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那边服务热线电话:
  • 深圳: 0755-86938380(客户服务)
    地址: 深圳市南山区深南大道9819号深铁金融科技大厦19A层
  • 北京: 010-85951808(客户服务)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SOHO 2期C座 C3-3
  • 上海: 020-85951808(客户服务)
    地址: 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1501号国华人寿大厦301室
  • 杭州: 0571-88016401(客户服务)
    地址: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教工路18号世贸丽晶城欧美中心D区1005室
  • 三涵妈妈 回复了帖子 2017-03-25
    总结的到位。
    大家都知道EB-5的门槛很低,对申请人没什么太多要求,甚至连语言都没有要求,那什么情况下,什么样的人,不能移民美国呢?今天,来说一说哪些人不可以移民美国!到底哪些情况的人,不能移民美国?一不欢迎健康问题1. 有重大公共卫生安全影响的传染病这里的传染病是指:肺结核,麻风病以及淋病、梅毒、肉芽肿等重大影响公共卫生的(强传染性)疾病。其中不包括乙肝,也不包括艾滋病(原先是,后被移除,这既反映了美国的文明开放,同时也说明美国比较强调“政治正确”)。在此情况下,有下面一种豁免:亲情豁免:如果是移民申请的受益人是美国公民或者绿卡持有人的父母、配偶、未成年或未婚子女,或者未成年且未婚的经合法收养的小孩的,可以被豁免。精神异常1.现在不正常申请人行为或精神异常可能对他人或其自身的财产、安全和安宁造成威胁。2.过去不正常申请人曾有过可能对他人或其自身的财产、安全和安宁造成威胁的行为或精神异常,并且这种异常可能重犯或者导致其他的有害行为。未达到疫苗接种要求疫苗都可以补打,体检时都可以一并处理。所以这
    莫大爷 3272 3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03-24
    呵呵, 恭喜大伟. 作为移民中少见的文科生, 恭喜你很快看到了前方的希望! 写这话我有资格, 因为我也是文科生【图片】还有不少是可以跳出华人圈子的职业选择, 当然前提是把英文学溜: 人力资源管理(HR), 教育, 社工, 法律助理, 神学(如果感兴趣), 新闻媒体, 公关等等.  移民同胞, 共勉!
    你是否厌倦公司上班的枯燥无聊?你是否痛恨单位部门的尔虞我诈?你首付幻想自己创业的无限可能?这不是广告,这只是一篇探讨“如何移民加拿大后变成一名匠人”的文章。不过以下文字都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探讨,作者本人(大伟)并没有亲身经历,仅作为大家移民初期的一块“抛砖”,希望能引发大家的一些职业思路,共同探讨。开头“广告词”纯属胡扯,如果你是理工科专业,如果你已经积累了很好的专业经验,那么很好的选择还是找一份安稳的工作。在加拿大的公司里压力不大,领导和善,同事间的竞争也不慎激烈,一份专业工作的工资可以供全家舒适的生活,何乐而不为。但如果你跟大伟一样是文科,那么恭喜你,摆在你面前的是一个重新选择专业和重新挑战自我的机会(凡事往好的方向看)。大伟的本科幸运的学了当时炙手可热新闻专业,然后由幸运的加入了“最最风光”的媒体行业,虽然起床和睡觉时间都堪比某种动物,虽然后面赶上了史上滑坡最严重的行业滑坡,但至少也曾经为国计民生操碎了心。后来由于单位倒闭,无奈之下拿着遣散费和毕生积蓄读了一个Married But Available的专业,毕业后歪打误撞的又加入了一家创业公司,转行做起了营销和公关。虽然公司成长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03-24
