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贝宁一句话引发巨大争议:为什么不要随便把父母接到身边?

来自:世界华人周刊 0 0 2021-02-06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不要随便把父母接到身边,那不是孝顺。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作者:桌子先生

来源:桌子的生活观

ID:桌子的生活观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我们小区里有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每天回去,都能看到老人带着孩子在小区里散步,或者接送孩子上下学。

每次去超市买菜,看到的也基本都是有些岁数的老人。
 
随着年轻人在城市安家,越来越多的老人也跟着子女的脚步来到这里,可如何融入这座城市,成了他们较大的难题。
 
去年暑假的时候,我把母亲接来我这边住了几天。

到了这里以后,我让她平时在家看看电视,或者出去走走,等我有时间了就带她去橘子洲和岳麓山。
 
起初母亲很高兴,但很快我就发现,每次我回家的时候,母亲都坐在沙发上发呆,晚上也很早就睡了。
 
有一次,她没有带门禁卡就下了楼,被关在门外好久,那个门禁系统她不会用,就小心翼翼地在门外等,像一个手足无措的孩子。
 
在这里,她感觉很压抑和孤独。
 
母亲是一个爱热闹的人,她说,城市和农村的区别真的很大,在农村老家她喜欢到处串门,她有自己的圈子,村子就那么大,家家户户都认识,到了哪家都有话聊。
 
而在这里,家家户户大门紧闭,没有认识的人,遇到陌生人想要沟通几句,他们又一副十分警惕的样子,这种环境让她完全不适应。
 
她说在这里就像坐牢一样,没有自由。

没待几天,老太太就嚷着说担心家里的庄稼和鸡鸭,又回老家去了。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对父母尽孝的很好方式,就是把父母接到大城市和自己一起生活。

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父母是否适应这种大城市的生活?

强行让他们离开那个生活了几十年的圈子,是不是太过于残忍?
 
最近有一条关于撒贝宁的视频刷爆网络,视频里,他提出一个观点:不要随便把父母接到身边,那不是孝顺。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这个观点提出之后,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很多杠精都炸了毛。

他们说:“老人们为你付出一辈子,就图老了之后能够享享福,你却说不要把父母接到身边?这就是子女为自己不孝顺找的借口。”
 
为什么不要随便把父母接到身边,撒贝宁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他说,那时他和妹妹在北京打拼,事业有了些起色后,就想把父母接到身边来好好孝顺。

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和妹妹工作都很忙,待在家里的时间很少,父母之前在武汉见不到孩子,在北京依然见不到孩子。
 
反而老人为了和子女在一起,牺牲很大。

他们放弃了自己喜爱的老年合唱团,放弃了熟悉的环境,放弃了家乡的亲人朋友。

以为可以和儿女朝夕相处,却没有想到,他们更多的时间还是待在家里四目相对,在这个大城市里,他们感到深深的孤独。
 
撒贝宁说自己很后悔把父母从武汉接到了北京。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是啊,我们人呐,很容易陷入一种自以为是的认知中,只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

我们自以为把父母接到身边是很好的孝顺方式,可是父母是不是真的喜欢这种方式呢?
 
我一直都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固定的圈子,父母和子女之间也同样如此。
 
我们习惯了大城市多姿多彩的生活,习惯了和邻居的点头之交,可对于他们来说,这里却是陌生无比。

没有熟悉的圈子,没有一起侃大山的街坊四邻,大城市各种高科技的东西,只会让他们觉得自己与这个城市格格不入。
 
其实,两代人之间需要的是互相尊重和成全。
 
既然父母觉得在老家生活得很舒心,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改变他们这几十年的生活方式呢?
 
并不是只有住在一起才叫孝顺,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孝顺,只是成全了自己。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你听说过“老漂族”吗?

百度百科对他们的定义是:为了支持儿女事业,照顾第三代而离乡背井,去到子女所在的城市生活的老年人。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根据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显示,这样的老漂族,有将近1800万人,而今年这个数字将达到2000万。
 
广州社科院也曾经做过一项专题研究,调查老人们放弃熟悉的环境去到大城市的原因,绝大部分老人的回答都和照顾儿孙有关。
 
其实他们对于大城市的归属感并没有多强,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在他们眼里还不如家乡住了多年的小平房。

这里没有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也没有熟悉的亲人朋友,只此的牵绊,就是在这座城市工作的子女。

大城市和年轻人之间没有太多距离,他们本就属于这里,而老人的记忆里,只有他们日思夜想的故乡。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纪录片《中国的爷爷奶奶们,在大城市中挣扎着》里面,有个叫侯珍的奶奶,为了照顾外孙,从遥远的山东跑到了广州,一住就是5年。
 
