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 寰球当先的创新之国
澳大利亚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国度,在许多行业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复杂问题解决方面取得了傲人成绩。科技创新是澳大利亚企业竞争力和经济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因素。 作为一个知识型和服务密集型经济体,澳大利亚拥有寰球级的科学和学术机构,孜孜不倦致力于研究和发展 (R&D)。
为何选择澳大利亚
· 经济连续25年保持增长
· 国内生产总值超1.2万亿美元
· 亚洲排名第5、全球第12的经济体
· 通过贸易、投资和文化与亚洲快速增长经济体及欧美形成广泛联系。[1]
成熟的服务经济: 澳大利亚是亚太地区服务型密集度较高的经济体之一。2014-2015年度,服务业占整个澳大利亚全部行业总增加值的73%。
出色的复杂问题解决能力: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发布的《2013技能展望》报告指出,澳大利亚拥有出色的复杂问题解决能力,排名全球第二,且超过了日本、德国、英国、美国和韩国。
高技能且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澳大利亚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以及文化和语种的丰富程度在寰球名列前茅。
· 澳大利亚中等教育入学率为寰球之最。[2]
· 近40%的澳大利亚劳动者持有大专学历。[3]
· 澳大利亚对于本土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和雇佣率位居全球前十之列。[4]
在2014年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中澳大利亚排名第二。该报告旨在衡量一个国家用于本国国民的投资水平。
多元文化和多语种环境: 澳大利亚约30%的劳动者来自海外。澳大利亚的亚裔公民超过210万,占人口总数约10%,超过65万人为华人。
多语种、多元文化和高水平人员为澳大利亚带来了大量能够达成文化理解并具备相应语言能力的劳动力资源,用他们的本土语言为亚洲企业提供服务。
创意和创新: 根据马丁繁荣研究所发布的一项全新的调查--2015全球创新指数 (GCI),结果显示,澳大利亚是全球较具创新意识的经济体,其后分别为美国、新西兰和加拿大。该项研究以139个国家为研究对象,从科技、人才和宽容度的角度进行衡量,并分析了这三项指标同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联。澳大利亚取代了瑞典成为GCI排名首要的国家。澳大利亚的产业结构特点是小而敏捷的企业占较高比例。
知识密集型: 澳大利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比例高于美国、日本和韩国[5],并且在全球按照五大学科排名的前200所大学中位列第五。[6]2015年,澳大利亚的国家科学机构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 (CSIRO) 所从事的22项研究领域中,15项排名达到全球科研机构前1%。
数字化的联通寰球: 澳大利亚很早便引入了全新的数码技术和平台。超过三分之二的澳大利亚人拥有一张非接触付款卡[7],69%的澳大利亚居民为社交媒体网站日常活跃用户[8]。2015年,澳大利亚的电子商务销售额超过了100亿澳元。[9]
信息和通讯技术 (ICT) 已经成为澳大利亚经济增长和竞争力构建的驱动因素。澳大利亚的数码经济每年贡献产值超1000亿澳元,创造了超过600,000个工作岗位。[10]信息和通讯技术产业占澳大利亚GDP约6.9%,是澳大利亚全球竞争力和整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1]
澳大利亚的信息和通信技术能力遍布诸多行业领域,包括电子医疗和生物医药、软件、通讯、开发、采矿和设备技术、金融技术产品、农业科技、可再生能源和先进的生产制造过程。
创新合作伙伴
澳大利亚重视商业,注重采用合作的发展方式,使澳大利亚成为理想的商业合作伙伴和极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澳大利亚人注重采用创新的方法来解决现实寰球中的各种挑战,是充满想象力的问题解决专家。
澳大利亚拥有许多寰球当先的发明和支持性技术:
· 高速互联网WiFi或无线局域网 (采用IEEE 802.1协议)
· 谷歌地图
· 全球首要只人工耳蜗
· 发明子宫颈癌疫苗
· “智能”人造聚合物
后者包括了500多项专利应用,包括可打印塑料太阳能电池、机油添加剂和超级隐形眼镜。
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人数比例很高,加上研发方面的大力投入,澳大利亚在创新领域位居全球前列,比肩美国、日本、法国、德国和韩国。
在澳大利亚从事商业活动可以享受诸多好处,包括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研发税收减免优惠。
国际上的合作伙伴拥有大量机会与澳大利亚的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合作,投资或购入澳大利亚的解决方案并将其整合到现有的产品之中,或者通过联合经营的方式将澳大利亚的技术带入国际市场。
澳大利亚有能力参与到创新周期国际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中,包括研究、设计、开发、原型产品制造、测试和生产。
一个充满新创意的寰球
澳大利亚以其优质的研究享誉全球。尽管澳大利亚的人口数量仅占全球人口总数的0.3%,但澳大利亚发布的研究成果在全球范围内所占比重日益增大,从1995年的2.61%提高到2014年的3.98%。[12]