    移民结果还没出来? 现在拿着十年签证来回跑的人确实很多了. 楼主的心态很健康. 如果你已买了房子, 那读书所多花的学费就被抵消了【图片】
    工人在地下室的酒窖里干活,我闲来无事,就发这一帖子,供各位移民路上同行的朋友闲来无事看看。2014年8月,陪同儿子一起来到加拿大读十一年级。儿子是那种在国内成绩非常好的学生,基本排名在全年级TOP50/1800,这是在山东省重点中学的成绩。因为是北京户口,所以上清华北大应该不是难事,想来国内高考地域差别做父母的都有所了解。就是因为2010年临时起意办了这个移民,2013年底又顺利拿到CSQ,就想着早晚也要来加拿大这边定居(中介说联邦等一年,呵呵,大家都懂得),所以干脆2014年就让孩子出来读书得了。没想到一等就是三年过去了。我这个移民道路上前半段挺顺利,因为在外企做管理的工作经验,魁省审批面试没什么阻碍;到了联邦阶段,奇葩事就发生了。到手的移民签证都能被召回取消,就是因为中介少了一个代理人表格,于是看着身边的朋友一个个扬鞭绝尘而去,我只能默默的默默的。。。等。。。读书费用多了几十万且搁置不说,关键是该来的总不来的焦灼,应该有不少朋友也有切身体会吧。这移民是办的窝心,不过回过头来说一说我在加拿大的生活,纯属个人体会。在这边生活,有的人说无聊死了,有的人说安逸,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
    大大baby 4102 4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03-24
    哈哈, "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 这话太励志了! 谢谢楼主身临其境的感悟分享, 相信对很多申请人有帮助噢! (说真的, 我还真没关注过什么法语风波呢, 补课了【图片】)
    加拿大是英语和法语双语国家,然而事实上仅有22.9%的居民的母语为法语,而母语为法语的人口中的85%居住在魁北克省。即使在蒙特利尔这个属于魁北克英语使用比较多的地区,法语的强势依然可以感受的到。记得到蒙特利尔省政府办事,接待员坚持说法语,我说英语他答法语。接待倒是无所谓了,到与政府工作人员办理业务时,我实在是听不懂,她才勉为其难的说起法语口音浓重的英语。我也遇到过很多次被魁北克老太太教训说“在魁北克你就要学说法语“,语气中能感受到她认为学习法语是在魁北克生活的义务。虽然这样的事情不多,虽然不说法语在蒙特利尔并不会影响生活,也不会让蒙特利尔在我眼中变得不美好,但是从生活点滴中能够看到魁北克人对法语普及的执着,所以在这里生活,学习法语总是没有坏处的。然而加拿大联邦每5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母语为法语的居民的比重仍呈持续下降趋势。为了摆脱法语劣势地位,语言革命开启新的篇章,维持法语在魁北克的主导地成了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魁北克法语文化,为了普及法语,魁北克可谓是各种办法不用其极。制定《法语宪章》,诸多政策开始上线,例如在地铁和候车亭里,在公共车辆和大型广告牌上传播的商业广告只能用法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03-23
    写得很好. 已加精! 请问这是楼主的原创吗? 如果是, 我还想把它置顶.  另, 还有更多相关文章吗? 你加入了海那边社区群吗? 我来加拿大的时间是你的一倍, 经历过从校园到职场的全部过程, 所以有资格对你所写的内容顶赞【图片】保持交流【图片】
