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赴美留学呈现井喷之势。除了来美读大学的人数激增,年龄也明显呈现低龄化。
·据Bloomberg去年11月报道,赴美读大学的人数在过去3年内增长了75%,达到了27万5千多人,在全美88万多国际大学生中占31%,是较大族群。第二名印度占12%。
·去年7月,IIE (th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国际教育机构)发布了一份新报告。报告指出,去年有 73,019国际学生在美国读高中。从2004到2013年,这个数字增长了三倍。其中67%,近五万人(~48,632)寻求高中毕业证书,其中绝大多数来自亚洲,近一半(46%)来自中国。2013 年在美就读私立高中的中国留学生上升到23,793人,而2006年仅65人。
来美是首要步,接下来的路怎么走是下一步。人生是旅程(journey),远不是一步到位的。当年我们在国内读大学时,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后来国内大学可以招收的学生数量明显上升,找工作开始成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瓶颈后移。如今赴美留学人数大增,也会产生瓶颈后移吗?
竞争的加剧,尤其是国人之间
无论是现在就读的大学留学生还是在美国读书的小留学生。下一步都会面临进入社会,进入职场以及在职场的发展。无论长期是打算在国内或在美国发展,在美国拥有一定的工作或实际操作经验对自身发展都会有所助益。
美国经济从金融危机以来是在复苏,但很长时间以来,就业市场的复苏并没有赶上整体经济复苏的步伐。而且就算是经济复苏发展的步伐也远未达到国人赴美的爆炸式增长的程度。由于身份限制,专业的集中,英语交流的挑战,除了整体竞争,中国学生之间的竞争也可能加剧。
实习的价值
实习是获取直接工作经验非常重要的一个途径,无论长远打算回国发展还是在美发展。都应该珍惜大学期间实习的机会。我接触到很多在美的中国孩子,已经大三了,从没实习过,甚至从没有想过找实习。我知道不少赴美读书的孩子家境不错,甚至可能不需要孩子使劲奋斗,只要毕业,家里就能为孩子安排一份好工作,铺出一条不错的路。但成长无人可以替代,必须自己来。
·实习也是了解自己到底适不适合特定职业道路最有效的方法。凭想象,你永远无法真切了解自己是否适合,擅长或热爱做特定的事情。一做之下,立马见分晓。
·其实任何行业与职能,还有大量的细分。比如同样是做市场营销,营销分析,和市场推广,都是Marketing,但达到成功的技能要求和个人特质要求差别很大。只有做一下,你才能真正确定你是否发自内心喜欢,这个领域是否适合你的发展。举个简单例子,如果大一暑期实习市场沟通推广(marketing communication),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大二实习可以尝试市场分析或调研,如果很适合,你就为找全职积累了相关经验。如果大三才首要次做实习,发现很不合适,就很难在毕业求职前尝试不同职业方向并累计相关经验。如果从未做过实习,到全职才首要次尝试工作。God bless you! 不是不能改,只是大学时代的自由度灵活度显然是高于工作后,转换的机会成本相对也小很多,是资源优化的问题。喜不喜欢,适不适合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感受,不是别人羡慕你就可以代替的。我的MBA同学有实习去华尔街的,相信有很多人羡慕,但她实习回来后切齿痛恨,现在是个快乐的兽医。
美国孩子工作的概念灌输的早。除了沟通上的挑战,要与他们在求职方面竞争,更需要拥有相关的工作经验与技能,以及展示出来的对某项工作发自内心的兴趣。而中国学生实习的较少,一旦拥有相关的实习经验,除了自身能力的增长,也更容易脱颖而出。
准备的重要性
