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一群北美私校妈妈,
听她们聊天聊地聊儿女,
看她们写东写西写生活,
了解最真实的北美生活和教育!
文| penny
“ 新冠疫情愈演愈烈,原本其乐融融的地球村一下子被疫情割裂开来。航班取消、禁止入境,连加拿大这么佛系的国家都开始要求,入境提供72小时以内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海外留学的,花高价上了个网课;已经出来的,困在国外,有家不能回。不知道是不是已经到了“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年纪,回望既往,我35岁海外求学,不惑之年陪儿子来到蒙村,一扎就是八年。国内的朋友们意气风发、指点江山,我在这里柴米油盐、云淡风清,总归是为了什么呢?”
为儿子有一个更加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
我大可这么安慰自己。
实际上,儿子来加拿大读书后,的确更加快乐阳光。掌握四门语言,英法语自如切换,西班牙语口语无忧;游泳达到魁省业余运动员的AAA级,一米九的大个,细腰乍背;生活能力极强,动不动做个五星级饭店水平的大餐,我只能打打下手;还喜欢关注时局,分析入情入理,头头是道。
这可不是“凡尔赛”体。
海外的孩子这样的不在少数。到底课业负担不重,旺盛的精力任其发挥。
但这些并非核心。其实如果我们当初留在北京,也不会太差。
我一直都是“羊妈”,对孩子的成长本来就少了许多焦虑。
房价还是白菜价时就买了房,住在不算太差的城区,对口的公立小学教学严谨,却又不像海淀那般疯魔。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已经参加了附近重点中学的衔接班,顺利升学大体没问题。
这样按部就班走下来,估计在北京至少可以上个211。
但放着这么安生的日子不过,人到中年,我和先生一拍脑门,就决定来加拿大了!决定做得仓促,手续办得也极快,以至于拿到签证时,我们都是恍惚的。
任何事情都是有内因的。
我们的决定看着仓促,其实源自内心那颗“出国梦”。
我们上大学的时代,出国还是很稀罕的。一定是学习拔尖的才能出国留学。
我虽不敢称“学霸”,但好歹进了“学霸”云集的学校。大学毕业的时候,原来的中学同学有一半都去了美国读书。
我把托福、GMAT全部考完,成绩虽不知名,但申请美国好一点的大学也是够了。无奈,我大学的专业算是半文科,申请奖学金实在困难。
彼时家里经济并不宽裕,身为老大,毕业后就要肩负减轻家庭负担的责任。
现在仍清楚地记得,当时在50美元的申请费前踌躇不决。
50美元,阻挡了我前进的脚步。是的!现实就是这么骨感。
收关,痛下决心,藏起自己的“出国梦”,踏踏实实工作、养家、嫁人,每日鸡零狗碎。
我们过起了“男主外、女主内”的中国家庭的传统模式。
直至有一日,我陪儿子玩耍。随口问他,“爸爸擅长什么啊?”
他答“挣钱”。
“那妈妈擅长什么啊?”
“陪我玩。”
什么?
想当年,咱的高考成绩也是所有大学所有专业随便挑呢!
工作以后也是兢兢业业,虽说不上有多辉煌的成绩,好歹也是年轻的中层干部。专业上也不含糊。
如今怎么就沦落成特长是陪儿子玩了?
难过了好几天,再加上工作十年有余,新人辈出,年轻一辈基本都是名校研究生毕业。我也感到有一种马上被拍在沙滩上的感觉。于是决定“出国读书”。
而立已过,圆了“出国梦”
我向来是行动派。从想法产生,到报托福备考班,总共用了两个星期。
我的方向是美国前二十的法学院。
我本科学的经济,工作从事的是涉外法律。法律基础理论、经济法、国际商法,这些基本课程都修过,再加上工作经历,觉得可以一试。
托福已经改为机考的新托福。
我休假两周,上完了备考班,又利用晚上的时间复习了两周,连培训资料都没有做完就上考场了。到底有工作有娃,哪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
成绩下来了,达到了各大法学院的要求!
看来,当年扎实的功底,再有这些年工作实践的加持,能力不是白吹的。
我还是小小的“飘”了一把。
春节以后,居然收到了一所美国排名前二十的法学院的录取通知。
估计是我丰富的工作经历、言辞肯切的自述信以及求来的几个大律师的推荐信起了作用。
然并卵,这次“飘”不动了,改为“纠结”。
十几年前,大学毕业,为了父母、家庭,放弃了梦想。
十几年后,我面对的是可爱的儿子。
幸亏老公非常支持,父母和公婆也支持,不然的话,我不知道当初自己能否迈出那一步。
临走前的一晚,和儿子躺在床上。他搂着我哭了,我也哭了。
这是一种怎样难以割舍的心情!
在美求学一年,各种辛苦自不堪言。虽然不再年轻,但我有执着的求学目的,高于常人的自律。挺过了各种虐,挺过了只能和家人视频的苦,一年下来,我的成绩还相当不错。
当时本可以继续转读法学博士,或者就地找个工作。但想到儿子还小,长期分离不是办法。如果留在美国,我又没有能力把他带过去,自己一边读书一边带娃,这个挑战实在太大。于是选择了回国,还在原单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