    我来加拿大8年了。从Concordia大学毕业时正好赶上911事件之后,北美的工作大量外包到印度中国墨西哥的时候,我们全班大约12位中国同学没有一位找到与电子工程专业相关的工作。那段时间可以说是我一生中最痛苦的时候,后来痛定思痛、总结教训,去麦大又有读了个研究生,虽说又赶上金融危机,我还是在找到了一份高薪、稳定、在医院的工作,每个月落入口袋的钱都有5k刀.这两天终于抽出时间把我来加拿大8年所总结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尤其是想读书的人),希望更多的华人早日立稳足根。好了,不嫌我罗嗦的话,下面就结合我的经历给大家逐一解释上面所列的"游戏规则".1. 从中国来到加拿大,就好象你以前习惯在空中飞,现在却要你在水中游,要尽快搞清楚"游戏规则"并尽快调适自己。我想这是显而易见的,这边与中国有很大不同的地方很多,例如:----工作经验远比学历重要,在北美,有经验没学历的人在雇主眼里确实比有学历没经验的人优先得多。这一点与国内是很大不同的。国内的人太重学历了。----这边的雇主老是怀疑每个人在简历中吹嘘的东西,但同时又
    加州笨笨 2041 2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03-22
    赞! 无论是关于移民, 关于个人发展, 还是赡养父母等等, 观点都很理性, 值得推崇. 【图片】
    不惭愧地说,我自己的背景很适合回答这个问题。我的爸爸在九几年赶上了首要代移民浪潮,来到了美国。随后几年,同父异母的弟弟妹妹,在美国出生,成为土生土长的ABC。而我,在中国完成了基础教育,在美国进行大学教育。我见证了上一代移民的生活(我爸爸),见证了一代ABC的成长(我的弟弟妹妹),赶上了留学大潮而出国念书(08年),又比同龄留学生提前拿了一张绿卡(20岁)。在国内亲朋眼中,我是留学生,在留学生眼中,我是移民,在移民眼中,我是国内的。I.上一代移民我爸爸在美国呆了将近二十年。在当年,在以我爸为首的出国党看来,移民的生活条件是确实优于回国的:更好的社区,更好的收入,体面的工作,房子和车子。当时的中国人,还大多骑着永久挤着公交,住几家一户的筒子楼。美国的生活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有着致命的物质吸引力。在美的奋斗目标,无非就是两个字——“留下”。在今天,这一代移民已经基本进入中产阶级,一栋洋房一部车,两个小孩一只狗,富足但不暴富,稳定但不冒泡,也算实现了他们当年的目标。另一方面,他们在国内发展的亲朋,因为赶上了90年代末的发展浪潮,生活水平也没有输于他们(虽然大部分的移民不承认这一点)。从收入和购
    Mr海 6552 8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03-22
    【图片】
    在我们的朋友圈里, 有几对丁克夫妻. 每当我们为孩子奔忙的时候, 他们都在开心地享受生活. 他们也是上班挣钱的打工族, 但八小时之外就完全是自由人了: 滑雪, 攀岩, 钓鱼, 潜水, 射击, 打猎, 划艇, 风帆, 摄影, 写作, 练书法等等, 各种玩法不一而足, 生活一点儿不寂寞. 我当然不是鼓吹丁克一族的生活方式----我自己还是一双儿女的母亲呢, 但那也确实让我想到, 在声声”为了孩子”的呼吁背后, 是不是也藏着我们应从自身角度去考虑的东西呢? 移民, 这人生较大的跨越, 是应萌动于我们自己内心的剖析吧? ……也许, 你想改变你现有的格局? 格局是什么? 物化地说, 也是按国人如今通常的说法, 就是你生活在几线城市----你周围的人是大都市般见惯不怪的陌生邻居还是小县城里喜欢嚼舌根的长舌妇? 你所处的人文环境是目光高远天外有天的竞争氛围, 还是井底之蛙安分守己的知足状态? 反正你就想改变, 想跳出祖辈既定的框架. 跳去哪里呢? 既然是跳, 别忘了你还可以漂洋过海跳得更远! 中国有北上广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03-22
