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1、
中国在崛起,
“中国城”却在没落
中国在崛起,但海外的“中国城”,也就是“唐人街”,却在没落。
过去十年,纽约唐人街的亚裔人口减少了15%,旧金山的亚裔人口减少了23%。即便不看这些冷冰冰的数字,只要你亲身到这些唐人街去看一看,你也能最直观感受到萧条的气息。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这里就像是过完年后中国三四线小城镇的光景。
稀稀落落的商铺小摊,依然坚守的华人,大多都是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他们经营着被改良过的中国特产或者小吃,微薄的利润维持着基本的生活。如果你是一位出国已久,思乡心切的游子,想要来唐人街寻找乡味,那么你大多会失望而归。
除了过年过节还会挂个灯笼,渲染一下热闹的气氛,大部分唐人街平时都冷冷清清,游客稀少,而且不断有华人从这里搬离。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乍看起来,这似乎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情。这些年来,中国人移民海外的人数逐年增加。
拿美国华人举例。根据美国人口普查的数据:1960年中国出生者居住在美国的人为99735人,到了2014年,这个数据增长到了220万人。平均下来,每年有3.8万中国人移民到了美国。
除了直接移民的,前往美国留学的中国人数量也是逐年增加。
中美建交40多年来,共有330万中国学生前往美国留学,目前每年还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也一直保持在37万左右。
美国只是比较突出的例子之一,还有欧洲、澳洲、加拿大、日本也都是中国人移民、留学的热门目的地。目前,生活在海外的华人总数超过5000万,每年在海外求学的留学生也超过130万。
这么多人在海外生活、求学,按道理来说:唐人街应该更加繁荣才对,而且随着中国的崛起,国际影响力也日渐增强,为什么唐人街反而没落了呢?
原因有两个,首要个,要从唐人街的诞生说起。
2、
抱团取暖的“旧时代”
最早的唐人街,诞生在北美大陆。
它随着最早一批踏上这片大陆的中国移民而修建,他们,都是前来淘金、修建铁路的中国劳工。在他们工作的地点,比如铁路旁搭起了简易的工房,久而久之,在这些工房附近形成了最早的唐人街。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晚清时期的唐人街
唐人街的实质,就是中国的劳工和新移民们为求安全自我隔绝的一个小寰球。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1980年的唐人街
因为语言不通,文化迥异,更因为当时这些国家强烈的排外和种族歧视,所以待在唐人街是中国移民们很好的选择。
长期以来,中国移民在这些国家从事的都是低端劳动的岗位,矿工、铁路工人、洗衣工人、餐饮行业人员是他们最常见的职业。而且因为移民政策的限制,和中国移民们“落叶归根”的思想,他们也不愿意去主动融入。国外对他们来说,不过是一个打工赚钱的大工地和大工厂,有些人在国外生活了几年,甚至都没有走出过唐人街。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唐人街的制衣作坊
其次,中国新移民的经济实力,也是将他们“困在”唐人街的原因。
一般唐人街都建在当地比较便宜的地段,有些甚至和当地的贫民窟相邻。新移民的经济实力,只允许他们租住在唐人街这样便宜的地段。更重要的是,他们谋生的手段,也是在华人圈子里才能实现,唐人街的中餐馆和洗衣店,不知道是多少华人移民的首要站。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1980年的唐人街
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中,唐人街,在他们最彷徨弱小的时候,给了一个抱团取暖的容身之地。
在这里,可以吃到家乡的菜肴,用家乡话顺畅地交流,可以和家乡的亲人在一起生活,让他们缓解思乡之情。
但真正在国外定居下来之后,几乎每一个华人家庭,都不会希望自己的子女继续留在唐人街,因为在这里,就意味着后代们要重复自己的老路,继续从事着底层的工作。
华人家庭是出了名的重视教育,一个家庭往往节衣缩食也要供孩子读书,就是希望有一日之内,孩子可以走出唐人街这个“小寰球”,去真正融入这个国家,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
所以现在的唐人街,几乎看不到年轻的华人,因为就算是没有出息,也要走出去,如果一个年轻人还继续留在唐人街,一个家庭的脸上都会无光。
几年前,一位年轻的华人摄影师,回到她离开多年的唐人街,去拍摄一个叫做“唐人街美人”的摄影项目,结果拍出来的全部都是老年人。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在对这些拍摄对象采访的时候,他们都有着相似的经历。有的两夫妻在制衣厂工作了30年,有的守着自己的小餐馆几十年,都是只有老人还住在这里,子女们早就搬到了外面的社区。
所有老人要么就说广东话,要么就说福建话,普通话虽然他们也会,但交流起来没说几句又转回了方言,那是他们一生的习惯。
就像是居住在唐人街一样,尽管已经过时了,但他们不愿意改变,不愿意和儿女一样,搬出这条尽管萧条但充满了回忆的唐人街。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3、
多样化的“新时代”
除了老一辈华人的习惯,唐人街没落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新时代”华人的涌入,给过去单一的华人社会带来了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