。
Pascoe全科医生诊所有17间诊室,总共18个全科医生(General Practitioner, GP),治疗的疾病包括心理疾病、糖尿病、营养膳食、理疗等等。虽然每个医生都有全科医学的背景,但他们都有自己比较喜欢的领域,比如心理疾病、心脏病或骨科等,而来诊所看这些方面的病人也比较多。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Pascoe Vale Health全科医生门诊外观
全科诊所开放时间是周一到周六8:00am-8:00pm,周日关门,如果病人其他时间有看病需要则需去医院急诊。
这里大部分GP每周工作小于4天;一个医生一日之内大概看30个病人;每个病人看病时间15分钟左右。病人可以预约自己喜欢的GP,但是可能需要等几天;然而如果不挑医生的话,一般不需要等待。
全科医生和公立医院的专科医生确实是很好的互补。
首先,全科医生诊所是很好的分诊台,可以将病人很好的分流,减轻医院的压力:病情轻的病人可以在门诊就搞定,而症状比较重的病人则可及时送到医院相应的科室就诊。
其次,一般全科医生和病人、病人家属甚至全家人是多年的朋友,对病人家庭、个人的情况都比较了解,所以可以很好地提供医疗建议以及健康教育。
收关,全科医生在慢性病方面显然更有优势,他们可以更方便、有效地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和相关随访。
相对简单和谐的医患关系
澳大利亚是全民医保,这意味着去公立医院看病的人不需自己出钱。所以澳洲的医患关系相对简单、和谐——病人不会怀疑医生为了钱而乱开药、乱开检查,病人告医生这种事在他们看来自然也是非常crazy。
在澳大利亚的医院,在医患方面,我较大的感触是这里对病人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
比如,每次对病人查体时,医生总会提前拉好病人床旁的帘子,严严实实的,保证不让周围人看到;而且每次查体前都会先询问病人的意见。即使想施行医疗教学,也会先征求病人的同意,大家再轮流去查体。
他们的工作细致到,门诊医生还会亲自去叫、和引领自己的病人到自己的诊室去。
澳洲医学生的成长较慢
可是非常注意尊重病人感受又带来了一个弊端:医学生的临床参与度很少,就更别提希望自己来收病人、管病人了,充其量帮帮忙记录入院(由主治或住院医来问病史)、记录日常病程、干一些联系转院这样的杂活。
操作方面更是局限得可怜,最多让医学生放个套管针、抽个血、扎个血气,至于四大穿刺——连住院医很少有机会可以做,医学生就更不可能了。当我说起自己在国内,在上级医生的监督下,做过腰穿时,他们都很惊讶地问我:你们的病人不介意让医学生操作吗?
因为对病人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反而让医学生失去了一些学习、操作的机会,这明显拖慢了医学生成长为医生的速度,其实归根究底损害的还是病人的利益。
那么我们总归该不该无微不至至此呢?对此,我个人的看法是:病人享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医学生在对病人进行查体、操作时,应先询问病人的意见,患者可以选择接受或者拒绝——这样既可以照顾到病人的心情,也让医学生们可有临床学习和操作的机会。
不得不说,墨尔本交换的这4周真的是很好的observership。在这短短4周,我开始思考如何提高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效率,让“白衣天使”们不再那么辛苦;也直观地感受了全民医保、全科医生体制;辩证地考虑点滴细微的人文关怀带来的利弊。
真心希望有一日之内,这些观察、感知和收获能发挥实际的作用,可用来改进我们的医疗体制,改善我们的医患关系,让我们的医疗环境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