    是, 这是国家层面的不同, 社会本质的差异
    在我们的朋友圈里, 有几对丁克夫妻. 每当我们为孩子奔忙的时候, 他们都在开心地享受生活. 他们也是上班挣钱的打工族, 但八小时之外就完全是自由人了: 滑雪, 攀岩, 钓鱼, 潜水, 射击, 打猎, 划艇, 风帆, 摄影, 写作, 练书法等等, 各种玩法不一而足, 生活一点儿不寂寞. 我当然不是鼓吹丁克一族的生活方式----我自己还是一双儿女的母亲呢, 但那也确实让我想到, 在声声”为了孩子”的呼吁背后, 是不是也藏着我们应从自身角度去考虑的东西呢? 移民, 这人生较大的跨越, 是应萌动于我们自己内心的剖析吧? ……也许, 你想改变你现有的格局? 格局是什么? 物化地说, 也是按国人如今通常的说法, 就是你生活在几线城市----你周围的人是大都市般见惯不怪的陌生邻居还是小县城里喜欢嚼舌根的长舌妇? 你所处的人文环境是目光高远天外有天的竞争氛围, 还是井底之蛙安分守己的知足状态? 反正你就想改变, 想跳出祖辈既定的框架. 跳去哪里呢? 既然是跳, 别忘了你还可以漂洋过海跳得更远! 中国有北上广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03-22
    嘻嘻, 那就继续跟着走哈 【图片】
    近两年来, 由于加拿大十年签证很容易拿到, 不少朋友都在问有关加拿大旅游或考察的情况.而我们去加拿大西岸的落基山脉游玩已是七八年前的事了. 温哥华和卡尔加里也已去过好几次. 今天就把我写在博客里的游记贴出来与朋友分享, 一起领略美加西岸的美丽风光吧.从中国到加拿大, 一般都是从西岸玩到东岸. 当然如果你想重点考察具体某个城市, 还是根据自己的行程来安排吧. 这里只是引个路吧.(注: 图文皆原创)------------------------------------------------------------------若乘飞机去班芙旅游, 最近的机场当然是卡尔加利市了.当飞机快要降落的时候, 儿子说可以俯瞰远眺到雄伟的落基山脉了, 心情开始激动起来. 我们将从这里出发, 跨越加美两国的两省(ALBERTA, BC)一州(MONTANA), 前后十五天,转一圈之后回到卡城搭乘飞机回多伦多.飞抵卡城已近中午时分, 赶紧去租车处取车. 老公在网上结识的一位卡城朋友热心地给我们送来个小COOLER(飞机上不方便带),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03-22
    【图片】【图片】
    近两年来, 由于加拿大十年签证很容易拿到, 不少朋友都在问有关加拿大旅游或考察的情况.而我们去加拿大西岸的落基山脉游玩已是七八年前的事了. 温哥华和卡尔加里也已去过好几次. 今天就把我写在博客里的游记贴出来与朋友分享, 一起领略美加西岸的美丽风光吧.从中国到加拿大, 一般都是从西岸玩到东岸. 当然如果你想重点考察具体某个城市, 还是根据自己的行程来安排吧. 这里只是引个路吧.(注: 图文皆原创)------------------------------------------------------------------若乘飞机去班芙旅游, 最近的机场当然是卡尔加利市了.当飞机快要降落的时候, 儿子说可以俯瞰远眺到雄伟的落基山脉了, 心情开始激动起来. 我们将从这里出发, 跨越加美两国的两省(ALBERTA, BC)一州(MONTANA), 前后十五天,转一圈之后回到卡城搭乘飞机回多伦多.飞抵卡城已近中午时分, 赶紧去租车处取车. 老公在网上结识的一位卡城朋友热心地给我们送来个小COOLER(飞机上不方便带),
  • 三涵妈妈 回复了帖子 2017-03-22
    好文!
