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难了!25万港人苦等公屋,轮候时间创22年新高

来自:香港通 0 0 2021-05-25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香港公屋轮候时间再恶化!房委会公布截至3月底新近数字显示,一般申请者的平均轮候时间为5.8年,较去年12月底再升0.1年,创22年新高至于长者一人申请者的平均轮候时间,新近数字亦高达3.6年,较去年底多0.2年。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据香港房委会本月11日公布的新近数据,公屋一般申请者和长者一人申请者的平均轮候时间分别升至5.8年和3.6年,两者皆较去年12月的数字再有增长。这既不能满足政府「三年上楼」的服务承诺,亦与《长远房屋策略》的目标渐行渐远。一方面公屋单位愈来愈难轮候,另一方面私人市场的实际落成量亦很可能不达标,最终市民根本没有居住选择。


截至本年3月底,
本港合共累积逾15.3万宗一般公屋申请,另有10万多宗配额及计分制下的非长者一人申请,前者虽然较去年12月的统计少600宗,惟后者却增加了100宗。在轮候时间方面,一般申请者的新近平均轮候时间为5.8年,长者一人申请者则为3.6年,两者分别较上季分别上升了0.1年和0.2年。房委会的辩称,轮候时间增长部分是由于骏洋邨及晖明邨早前被用作检疫用途,但两邨的受影响租户仅有约4700多户,相信没有此事轮候时间亦不会显著缩短。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公屋轮候时间再延长

政府去年修定了《长远房屋策略》的房屋需求推算,并将2021/22至2030/31年的总房屋供应目标定为43万个单位,若按公私营房屋比例维持在70:30来推算,未来十年将会有30.1万个公 营房屋单位分阶段落成,当中包括21万个公屋或「绿置居」单位,以及9.1万个「其他资助出售单位」。纵然上述数字看似庞大,但如同立法会房屋事务委员会副主席柯创盛所言,现时《长远房屋策略》或低估了公屋需求,「三年上楼」的目标因而根本无法现实。而在供应面上,政府亦有极大可能误判。

团结香港基金上月的研究报告指出,本港未来数年势会陷入「熟地荒」和楼宇落成低的困局,继而令公、私住宅落成量落后于《长策》的目标。报告指出,本港剩下可供发展的土地买少见少,而过去数年又少见大型土地发展计划,故基金预料未来四年的私楼年均仅有1.5万个,而公屋落成量未来四年亦会落后《长策》目标28%。故在这些掣肘下,政府不但未必能现实《长策》的政策承诺,反而港人未来数年更会愈住愈细、愈住愈贵。

疫下楼市畸形发展

在疫情重创经济、移民潮看似甚嚣尘上之际,差饷物业估价署的数据却显示,本年3月全港私人住宅楼价指数连续3个月上升,而反映二手楼价走势的中原城市领先指数(CCL)上月更收报183.16点,并预料可望于数月内衝破2019年6月的历史高位,故政府实在不能再坐视不理。

港府除了不能寄望长达十多年的「明日大屿」工程能解决当下的问题,更重要是跳出既有框架,精简土地及房屋发展的审批程序,用以加快造地,同时更须懂得善用棕地、游乐场用地的发展潜力,以及加快公屋重建和发展过渡房屋等多管齐下的手段,才能将本港畸形的楼市逆转,还香港人一个宜居社会。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1998年曾达6.6年高位

根据过往数字,1998年公屋轮候平均轮候时间曾达6.6年历史高位,翌年则下跌至6年,2000年减至5.2年。换言之,现时的轮候时间重回5.8年的高位,再创22年新高。

立法会房屋事务委员会副主席柯创盛指,现时《长远房屋策略》低估公屋需求,令供应目标无论达成与否都无可能令公屋轮候达至「三年上楼」目标。他认为政府需要面对现实将「三年上楼」承诺与《长策》供应目标挂鈎,以免供应量与现实「脱节」。


来源:综合整理


喜欢 0
收藏 0
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移民工具箱

海那边公众号

新时代移民内参,为您开启 海外优质生活

微信 扫一扫

海那边移民

无需下载看项目,专家答疑

微信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