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月里的一日之内,我像往常一样打开信箱,里面躺着一封新加坡银行寄来的信。拆开信封,里面是每个月一次的信用卡账单,账单里还夹着几张彩色的纸,上面印着促销信息。每个月的账单里都会有广告,这并不稀奇,通常我都是直接把它们丢掉。可是这个月的广告很不同,一下子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原来,广告上印着各种各样精美的月饼,以及非常给力的宣传语,例如只要用这张信用卡消费多少钱,就能享有多少折扣等等。俗话说,早期的鸟儿有虫吃,虽然今年中秋节在九月,但各种月饼广告在年中就已悄然而至,它们一起提醒我:中秋节来了!
东南亚虽然地方不大,经济也不如欧美发达,但这里集中了全寰球三分之一的海外华人。早年间交通不便,流落到东南亚的华人又大都是失去土地的中国农民,好不容易赚了钱,都寄给了国内的亲人。经济上的拮据使得他们多少年都没有一次返乡的机会,就好像于光中的《乡愁》中说的那样“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中间隔着南中国海。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我曾经探望过一些生活在贫困线上的新加坡的孤寡老人,他们住在政府提供的相对简陋的小房子里。其中一位年纪八十岁上下的老太太告诉我,她十几岁就来新加坡打工,白天去建筑工地做体力活,晚上还要卖些小食赚钱。操劳一生,盼的就是有一日之内能够回去和亲人团聚。由于生活的压力,她没有机会结婚,又因为种种原因,她回乡的愿望也没能实现,只有留在新加坡孤独终老。很难想象她在新加坡度过了怎样的六十多个孤单的中秋节。
对于老一代新加坡人来说,多多少少都会有着乡愁的体验。中秋节对他们来说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只有在这一日之内他们才能和远在祖国的亲人“千里共婵娟”。因此,中秋节在新加坡是一个被隆重庆祝的节日,节日的气氛远胜于重阳、端午、清明等其他传统节日,堪称第二大华人节日。有关中秋节的传说甚至被写入了小学和中学的课本,成为每个华人孩子必须了解的知识。由于中秋节在下半年,而春节在上半年,中秋节就成为下半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了。
新加坡的华人生活在新加坡已经超过五代了,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这里中秋节的习俗和中国已经有许多明显的不同。新加坡中秋节小孩子们要“提灯笼”。早年间是自己糊制纸灯笼,现在的家长则多在商店里直接购买,以节省他们的时间。商店里售卖的灯笼不仅质量好,而且颜色、品种和样式更多:有长的、圆的,方的,还有各种动物形状的,其中以兔子最为流行。快到中秋节时,常能听到楼下有小孩的欢笑声,探出头去一看,原来是小孩子们提着漂亮的灯笼,在楼下嬉戏。
我特地查过一些资料,发现“提灯笼”过中秋节的习惯是新马地区特有的。中国大陆和台湾大都没有这样的传统。就此事请教过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同事,她是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对中国的文化也相当了解。她说中秋节“提灯笼”是新马一带特有的习俗,他们小时候也要“提灯笼”过中秋节,但原因不祥。