    不惭愧地说,我自己的背景很适合回答这个问题。我的爸爸在九几年赶上了首要代移民浪潮,来到了美国。随后几年,同父异母的弟弟妹妹,在美国出生,成为土生土长的ABC。而我,在中国完成了基础教育,在美国进行大学教育。我见证了上一代移民的生活(我爸爸),见证了一代ABC的成长(我的弟弟妹妹),赶上了留学大潮而出国念书(08年),又比同龄留学生提前拿了一张绿卡(20岁)。在国内亲朋眼中,我是留学生,在留学生眼中,我是移民,在移民眼中,我是国内的。I.上一代移民我爸爸在美国呆了将近二十年。在当年,在以我爸为首的出国党看来,移民的生活条件是确实优于回国的:更好的社区,更好的收入,体面的工作,房子和车子。当时的中国人,还大多骑着永久挤着公交,住几家一户的筒子楼。美国的生活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有着致命的物质吸引力。在美的奋斗目标,无非就是两个字——“留下”。在今天,这一代移民已经基本进入中产阶级,一栋洋房一部车,两个小孩一只狗,富足但不暴富,稳定但不冒泡,也算实现了他们当年的目标。另一方面,他们在国内发展的亲朋,因为赶上了90年代末的发展浪潮,生活水平也没有输于他们(虽然大部分的移民不承认这一点)。从收入和购
    Mr海 6552 8
  • 美哉新西兰 发表了帖子 2017-03-22
    最近,新加坡华裔女孩Deanna Yang为Visa Paywave代言,却遭到Instagram网友质疑一事,在新西兰华人圈子里闹得沸沸扬扬。Deanna Yang在新西兰出生并长大,现在奥克兰经营“曲奇牛奶巴士”生意,可以说是土生土长的新西兰人,却被认为作为亚裔不应该出现在新西兰的广告中。这一事件被报道后,很多人义愤填膺,罗列了大大小小各种事件,从政治人物到校园里的学生,从竞选活动到某个公园的标牌,痛斥新西兰对华人的种种歧视现象。不可否认,一部分新西兰人对华人的歧视现象确实存在。看到Deanna Yang事件的报道,和大多数人一样,我感到愤怒;看到关于为了孩子不要移民的文章,我也为女儿今后的融入感到忧虑。我开始在脑海里搜罗我所遭遇的被歧视的亲身经历,打算一吐为快。然而,一番搜肠刮肚的寻找后,我猛地发现,除了某房产中介因为我说的带着中国口音的英语而对我很不耐烦这一件以外,我好像想不到别的具体的事例了。恰恰相反,来新西兰一年多,作为新移民,我们受到了许多新西兰人的帮助,无论是白人还是毛利人或是太平洋岛裔人。我们刚到奥克兰的一段日子,就是住在一对白人老夫妇家里。房子是我们在Airbnb上
    2334 1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发表了帖子 2017-03-22
    近两年来, 由于加拿大十年签证很容易拿到, 不少朋友都在问有关加拿大旅游或考察的情况.而我们去加拿大西岸的落基山脉游玩已是七八年前的事了. 温哥华和卡尔加里也已去过好几次. 今天就把我写在博客里的游记贴出来与朋友分享, 一起领略美加西岸的美丽风光吧.从中国到加拿大, 一般都是从西岸玩到东岸. 当然如果你想重点考察具体某个城市, 还是根据自己的行程来安排吧. 这里只是引个路吧.(注: 图文皆原创)------------------------------------------------------------------若乘飞机去班芙旅游, 最近的机场当然是卡尔加利市了.当飞机快要降落的时候, 儿子说可以俯瞰远眺到雄伟的落基山脉了, 心情开始激动起来. 我们将从这里出发, 跨越加美两国的两省(ALBERTA, BC)一州(MONTANA), 前后十五天,转一圈之后回到卡城搭乘飞机回多伦多.飞抵卡城已近中午时分, 赶紧去租车处取车. 老公在网上结识的一位卡城朋友热心地给我们送来个小COOLER(飞机上不方便带),
    2098 4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03-21
    写得很到位! 再浓缩一点, 英语, 和性格, 这是决定性的关键. 两者缺一不可. 