在求职的路上,有准备与没准备可以带来天差地别的不同。不要打没准备的仗。因为别人看到的不是你真正的实力,而是你的没经验。一个人针对案例面试做过准备和从未尝试过的首要次面对,结果可以有天壤之别。一个人脑袋里仔细思考过特定的情境和从没想过,在作行为类面试时,可以展示出非常大的不同。一份不专业的简历,很难敲开机会的门。不是没有特例,只是你愿意指望你自己成为中彩票一样的特例,还是打出一场有准备的漂亮仗?机会亲睐有准备的人,中外都一样。
当然做出准备并不意味着用人单位就会跑步前进来求你加入他们公司。从开始做准备,到掌握,到消化吸收变成你的思维,变成你真实自我的一部分,决不是一日之功。但不开始准备,你永远无法提高。就好比去旅行,不出发,你永远不可能到达目的地。但不同的人,到达目的地的速度和时间是不一样的。同时,这种准备,仅仅靠别人来推是远远不够的,一个人必须从自己内心做好调整,认真地主动地去努力,才可能进步。这件事,没有人能代替你。因为不会有人陪着你去面试或代替你去上班。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针对求职各种准备并不仅仅是为了面对现实的竞争。真切了解自己,有效展示自己,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或技能,其实在申本的论文写作时就开始培养了,拥有这项技能或能力,不论求职,职场发展,创业时寻求合作伙伴,说服投资人,都会大有助益。
一点心得
从98年赴美到现在,转眼已经17年。明年就“敌营18年”了,哈。因为赴美学的是MBA,所以和职场始终靠得很近。我在康州大学呆过一年,同样是求职,乔治城MBA就抓得紧很多。印象中好像开学没多久,学校求职服务办公室(Career Services)就召集大家学习改简历,又组织到华尔街参观面试。对于国际学生,由于在美资源有限,在美学习的很重要的首要点就是要学会充分利用资源。因为人在学校,首要步就是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包括求职服务。当然很多时候,仅仅是学校的求职服务是不足够帮助你找到实习或工作的。学校求职服务老师的较大缺陷是他们很多人并没有很深厚的在不同行业和职能部门的职场经验,他们也没在这些行业招过人。他们会告诉你简历要压缩成一页,要按照这个样子(format),但他们不一定能告诉你你的这个项目经验,应该从这个角度,运用这些专业术语来描绘,才不会在HR筛简历时被筛掉,才会打动Hiring Manager的心。他们会告诉你面试要准时,要和面试你的人有眼神交流(eye contact), 但他们不一定能告诉你碰到这一类案例面试时,可以采用哪些思维框架。但他们是现成的资源也愿意帮忙,是绝佳的起步,不要错过。除了他们,老师,同学,校友,也是相对容易够到的资源。同时一定记住,是你要找工作要提高要成长,所以你自己始终是关键,需要主动的是你。
从读书到职场的前6年,我一直在桌子的这一边,无论是找实习,找全职,公司内部换部门,争取好的绩效评比,升职…….一直在努力地学习和展示自己。过去的7年多,尤其是过去的5年多,更多的是在桌子的这一边,招实习生,招全职员工,绩效考评,培养提拔…….更多是评估,培训与发展。桌子的两边,心态,目标,看到的东西是有不同的。招人与被招,培养与被培养,要考量的点也不尽相同。得到一个公司的工作 offer,表明你作为候选人让公司看到了你具备这个公司这项工作所需要的资质与经验,但不一定意味着你就此了解了这个公司选人的标准。还是孙子兵法所言不虚: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一路走来,也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很多都是拿头生撞出来的。往往是蛮力努力开始,撞疼了,出血了,哦,此路不通,下次绕行,走通了,走顺了,继续前进。一路撞,一路总结,一路前行,也就一路成长。有时想分享这些经验,也许很多人就不用再拿头去生撞,也许不用那么疼,也许可以走得更顺,更重要的,同样的精力,可以走得更远,更宽广。
本帖转载自:腾飞在美国 作者: Shirley
求职准备,为什么现在开始?

移民工具箱

海那边公众号
新时代移民内参,为您开启 海外优质生活


海那边移民
无需下载看项目,专家答疑

本周热帖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