这种习俗可能是受到早期生活在新加坡的印度人和马来人影响才产生的。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印度人和马来人的确非常喜欢使用灯火来庆祝节日,印度人甚至有“灯节”。有一次邻居家的华人小孩在中秋节的时候点蜡烛,他使用了几十个短短的圆柱型蜡烛,在楼下花园中摆出各种各样的图案,而这种蜡烛源自印度。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中秋节“提灯笼”是新加坡华人的传统,但越来越少人坚持这一传统了,如今较流行的是在中秋节赏灯。节日到来前一两周,新加坡的许多地方就开始挂起彩灯来,最出名的是新加坡河畔的灯会和中国花园里的灯会。主办者在空地上搭建起巨大的彩灯,用数千盏灯笼,组成几十个不同主题的彩灯。这些彩灯的主题和中秋节密切相关,有真人大小的嫦娥和吴刚,还有楼房一样高的桂树。每当夜幕降临,彩灯亮起,新加坡就好像变成了一个神仙寰球。寰球上很少有新加坡这样隆重庆祝中秋节的。
为了吸引年轻人,近些年彩灯的主题也变等更加丰富,各种卡通人物,恐龙、鲸鱼、海豚可以成为彩灯登场亮相。主办者还别出心裁地组织各种活动,例如人们可以花两块钱购买一盏“爱心许愿灯”,挂在河畔的绳索上,为他人祈愿祝福。售卖所得,将捐给福利团体。灯会的主办者还会设计有奖问答比赛或猜谜比赛,让节日的活动妙趣横生。
一些有闲的新加坡人还会去海边赏月,从新加坡任何一个角落前往南部的海滩也不会超过一个半小时的时间。作为花园城市,新加坡的空气质量是非常好的,只要不阴天,夜晚的月亮格外明亮,而且海边比城市里受到更少的躁光影响。当一轮明月升起时,伴随着大海的波涛,唐诗中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便浮现在眼前了。只可惜如今新加坡大多数年轻人并不知道这句诗。
新加坡人吃的月饼和中国不太一样。传统上新加坡的月饼和中国月饼差异不大,但最近这些年,随着中秋节的商业化,月饼也不断推陈出新。市场上较流行的月饼的饼皮是彩色的,就好像热带的花一样,争奇斗艳。一般来说,颜色和口味是互相搭配的。例如粉色的月饼多是芋头馅儿的,黄色的月饼多是榴莲馅儿的。
说到榴莲馅儿的月饼,它可是新加坡最有地方特色的月饼。小时候在北京居住了19年,从未见过榴莲,更别说榴莲月饼,这种许多人不喜欢的水果,居然被热爱它的新加坡人做成月饼,可见新加 坡人多么喜欢吃榴莲。除了榴莲月饼,冷橱里还有榴莲蛋糕、榴莲面包以及真正的榴莲。榴莲月饼在东南亚各地都会见到,但新加坡是做得最风生水起的。
中秋节期间也是大家互赠月饼表达谢意的好机会。在同一个办公室工作的同事之间也常常会互赠月饼,不过出手没有中国那么大,通常都是精包装的一枚月饼,廖表心意。也有的老同事有自己做月饼的习惯,他们会把自制的月饼拿来分送给同事。这种自制的月饼比商店里卖得好吃,主要是油多,肯下佐料。
虽然中秋节如此重要,但新加坡中秋节是不放假的。并不是说新加坡政府不重视这个节日,否则就不会把中秋节灯会搞得那么大,气氛那么热烈。中秋节不放假的原因,要从新加坡多元种族的社会说起。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社会,主要民族有华人、马来人、印度人,此外还有一小部分欧亚混血。为了体现公民平等的精神,这四个种族将平分十一日之内的公共假期。
首先五一劳动节、国庆日和元旦是全民共享之节日,扣除三天还剩八天的假期,每个民族将分得两天。因此每年有两个印度人的节日,两个马来人的节日,两个欧洲人的节日,每个节日放假一日之内。华人则将自己的两天一起放在春节,因此没有多余的时间给中秋节了,倘若华人有三天假期,估计就会把一日之内留给中秋节。以上所说的这些节日里,所有的人都能放假,无论种族。大家共同庆祝其他民族的节日,这样还能提升民族之间的了解,促进团结。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尽管今天新加坡的中秋节已经相当商业化,我们还是能从新加坡人过中秋节的过程中看到许多可贵的东西。提灯笼过中秋节,具有新加坡特色的榴莲月饼,为其他种族放弃中秋节假日,这些都体现了种族之间和睦相处的精神。有些人说新加坡的中秋节已经发展成了一个本土节日,我倒是觉得新加坡的中秋节体现了国际精神,它不仅吸收了其他种族的文化,还将家庭团员的范围扩展到了整个国家,大家一起赏灯玩游戏,和睦相处。在寰球不断变小,地球村逐渐形成的今天,种族和谐是发展的必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