    相信很多人年轻的时候都有过出国梦。可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海龟回流,对国外生活的反馈众说纷纭。有的人说出国好,有的人说出国不好。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今天我来个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和身边人的实例,让大家看看自己适不适合出国吧。1. 英语一定要好,非常好!今天咱们举的例子是英语国家,如果是去日本韩国德国法国等等的小语种国家,请自动把英语替换成当地语言。那我自己举例吧,出国前我的英语水平应该算是中上的。中考英语满分,高三暑假就获得了全市大学生英语口语亚军,大学时候担任英语协会主席,最早一批通过四六级考试的大学生之一,大二的时候担任省级英语比赛主持人。即使是这样,当我刚开始到澳大利亚读书的时候,我也不能完全听懂老师上课的内容。而且生活上也有很多英语用语是不认识的,我的水平需要“厚颜无耻”的在海外苦练2年,估计才能称得上基本交流没问题。也许是我自己定的要求比较高,可是我必须说,哪怕是小学就出国的中国娃,到了30几岁都不能说自己交流完全无障碍。老外们随意开的玩笑,没有一定的生活底蕴和对其文化的了解,是不可能从单纯的英语练习中就能弄懂的。现在有一个好方法,就是如果在海外有了孩子,可以跟着孩子一起重新学习英语。
    snowman 3221 5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03-21
    哈哈, 知音! 我也正在活到老读到老, 昨晚还在做group assignment呢! 谢谢分享. 咱共勉!【图片】
    在国内计算机本科毕业的时候, 我”立志”这辈子不要再读书了! 我非常不喜欢读我不喜欢的书和专业, 当时更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做啥。 报考大学的时候, 就是看到什么专业热门就报什么。 高中二年级分文理科, 父母就灌输“学好数理化, 走遍全天下”的理论, 把我这个打算学文科的想法给扼杀在摇篮里。 我对计算机这些理科的学习, 没有激情, 当时就是为了一份工作儿学习。 到新西兰之后, 发现国外大学不分年龄,可以跨专业, 不是教条的讲课, 所以就“一下子”打开了视野。 不过, 我当初读MBA的想法让好多朋友“讥笑”过, 说: 你MBA毕业都快40岁了, 还可以去找什么工作? 更有的人开玩笑:你以后的墓碑上就可以写上你的MBA学位了!我也跟几个朋友推荐一起去读书, 他们听后都说: 我们可读不下来, 花这么多银子和时间, 不如躺床上睡觉和去吃饭。我非常享受去国外大学读书的快乐, 身边的年轻人给我动力,跟他们一起年轻;身边的岁数大的同学给我励志, 让我觉得自己的努力永远不晚。就这样, 经过了太多的写论文和考试, 每一课都有一大厚本资料去阅读, 每一日之内都有新的挑战去面对; 记得经常跟两个孩子说: 今晚
    迟昀螮Yundi 1.4w 12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03-21
    不全对. 钱多也有在国内买不到的东西, 比如环境, 诚信等; 没钱也有能在国外买到的东西, 比如平权, 福利等. 享受的概念不是只有物质对吧? 
    在我们的朋友圈里, 有几对丁克夫妻. 每当我们为孩子奔忙的时候, 他们都在开心地享受生活. 他们也是上班挣钱的打工族, 但八小时之外就完全是自由人了: 滑雪, 攀岩, 钓鱼, 潜水, 射击, 打猎, 划艇, 风帆, 摄影, 写作, 练书法等等, 各种玩法不一而足, 生活一点儿不寂寞. 我当然不是鼓吹丁克一族的生活方式----我自己还是一双儿女的母亲呢, 但那也确实让我想到, 在声声”为了孩子”的呼吁背后, 是不是也藏着我们应从自身角度去考虑的东西呢? 移民, 这人生较大的跨越, 是应萌动于我们自己内心的剖析吧? ……也许, 你想改变你现有的格局? 格局是什么? 物化地说, 也是按国人如今通常的说法, 就是你生活在几线城市----你周围的人是大都市般见惯不怪的陌生邻居还是小县城里喜欢嚼舌根的长舌妇? 你所处的人文环境是目光高远天外有天的竞争氛围, 还是井底之蛙安分守己的知足状态? 反正你就想改变, 想跳出祖辈既定的框架. 跳去哪里呢? 既然是跳, 别忘了你还可以漂洋过海跳得更远! 中国有北上广
  • 三涵妈妈 回复了帖子 2017-03-21
    好美
    喜欢大海!
