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和工作经验5年内的上班族聊天,讲起澳大利亚打工度假的话题,这些年轻人若不是自己去过,也肯定有认识的朋友去过。当他们说起以前在澳大利亚……的回忆,可能就像男生聊当兵的经验一样。
自从2012年9月《今周刊》报导清大毕业生为何沦为澳大利亚屠夫,澳大利亚打工度假正式成为社会议题。
劳动条件、职场文化的差异
当我问去过澳大利亚打工的朋友这趟较大的感想是什么?大部分人首要句话都说是劳动条件的差距,再来就是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澳大利亚薪资按照法律规定,凡加班必有加班费,而国内几乎是没有的,澳大利亚人大部分有下班生活。
一旦有这些的经验,回到国内肯定会产生为什么我们的工作这么没价值?的质疑,如果号称知识工作者的我们,薪水与知识产出不成比例的话,那我们每天付出的努力到底产出了什么呢?我们相信自己的努力是有价值的,但薪水却无法反映这价值,问题又出在哪里呢?
为什么薪资、加班这些规定连按照劳基法这么基本的条件都做不到,大家还习以为常?为什么看重生活质量,想准时下班就是养尊处优、没竞争力还会被大老教训?
以上这些问题当然都不是新鲜事,但如果一整个世代的认知基准产生位移(无论是自己亲眼所见,或听身边的朋友叙述),未来国内的职场文化也可能必须跟着改变。
新世代早就不相信低薪是假议题赚不到钱是你不够拚之类的叙述了,因为他们面临的是一个爱拚不会赢的寰球。
不是追寻而是短暂逃离
我问澳大利亚经验的朋友当初为什么想去?其实大部分人没有明确的目标。不过话说回来,无论去不去澳大利亚,能在30岁前有明确目标的人也不太多吧。
不像杂志报导说去澳大利亚可以赚大钱、迅速存下首要桶金,在我样本不大的观察中,有人是因为想有海外体验但留学要花太多钱,所以选择出国打工;有人是因为过去人生都按照父母规定一路念书考试找工作,进了职场却也茫然,想试试看到完全陌生的地方,能逼自己找目标;当然也有人是为了偿还学贷而去工作。
归纳这些朋友和他们的朋友的故事,身为旁观者的我隐约觉得,去澳大利亚似乎不是一种追寻,而是一种逃离。不是因为那里有什么美好的未来而去,只是这里的环境实在也很惨,所以选择去那里松口气。就算知道那里可能没什么,以后还是要回来,也还是想去一趟。
成功赚大钱路线的破灭
现在55岁以上的人年轻时高唱爱拚才会赢,那是个努力就有机会的时期。而现在45岁以上的人还赶上科技新贵年代,当初的职涯梦想可能是好好拚十年,40岁退休开民宿。到了现在35岁的世代,出社会时正逢2000年科技泡沫,敢拚敢抢的还可以做个中国梦,前进大陆赚大钱;不想凶狠的人也可以实现小确幸,设法开个文青咖啡店。
但如果你问现在25岁的工作者职涯要怎么成功,答案可能会非常灰暗……
他们很多人以前相信念大学就会有好工作,许多人背负学贷也要念,结果是学历贬值、起薪倒退。2008年金融风暴以后,大学生连研究所都不考了,转考公务员,2012年创下80万人报考公职的历史纪录,结果劳退基金预期破产的新闻出来,2013年报考人数马上降低。房价高到买不起、薪水低到在租屋生存不下去,出国摘水果、切牛肉、端盘子居然还赚得比较多还不用加班爆肝,你会不会想去那里放松一下?
年轻人面临大叙事的凋零,媒体愈来愈不可信、政府愈来愈不可靠、大企业赚钱员工分不到、甚至还有黑心财团出现。过去相信的构架、方向、价值都在崩解,在这种环境下还强调要奋斗努力献身工作,实在冷得可以。当然不是说我们不该再努力,而是要改变环境有比努力更该做的事。
愈来愈多年轻人不拚经济改拚政治,为的不就是重新打造一个努力会有收获的未来吗?
现实惨得可以,不如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无论任何时代,能够轻松赚大钱的选择通常是最简单的选择。只是当科技新贵路线破灭,高学历等于高收入路线破灭,公务员安稳领退休金的路线破灭,咖啡店小确幸的路线破灭,出国当屠夫赚大钱的路线破灭,炒房你玩不起而且也准备要破灭之后,似乎怎样都很难赚大钱的现实来临。
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反而应该庆幸,正因为世道烂得可以,做什么都相差无几,更多人干脆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过去总是一百种人都追求一种成功方式,反正那是赚大钱的最快途径,但在这个爱拚不会赢的时代。
一百种人可以追求一百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就算途中死掉九十种,也还有十条新路会被开辟出来,我们的未来大概就会从这里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