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海外看寰球,西方社会真的平等吗?

来自:达尼丁的海伦 0 0 2016-02-21


Hi,我是海伦。

2014年带儿子来新西兰,亲身体会了新西兰中小学的教育,东西方的教育、人文、风土人情的差异。写上所见所感,希望给国内的朋友一些借鉴。如果你想与我深入沟通,请给我留言。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我们总以自己的认知看寰球,总认为别人家的很好。只看到了金光闪闪的半个月亮,没看到另外半个藏在暗影里。 

出国的好处是完善了寰球观,真实的看到了藏在暗影里的半个。 

1.  西方社会真的平等吗?

小时候听过那句盛名的话:“人人生而平等”出自美国《独立宣言》。一直笃信西方社会是平等的,来到新西兰也一直这么想。 

直到有一日之内和我的英语老师Dale讨论英语口音的问题。Dale的母亲是英国人,父亲是美国军人,她的前半生辗转美国及欧洲各国,后半生待在新西兰。如今她的父母及妹妹依旧生活在美国佛罗里达。 

Dale说,英语口语分为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和高层人物及boss说话需要使用正式口语,不能使用生活口语,表明自己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并问中国人说话也这样吗? 

我很吃惊,在中国只有书面才分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和校长、院长、CEO说话,就是日常说话呀。 

Dale接着说,美国、英国的较高层人物,总统、首相、皇室之类的,还会有自己独特的发音和腔调,来表明自己与众不同。说白了就是不平等,连说话都不愿意和平民一样。 

我更吃惊,习大大可没给自己开发一套口音,说话很家常的。 

Dale说:英国、美国压根不平等,新西兰能好点,但都是有钱人的天下。有钱能使鬼推磨,有罪也能变无罪。 

这个我信,美国盛名的辛普森杀妻案,辛普森花费1000万美元聘请号称天下无敌的梦幻律师团,把他从一级谋杀的困境拉出,当庭无罪释放。 

为什么会这样,美国司法制度的特征之一是“宁可漏网一千,不可冤枉一人”。所以无论有多少证据指证,只要动摇陪审团的信心,让陪审团相信是被冤枉的,就可以逍遥法外。 

看到没,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的力量,小钱是玩不转的,需要巨资。 

辛普森曾是美国盛名橄榄球星,为了和自己的阶级脱钩,挤入上流社会,他不惜重金聘请语音校正专家,反复练习,改掉了一口浓重的黑人贫民区口音。 

Dale打破了我对西方社会的幻想,真的是这样吗?也许是她的一家之言,去找萨农问问。 

萨农更直接的告诉我:American Dream is lie(美国梦是个谎言)。我不甘心的追问:可是奥巴马当总统之前是中产阶级,并不是富人。 

萨农解释:奥巴马的确不是富人,可他有很多富人朋友,资助他大笔金钱,竞选总统要花费巨资。资助的人就像风险投资,押宝奥巴马,他们赌赢了。 

如果奥巴马只是有能力,没有钱也没有朋友资助金钱,他永远不可能成为美利坚合众国的总统。 

2.西方社会等级的划分

接着萨农给我普及西方基本常识,无论新西兰、英国还是美国,是分阶级的,under class,worker class,middle class,up-middle class,up class。 

Under class:指无业者,吃救济的人群,是社会的较低层。这个人群的比例很低,达尼丁有4%,奥克兰有8%,知道奥克兰为啥比其他城市治安差了吧,无业游民太多。 

经常听中介说新西兰福利好,拿到绿卡万事大吉,没工作可以吃救济。确实可以吃,但自己也跌落到了社会较低层,这个滋味好受吗?会有几个中产阶级愿意和无业游民做朋友? 

Worker class:指工薪阶层,满足温饱,但要省吃俭用,精打细算。这个阶层一般的留学生都看不上,能留学的家里已经是中产,谁舍得自己的孩子当餐厅服务员、超市理货员,工厂工人。 

但是我和萨农分析了,这个阶层是留学生很好找工作的区域。这个阶层的工作技术含量不高,对英语的要求也不高,学历要求更不高,大专或技校都可以。 

只有一点:勤奋肯吃苦,像不像掌柜的对小伙计的要求,工头对农民工的要求。如今的新西兰孩子都想找中产阶层的工作, work class的竞争并不激烈。 

想找到工作的,能不能由奢入简,忘记在国内是中产阶层,进入工人阶层呢? 

Middle class:中产阶层,这个阶层是如今新西兰最难找工作的阶层,老师、会计、银行、公司职员、水电工、建筑工、泥瓦工、厨师等等(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在新西兰也是中产阶层)。 

达尼丁一家公司招聘一名文职,居然收到了120份简历,竞争非常激烈,作为一名留学生,能在这120人中脱颖而出吗? 

如果说在中国找工作的难度是1,在这最少乘以五,甚至乘以十。 

Up-middle class:中高收入阶层:医生、律师、校长、高级经理。 

留学生能找到医生的工作吗?萨农回答:非常非常难,几乎不可能。 

突然理解了我的邻居,曾是国内三甲医院的主治医生,在新西兰读到博士,拿到绿卡,待了十多年都找不到全职工作,放下这里的一切毅然回国。 

他在新西兰一直处于under class 和 work class,社会认可度很低。回国后是归国教授、主治医生,回归中产阶层。谁愿意一辈子在社会底层待着? 

社会底层意味着机会的缺失,一个工人和一个飞来飞去开国际会议的教授,哪个拥有更多的机会? 

Up class: 即上流社会,这个就不说了,遥望一下吧。除非生女儿嫁进去,像邓文迪或者英国的凯特王妃,基本不可达。 

西方社会的阶层已经固化,只有百分之二十的流动率。如果父母是工薪阶层,有百分之二十的孩子能流动到中产阶层和中高收入阶层。而且大部分的流动是升一级,升两级的很少,升三级是三生有幸。 

很低,不是吗?终于明白为什么华人家长课余带孩子上各种兴趣班,辛辛苦苦拿到绿卡,却希望孩子去英国、美国读名校(新西兰的大学都在寰球500强,但没有一所大学排名寰球100强) 

他们所为的,是希望孩子成为20%的幸运者,上升到更高的社会阶层。 

看到真实的寰球很失望,梦碎了,地球是圆的,等级社会无处不在。 

也许回国是留学生很好的选择,中国确有很多不完美,想想你能做些什么,抱怨不能解决问题,唯行动可以。



 PS:英国的等级最奇葩,不但看收入而且听口音,每个阶级的口音都不同。我八卦的问萨农,他的口音是哪个阶层,萨农说up-middle class,英语老师不能乱找,口音很重要。如果学了一口under class或是work class口音,一开口就被人看低了。

喜欢 0
收藏 0
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移民工具箱

海那边公众号

新时代移民内参,为您开启 海外优质生活

微信 扫一扫

海那边移民

无需下载看项目,专家答疑

微信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