    1758 1
  • 三涵妈妈 回复了帖子 2017-03-21
    新移民不能错过这样的分享。
    【华人说海外】是海那边移民社区联合海那边官方微信群共同举办的在线分享活动,邀请在海外生活多年的华人嘉宾分享教育、房产、生活、移民经历等一手海外资讯。活动分为语音分享和互动问答两个环节,覆盖数千名用户,是您了解真实海外生活的不二之选。如您有意成为我们的分享嘉宾,请添加微信xiaona-hnb报名。本期嘉宾:嘉宾介绍:迟昀螮在美国新西兰各生活7年,经营中国留学生寄宿家庭和升学顾问公司。活动时间:北京时间 3月23日 星期四 19:30分享内容回顾1、简单的个人介绍。迟昀螮 (读音:yundi 云弟)简介作为两个孩子(女儿19岁, 儿子17岁)的全职妈妈,现在居住在美国新泽西州,是哈尔滨人,2000年移民新西兰并且在奥克兰生活了8年,现在和家人居住在美国新泽西州也生活了8年。1990年黑龙江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在新西兰得到MBA学位, 在美国利用业余时间得到MSA会计研究生,现在正在读DM企业管理博士学位收关一年。我曾经在国内航空公司工作8年,也在北京微软培训做讲师两年;在美国农业部USDA实验室做过管理工作;现在致力于带领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的事业,并且在美国专注于引领
    小边 4627 28
  • 三涵妈妈 回复了帖子 2017-03-21
    不是
    作为地产经纪,最忙的时间应该是周末。明天周六两拨看房的,我还要在中文学校代课。晚上还有一个大爬梯在等着我。周日依然有两拨看房。周五没有人看房,自己支配。不过新年以来,好像很少有今天这样的清闲,几乎天天有人在看房子。利率要涨,买房的人有点着急。可是今年卖房的人不多。装修好的,价钱适中的,上市一周就卖掉了。今天我看书,当然也看手机。还有和朋友煲电话粥一个小时。朋友还钱来坐了一会儿。昨天看了这本书,看完以后,自己觉得被书名误导了,而且还惹一肚子气,怎么中医成了“韩医”了?翻译这本书的人就应该直接翻成中医才对。节食23天,改变阴性阳性体质,是这本书所提倡的。不过开卷有益,少吃,吃清淡一些还是对的。有网友说,看着书皮上的这位作者就不让人信服,一看他说“韩医”我就反感了。怎么什么都是韩国的,真敢胡虏!今天认真的在看这本书,借了中英文的书,还是先看中文的。这是2012年出版的,不过我还是更爱看他的小说。对下面的两段挺有共鸣。今天下午去陪三儿买西装,到桥水镇的Shopping Mall。只单纯的给三儿买衣服和看他吃饭哟!这个汉堡店我是首要次进去。薯条汉堡我就免了。隔壁的这个店有点意思,招呼我们进去的居
    三涵妈妈 1801 4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03-21
    嗯, 确实是一个累字!
    在我们的朋友圈里, 有几对丁克夫妻. 每当我们为孩子奔忙的时候, 他们都在开心地享受生活. 他们也是上班挣钱的打工族, 但八小时之外就完全是自由人了: 滑雪, 攀岩, 钓鱼, 潜水, 射击, 打猎, 划艇, 风帆, 摄影, 写作, 练书法等等, 各种玩法不一而足, 生活一点儿不寂寞. 我当然不是鼓吹丁克一族的生活方式----我自己还是一双儿女的母亲呢, 但那也确实让我想到, 在声声”为了孩子”的呼吁背后, 是不是也藏着我们应从自身角度去考虑的东西呢? 移民, 这人生较大的跨越, 是应萌动于我们自己内心的剖析吧? ……也许, 你想改变你现有的格局? 格局是什么? 物化地说, 也是按国人如今通常的说法, 就是你生活在几线城市----你周围的人是大都市般见惯不怪的陌生邻居还是小县城里喜欢嚼舌根的长舌妇? 你所处的人文环境是目光高远天外有天的竞争氛围, 还是井底之蛙安分守己的知足状态? 反正你就想改变, 想跳出祖辈既定的框架. 跳去哪里呢? 既然是跳, 别忘了你还可以漂洋过海跳得更远! 中国有北上广
个人成就
发帖收获 0 个赞
 
����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