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微博,看到一条很有意思的热搜。
深圳中学发布了一份教师招聘名单:
清北生占了一半,博士及博后超40%,其中还有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哈佛等寰球有名学府的毕业生。
想想我读书那会儿,学校来了一个北京的老师,都要敲锣打鼓欢迎大半天,更不敢想象是寰球名校。
不过小地方认为的天花板,到了一线城市,只不过是地平线。
有网友评论,这么高的学历去做一个初高中老师,太可惜了,还有人哀叹,这是中国产业内卷化的表现,人才无用武之地。
典型认知浅薄。
深圳最缺的资源就是教育,这些年来一直都在重金求“师”,全国到处挖人,久而久之,教师成为最吸金的职业之一。
我问了一下深圳搞教育的朋友,深圳中学老师平均年薪可以达到20万-30万,好一点的在40-50万,还有长假。
这还是小头。
大头在隐形福利,比如深圳大造人才住房,其中很一大部分都是为深圳教师准备的。
而且教师职业社会地位高,从业越久越值钱,在深圳这种多金的城市,平日里还可以结识精英阶层家长,搭建「有效人脉」。
其实,我看了这则新闻之后,首要反应是,深圳中学周边房价又该涨了。
现在深圳的学区房已经登顶全国,20万左右一平米的比比皆是,较高的能卖到32万元/平方米。
也就是说,深圳有名学区房的一个厕所可以换三四线城市的一套豪宅。
至于深圳学区房为什么如此金贵,坊间众说纷纭。
比如深圳教育资源太稀缺,比如深圳有钱人多,而且更重视教育……
基本都对,但最重要的没说出来,「正反馈型投资」。
1
1
稳赚不赔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投资。
这跟投资股票一个道理,主要是为了以后财富增值,求得回报。万一娃儿争气考个名校,光宗耀祖,还可能使得家族连带升级。
在中国刚恢复应试教育的时候,这种效应更明显。
拿我身边一个亲戚讲,小时候家里很穷,属于那种吃了上顿没下顿,全家5个孩子一个比一个瘦。
于是他爸决定,让孩子们都停学回家种地,然后供老三去读书,因为老三打小骨骼清奇,聪慧过人。
事实证明,他爸这笔投资收益丰厚。老三上了大学有了出息,贷款开了沙场,成了企业家,然后把自己的兄弟姐妹都安排到了公司。
直接家族统一奔小康,这在那个时代想都不敢想。
价值投资,择优而从之,教育投资可以改变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的未来。
现在人们生娃少了,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
这意味着,原来投资是分散的,现在是“满仓单吊”。
投资失败,一脉传承就彻底栽了,所以这笔投资必须all in。
钢琴班、舞蹈班、奥数班、编程班,能上的都上,孩子自打成了胎型,赛道的哨声就吹响了。
好学校出好学生虽然不是必然的,但肯定是大概率事件,只要能提高0.1%的概率,家长们就愿意花这笔钱。
可以说,本质上,学区房是提高教育投资的成功概率的必选项,也是中产阶级拼未来的刚需品。
过去是,未来也是,这种情况是任何外力所无法撼动的。
这么看来,一笔钱两个标的,不单投资了家庭未来,还投资了资产。
孩子提高了成功概率,结果虽未可知,但房子的“买入逻辑”一直没变,未来大概率是增值的。
2
2
教育圈层化
深圳的学区房较高32万/平,北京较高25万/平,上海是20万/平,基本属于全市最贵的房子类型。
这套逻辑,放在全国甚至全寰球,大小城市,都是通用的。
甚至在经济运行不畅,人口流出的三四线城市,我会劝大家不要投资房产,但可以买学区房。
它是独立于市场的特殊品种。
有人在这里可能要质疑了,这几年政策不是一直在打压学区房吗?这套价值投资理论是否具有延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