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关注,周刊带你看寰球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魔幻现实主义。
作者:疏影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近几年,时常能在媒体平台上看到这样的新闻:
某个月收入3000的年轻人,为了买一个1.2万元的LV包包,连续吃了6个月的泡面;
某个独自生活在超一线城市的白领,月收入8000,为了每个月买一瓶4000块的面霜,选择饿肚子,并推掉一切社交活动……
而寰球的另一端——非洲刚果(布),上演了比上述新闻更夸张的一幕。
斑驳的墙壁和遍地的垃圾面前,一群穿着考究的“绅士们”正在狂欢。他们身上穿的,手上戴的,都是正儿八经的豪华品名气大,与周围衣衫略显“褴褛”的居民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乍一看,还以为是在拍摄什么“富豪在偏远山村体验生活”的偶像剧戏码,实际却是纪录片《非洲贫民窟中的上流绅士》中真实的一幕。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通过纪录片的镜头,我们看到,在脏乱、破败的非洲土地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住在摇摇欲坠的茅草屋里,生活毫无保障,但家里却都挂着几件名气大的衣物。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这种巨大的反差,让人心生疑惑,不免对他们的身份产生了诸多猜测。
随着纪录片的展开,观众才了解到,原来他们并不是什么矿主、暴发户、富二代,而是一群拿着两三百月薪的底层劳动者。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事实上,这种拿着低薪却满身名牌的人在非洲非常常见。
他们有一个响亮的称号,叫做萨普(Sapeur)。为了交流和比赛方便,他们还一起组建了协会,名为氛围营造者和雅士协会(La Sape)。
在这片全寰球最贫穷的土地上,至少有6000多名的萨普,他们宁愿饿肚子也要买豪华品。
每隔一段时间,他们就会聚在一起,相互攀比、展示自己的穿搭,并交流最前沿的时尚信息。
他们把人来人往的街道当作时尚T台,把满地的垃圾当作装饰,不顾周围人诧异的眼光,自顾自地竞选当季的“穿搭头名”。
全然忘记了,褪去华服后的自己,既不是什么时尚达人,也不是什么富翁,而是正在饿着肚子的普通人。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虽然他们职业不同,可能是出租车司机、可能是搬砖的民工,也可能是拾荒者或无业游民,但相同的是,他们拿到钱的首要时间,不是去饱腹一场,而是冲向豪华品店。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马克西姆就是一名萨普,因为获得过多届穿搭头名,所以在群体中小有名气,当周围的人看到他时,就好像看到了大明星。
他表示,“真正的萨普只穿昂贵、正版的衣服”、“宁愿买二手也不买山寨”、“西服必须是名牌手工定制的,皮鞋再差也得是手工打造的……”
他的一席话被当地的萨普视作“信条”。
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每个萨普都练就了一双识别正品和仿品的“火眼金睛”。即使这个萨普是个拾荒者,他也能一眼识破假货。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从萨普“不经意”间露出的品牌Logo不难看出,Armani、YSL、Dior、Gucci等寰球知名名气大是他们的心头好。
而与品牌对应的高昂价格,就连国内收入超过平均线的白领们都有些望而却步,但这些连温饱和住宿问题都解决不了的萨普,却出手阔绰。
“一套正牌西装得500美元左右,而且只有一套还不够,你至少得拥有10套西装才不至于被其他的萨普耻笑,我有12套西装,总共花了将近5000美元。”
“我靠刷信用卡买衣服,首要次刷了8600美元,第二次6500美元,第三次7500美元。”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因为收入较低,不足以支撑萨普购物的欲望,所以贷款成了他们生活的常态。
“一身债务”和“衣着光鲜”一样,已经成为萨普身上撕不掉的标签。当地人调侃他们,“虽然穿着体面,但是口袋里却没有一枚硬币”。
更为糟糕的是,尽管萨普们已经足够“节俭”,但是微薄的收入仍然抵不上他们购物时所欠下的债务。很快,债务如滚雪球般,越积越多。
为了还债,以便能够继续购物,他们不得不铤而走险,开始从事偷盗、抢劫等非法勾当。
这不仅意味着萨普们将要面临牢狱之灾,还意味着原本就动荡不安的刚果(布)会变得更加不安全。
这不禁让人疑惑,为了虚荣,连自由都失去了,值得吗?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要先了解萨普背后的文化。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参考资料
1.RT纪录片丨非洲贫民窟中的上流绅士
2.中国新闻周刊丨非洲的优雅穿戴运动:先穿上美服 再填饱肚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