中国的人口数量接近全球人口总数的20%,科研产出快速增长,成果发表占发行刊物的16%,位居寰球第二。
平均来看,澳大利亚的科研成果影响力 (根据出版引用率衡量) 高于寰球平均水平且缓步上升,而中国的引用率则略低于寰球平均水平,且呈现稳步上升趋势。
澳大利亚实力最强的学术出版领域包括多学科研究、工程设计、太空科学、材料科学、物理学、临床医学、环境/生态学和地球科学等等。
中澳研究合作
中国是澳大利亚在合作研究出版领域的第三大合作伙伴。自2010年至2014年,每年由中澳作者合作发表的论文数量已经超过翻番,达到5,300篇。[13]
许多组织机构在诸多领域展开了合作。然而,为数不多的澳大利亚机构 (包括六所大学和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 和中国机构 (中国科学院及另外十所大学) 之间的合作已超过了两国全部合作关系的一半以上 (以过去十年合作发表的研究成果计算)。
双方的研究合作包括:
· 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苏州大学-蒙纳士大学联合研究生院和研究所。该中澳合营的研究机构可提供研究生资质,旨在每年培养150名博士生。
· 宝钢-澳大利亚联合研究发展中心是由中国较大,同时也是全球规模位居前列的钢铁公司——宝山钢铁有限公司联合四所澳大利亚大学——昆士兰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伍伦贡大学和蒙纳士大学共同达成的合作研究机构。
· 北京中医药大学和西悉尼大学,同时也是国家补充医学研究院所在地,共同签署了一项备忘录,在悉尼开发一项澳大利亚首先优质中医综合临床服务。该项合作旨在为尚未得到满足的医疗需求开发新的治疗方案,开发出可出口至全球各地的新型药物。
· ANU-风华合作研究开发中心是由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和广东风华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立的。广东风华高新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国较大的小型电子设备生产商。该中心从事的研究将被用于各类小型电子设备
· 新南威尔士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以2013年成立的100万澳元的合作投资基金为基础,正在筹建一个面向太空时代的高级材料联合创新中心。
中澳科学与研究基金
中澳科学与研究基金成立于2011年,有数十年的双边科学和技术合作经验。该基金现已为六个联合研究中心提供支持,并且将于2016年再增加六个研究中心。
联合研究中心 | 主要合作伙伴 |
澳中联合能源研究中心 | 科廷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 |
澳中联合轻金属研究中心 | 蒙纳士大学 中南大学 |
澳中联合小麦改良中心 | 莫道克大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 |
澳中联合矿产、冶金和材料研究中心 | 新南威尔士大学 中国钢铁研究总院 |
澳中联合流域管理研究中心 | 墨尔本大学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部 |
澳大利亚核科学技术组织(ANSTO)-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SINAP)联合材料研究中心 | 澳大利亚核科学技术组织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科研基础设施
澳大利亚的国家合作科研设施是广泛科研领域和学科开展寰球当先科学研究的基础保证。这些设施为企业、行业和政府提供各种服务和基于合同的研究,供澳大利亚本土和国际研究者们所使用。
自2004年,澳大利亚政府用于提供寰球级科研基础设施的资金已超过25亿澳元。各州和地区政府、大学、科研机构和整个行业对于基础设施的联合投资已经超过了10亿澳元。[14]
国家创新和科学计划 (NISA)
澳大利亚政府每年都会在科学、科研和创新领域投入大量资金——2014-2015年度投资额达97亿澳元——并于2015年底公布了一项宏伟蓝图,有望带领澳大利亚成为一个领先的创新国家。
这项总投资额高达11亿澳元的国家创新和科学计划 (NISA) 将澳大利亚的税收制度和商业法规与创业和创新文化整合起来。澳洲政府认为,澳大利亚需要更好地将公共资金赞助的研究成果转化成为商业产出。
通过NISA,澳大利亚政府正在大力协助澳大利亚寰球级的产业和研究领域展开更为频繁和有效的合作。澳大利亚政府也为境外市场的创新型澳大利亚公司提供额外支持,并鼓励外国直接投资的注入以确保澳大利亚研发成果顺利实现商业化。
相应的举措包括:
· 向已完成市场化准备的澳大利亚公司提供支持,确保其能够顺利进入旧金山、特拉维夫、上海和其他创新城市的 “降落场”。这些降落场将为澳大利亚的初创企业在全球创新热点城市提供短期运营基地,并借此接触顾客、创业人才、导师、投资者和连通着更多创新中心的网络
· 建设一个总额为2.5亿澳元的生物医学转化基金,投资富有前景的生物医疗发现,并注入必要的推动资金促进商业化过程。届时将进行比赛选拔基金经理,实现这一过程
· 举办年度入境创新论坛来鼓励国际市场专家、创业人才和投资者前往澳大利亚
· 通过新型企业家签证吸引更多的创业人才。将为拥有创新思路的企业家开辟道路,帮助他们获取永久居留权和第三方资金支持
· 改革资金奖励机制,将更多高校资金导向产学合作的项目上
· 通过表率作用,澳大利亚政府确保将创新容入各项政府服务中。
免责声明
本报告仅供总体状况概览之用,并未针对本主题做出详尽报道。本报告所含信息由澳大利亚贸易委员会 (Austrade) 和澳大利亚政府提供,仅供参考,请勿作为专业建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