熹文的话:
曾经一同上学的朋友小A在国内一家不错的公司上班,是一名勤勤恳恳的小白领,年底刚刚升了职。几年熬红眼的加班,让她告别了那个背着米奇包每天清晨挤在公交车里的青涩小女孩时代。
朋友心心念念的外面寰球,就在我偶尔上传到朋友圈里的风景照里面。海天相接的清澈蔚蓝,比基尼少女成群躺下的沙滩,一年四季常绿的草地上,肥硕的海鸥和人争薯条,小孩子赤着脚欢快地乱跑,牧羊犬也跟着撒欢疯掉。
这样的景致,在南半球这个气候温润的城市,是最寻常的标志。
朋友说,“你看,你那里没有PM2.5,没有失业的危机,没有钩心斗角的压力,只有阳光沙滩大草地。如果我能在那里生活,该有多好!”
而此时,我身边的另一位朋友在脸书上感慨着写下“留学近八年,15岁一直到23岁的今天,有六年没能和家人一起过年。每次回家只能停留两周,曾经住在寄宿家庭里连多吃两片面包都要被指责太贪婪,18岁后开始独居,住在破旧的公寓里,总是一个人撑住所有的困难。
大学时读酒店管理学,听着好洋气,实际上端茶倒水,毕业后摇摇晃晃几年,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如今困惑又迷茫,只能安慰自己,这就是生活吧。所有没出国的朋友们要谨慎谨慎再谨慎,理想永远很美好,现实其实很残酷!”
出国到底是一条怎样的路呢?
年轻人热衷旅行,间隔年是见识寰球很好的方式,我们向往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却常常高估了自己的体力和生存能力。
我们不会永远年轻,每一场决定都有高度的危险,要开始学会为自己的生活买单。生存能力不是立足社会最有力的竞争力,却是一切的基本,只有懂得生存,才能生存得更好。
但我想,对于那些内心坚定的人来说,出国虽然是一条让人吃尽苦头的路,走一寸却有近一寸的欢喜。
在枪林弹雨的生活里,学会生存的能力和意义,亲手为自己披上一件铜盔铁甲的战衣,而这件战衣,即便不是金铸的颜色,在那未来的风沙岁月里,也会沉淀作一枚永久的勋章,只属于那个为之奋斗过的你。
文 | 杨熹文
微博 | @杨熹文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作者杨熹文,常驻新西兰,热爱生活与写作,相信写作是门孤独的手艺,意义却在于分享。出版书籍《请尊重一个姑娘的努力》,讲述一个姑娘在异国他乡的奋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