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子在澳洲是这样读小学的

来自:小虎妈妈 0 0 2015-06-06

《本帖被审核加入澳洲微锦囊》

澳洲微锦囊,全面了解澳洲生活,点击进入

——感谢“爱去自由网”提供澳洲大堡礁双人免费游大奖——


我们全家几年前移民到了澳大利亚悉尼,来到之后不久,我就送八岁的儿子到我们家附近的公立小学就读,从此开始了我对澳大利亚教育的初体验。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送儿子去学校的那天,校园里一片宁静,几棵参天古树把澳洲耀眼的阳光和蓝天白云严严实实地挡在外面。绿荫下的几栋木头房子,就是学校的教室和老师办公室,就像是上个世纪的遗迹。学校操场由软木屑铺就,教室和办公室的地板是红漆木的,石头砌成的学校大门上有石刻的校名Marrickville public primary school (1895)。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像中国幼儿园里的小班—样,老师在中间,孩子们围坐在小桌子旁。教室墙壁的四周,贴满五颜六色充满稚气的儿童画。上课时,学生们可以随意问老师问题,可以自由自在地说话,有的学生还走来走去。

老师告诉我,学校早上9点半上课,下午3点放学。每节课40分钟,中间休息20分钟,周六周日不上课。中午在学校里吃午饭,可以自己带,学校的小卖部也能买到热的汉堡包和三明治。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没有教科书、没有教学大纲、没有家庭作业、没有各种考试,连期末考试也没有!黑板上写满了国际音标和拼写的单词,但是从来不要求学生背。以至于儿子升入四年级时有时居然拼不出一个完整的较长的单词。这是什么教育!他在中国小学上了三年,成绩中等,在这里居然数学成绩全班首要!

日子一日之内天过去了,望子成龙的我经常到学校去观察,但我一次又一次地失望了。看着儿子每天背着空书包欢天喜地地去上学,我的心就止不住阵阵忧虑。在国内,我孩子从一年级到三年级,换了4个书包,一个比一个大,让人觉得好像知识的重量在增加,家长心里就感到特别踏实,但是现在呢。。。。

一次我看见他的电脑上的作业题目是:《我所知道的中国文化》我有些好奇,这么大的题目该怎么写。儿子说,老师告诉他们,澳大利亚是一个多元化的移民国家,同学们都来自不同的国度,都有自己祖国的文化和语言这次的作业是叫每个同学写一篇自己祖国的文化、历史、地理的文章,然后分析自己的文化和澳大种亚文化的差异,收关还要说明自己的看法。

一个星期以后,儿子的作业做完了。我看到打印出来的是一本十几页的小册子。一翻,里面的内容可真的不少!从五千年前的中国象形文字到今天简化汉字,从九曲黄河到长城内外……好一篇热闹的作业,相信这是儿子花了很多时间到图书馆里找出来的。

在澳大利亚的教育下已经变得无拘无束的儿子,尽管没有固定的教程,没有周密的教育方案,在这里学完一年后,我惊喜地发现他已经学了一些在中国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

从上次作文开始,儿子已经学会了自己完成老师布置的一个又一个天大题目的作业,他不仅能够熟练地在图书馆里用计算机作作业,查找各种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快速地找到有关的录像带。而且,他已经善于去钻研他不懂的东西,他知道到哪里去寻找答案。这是一个关键的变化!在这里,他是班上最聪明的孩子,他头脑灵活、心灵手巧,不管是做手工还是绘画,他比其他小孩更能赢得老师的称赞。他在这里才是完完全全、充分地拥有了自我。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有一次,我向老师提出,孩子很早就放学 ,能不能每天都给他们留点家庭作业,想不到老师说,这么小的孩子,他们这个时候的天性就是玩,把他们送到学校来的目的就应该是让他们玩,我们的教育就是在玩中让他们增长知识。只有你们中国家长要求给孩子留作业,别的家长来反映的,是怎样让孩子玩得更开心一点,面对老师,我无言以对。

在澳洲,我经常看到,不论是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还是在美丽迷人的海滩、野生动物园、植物园里,经常看到老师带着一群学生,学生们手里拿着纸和笔,他们不时蹲下来看所观察的对象,不时在小本上写着什么。别人告诉我,这就是老师在给孩子们上课呢。至于悉尼市的图书馆和博物馆,更是孩子们经常去的地方。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我问老师:“你们怎么不让孩子们记一些重要的东西呢?比如大量的单词(我儿子很多单词能看不能写)。”老师笑着说,对人的记忆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所需要的比他的记忆多得多的知识;第二就是他能够综合地使用这些知识开发新的创造能力。如果让他们死记硬背,既不会让他们知识丰富,更不会让他们变得更加聪明,还会扼杀人的创造力。”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也许这位老师是对的。我想起我的大学同学们,他们在中国的学校里就是佼佼者,从国内的大学本科到国外的博士,他们凭着自己的实力和学习成绩拿到奖学金,其他国家包括当地人也不是他们的对手。可是一到实践领域,要搞点研究和创造性的工作,中国学生往往没有他们那样机灵,那么富有创造性。这正是两种不同的基础教育体系所造成的差异。中国人从小就是填鸭式的教育,很少有自由发挥的时候,一旦失去常规的参照,可能得到的并不是自由,而是茫然和诚惶诚恐。


喜欢 0
收藏 0
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