她的生活其实和保姆没什么两样,帮忙带孩子,照顾一家人的起居。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但这都不是较大的问题,侯珍操劳了一辈子,早就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老漂族”最怕的,其实是精神上的孤独。
 
女儿工作忙,很少有时间陪她,放假也只想休息,而她宝贝的外孙,更是跟侯珍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两代人偶尔还会因为观念不同发生争吵。

孤身一人南下,身边熟识的朋友同事全在老家,除了女儿和外孙,她熟悉的事物全都留在了遥远的家乡。
 
而她和家乡的联系,也只剩下了一条细细的电话线。
 
侯珍其实不怕照顾孩子辛苦,只是在夜深人静时,她总感到一种在大城市里面刻入骨髓的孤独。
 
《人民视点》也曾经关注过这些“老漂族”。

63岁的鲁婆婆,为了带孙子而来到大城市,原本生活在农村,走到哪里都能跟人唠唠嗑,现在的生活只剩下围着儿孙转。

想和老朋友见见面,都得看儿子儿媳的时间方不方便。
 
50多岁的高玉萍,远赴上海帮女儿带孩子,却因为太过劳累生了病,去医院看病才发现,她根本就是这座城市的“编外人员”,连医保都无法报销。

在网上有一句话很戳心:人年纪越大,就只有在熟悉的环境里才能有足够的安全感,那对他们特别重要。

我们也是带着父母在身边,有时候却觉得对他们很残忍,年纪大了还需要过这样颠沛流离的生活。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其实,父母在乎的从来不是什么“大城市”,而是他们能在孩子的身边。

他们来这里,并不是因为这里是北上广,而是这座城市有自己的孩子在。

很多子女觉得自己在对他们尽孝,这是自己的功劳,可是他们不知道,明明是父母付出更多。
 
或许我们根本从未真正走进过父母的内心,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我们根本不了解。
 
如果可以,就让他们用自己最舒服的方式去生活吧。

如果他们喜欢大城市,就让他们来大城市,如果他们喜欢农村老家,就让他们留在老家。
 
不要用自己所谓的“孝顺”,不要用所谓的“需要带孩子”,继续捆绑他们的生活。
 
即使身为父母,也应该有资格去追逐自己想要的东西,过自己的生活。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龙应台说:“所谓父子母女一场,不过意味着,你和他们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着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们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们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是的,很多时候就是不必追。

父母和子女,始终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会陪伴你一程,但不会陪伴你一生,更多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尊重和成全。
 
父母应该去过好自己的生活,孩子也有自己的星辰大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就像《上海的金枝玉叶》里的谢家四小姐。
 
丈夫入狱,她被下放郊区农场,为了能够照顾孩子,她经常晚上十二点到家陪孩子,次日清晨四五点钟又启程赶回农场。
 
她的艰难和对孩子的付出,超出我们的想象。
 
可是到她老了的时候,却不愿意和孩子住在一起,不希望他们打搅自己的生活,一个人就能过得有滋有味。

即使90多岁,也依然要在洁净向阳的窗台上,摆上她最喜欢的白色百合花。
 
就像国产纪录片《三日为期》里的老许。
 
老了之后,他就骑着摩托车,游历国内的各种名山大川,他说只抱过外孙两次,不想自己的生活和子女捆绑在一起。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他们开启了新的老年生活模式:在退休后背上行囊,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都在路上。

他们表示,不喜欢老年人这个称呼,觉得暮气沉沉,还造了一个新词描述老了也依然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花甲青年。
 
你看,其实每个人的生命都有无限的可能,年轻人如此,老年人同样如此。
 
所以,生命对生命的很好敬意,就是互相尊重,尊重他们的选择,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
 
父母和子女之间,其实就是一场爱的成全。
 
我们终将会走上不同的道路,只此能做的,就是珍惜每一次的陪伴,珍惜每一次相聚的缘分。
 
人生说到底就是一个人的独自修行。

点亮“在看”,与君共勉。

◇ 作者:桌子的生活观(ID:zzdshg)。三观比五官更正,思想比套路更深。著有畅销书《你只是假装很努力》、《我们终将与美好的一切相遇》。


◇ 责任编辑:华小妹 微信(huaxiaomei2018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喜欢 0
收藏 0
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移民工具箱

海那边公众号

新时代移民内参,为您开启 海外优质生活

微信 扫一扫

海那边移民

无需下载看项目,专家答疑

微信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