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1、
“人才战争”已经打响
黎叔说过,21世纪最贵的是人才。
不重视培养、引进、善待人才的地方,不能给人才提供安心发展的平台,中午没有事,但早晚会出事。
根据全球化智库(CCG)推出的《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20》里显示,欧美日等多个发达国家,近几年在引进全球高端人才上,成绩令人羡慕。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比如日本,已经提前完成了《未来投资战略2017》中提出的,在2022年底前引进2万名高层次人才的目标。美国移民类别中优良先的“杰出人才移民”,也在2016年首次出现了排期,要知道,这种“杰出人才移民”的申请门槛极高,必须是行业内最知名的人才,当年爱因斯坦就是通过这个签证移民到美国的。即便要求如此高,依然出现了排队现象。
为了吸引高端人才,这些国家也是各出奇招。
比如日本放宽了高级人才拿到永居的时间,一般普通的人才需要3年才能拿到永居,而对那些足够优秀的人才,1年就可以了。而英国更是开动大招,直接取消了高级人才签证每年的发放上限,也就是说,只要被英国认定的高级人才,那么有多少要多少。
而美国最近两年的签证发放虽然整体呈收紧状态,但是,对于高级人才的引进比例却在大幅增加。美国重新优化了移民积分制度,根据申请者年龄、文凭、技能水平等指标评定相应分数,择优发放绿卡。通过《2019年高技能移民公平法案》,吸引科技人才,将高技能移民占比从12%提高至57%。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可以说,新一轮的全球人才战争已经打响。
而这些被欧美日发达国家吸引过去的高级人才,都是来自哪些地方呢?
根据联合国发布的《全球移民存量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最主要的5个移民输出国分别为印度(1800万)、墨西哥(1200万)、中国(1100万)、俄罗斯(1000万)和叙利亚(800万)。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这五个国家的移民性质还有所不同,墨西哥和叙利亚输出的大多是普通移民和难民,而印度、中国、俄罗斯输出的移民里,有相当一部分属于高级人才或者高净值人士,也就是有钱人。
2、
“人才殖民地”印度
“奶牛型”人才太多了
我们以印度这个典型的国家为例,来看看当一个国家在“人才战争”中处于输出模式,会带来怎样的恶果。
我们都知道,印度人较大的梦想就是离开印度。只要有一点本事的,不管是高学历,还是发了财,首要个想到的就是去国外发展。在美国的硅谷,那些科技大厂程序员队伍里,就有许多印度面孔。
印度人在美国不仅数量多,混得也比其他亚裔,包括华裔要好。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印度裔是全美收入较高同时也是受教育程度较高民族群体,家庭收入中位数超过10万美金。
而且他们的业务能力也更被美国人认可,在美的中国留学生数量是印度裔的两到三倍,而能够拿到H-1B签证的(一种工作签证)中国留学生却只是印度裔留学生的十分之一。
印度人在美国混得这么好,对于印度来说,却并不是什么好事。印度人给这些移民出去的人取了一个称号——奶牛型人才。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他们的嘴在印度,身子在国外,吃的是印度的草,却把奶挤在国外”。印度人这样解释。从这个称号中可以看出印度人对于这些高级人才的不满。
但印度人才并非生来就不爱国不爱家乡,大批移民也是有历史原因的。
上个世纪50-80年代,印度提出了“科教兴国”的策略,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可尴尬的是,印度政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新建高校,发展教育,确实培养了许多人才,但他们忽略了一点,就是整个社会的发展没有跟上,印度本土无法提供相应数量的工作,这些人只能走出国门寻找工作机会。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1966-1986年,21094名工程师移民至美国,印度蒙受的经济损失粗略估计达100亿-200亿美元。20世纪80-90年代初,每年流失专业人才5500-6500人,其中90%的远赴美国;20世纪90年代初,印度外流的高级精英达30余万人,其中4000名盛名专家早已永久性移居英美。
能够在美国大厂找到一份工作,领取丰厚的薪水,已经成为了印度社会定义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大量的人才流失,让印度获得了“人才殖民地”的称号,这让许多印度人痛心疾首。但是,印度人又没有什么好的办法,阻止这场前仆后继的移民大潮。
到底印度的法律规定,人民有迁徙的自由。从个人层面来说,一个人想要获取更高的薪水,想要在更好的环境里生活,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其他人没有资格说三道四。
3、
“幸福成本”决定人才的去留
在集体主义看来,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可以牺牲个人的利益。所以为了自己利益而离开这个集体的人,在道德上就有了原罪。
但集体的幸福并不等于个人的幸福,而且严格来说,集体没有幸福感可言,只有目标的完成和未完成。一个个体在社会上获得幸福的成本,决定了这个社会是否能够真正留下人才。
幸福成本是可以用量化的具体事件来衡量的。我们还是以印度这个典型的人才输出国为例。在美国,一个程序员平均年薪为7.5万美元;而在印度,做同样工作的每年只有1.25万美元,薪水仅相当于美国的1/6。
你会说美国的物价和生活成本也比印度高多了,所以不能光算工资的差距,就算把物价计算进去,一份同样的工作在美国拿的薪水不说多了,至少是印度的两倍。大家可以以自己为例,当你还是做同样工作,但是到手工资翻倍了,会不会有幸福感?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当然,幸福感不光光是钱的问题,还有社会的公平度;教育、医疗等配套资源的丰富程度;社会治安;环境污染;是不是要996,是否能够免于恐惧等等。
这些元素加起来,印度和美国的差距就不是工资翻倍那么简单了,美国可以说是全方位吊打印度。
相比之下,一个人想要过上同样品质的生活,在印度要付出的成本,就比在美国要大得太多。人生都是短短几十年,为什么要选一个那么费力的活法呢?
当然,那些特别伟大的人,会不去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而是选择继续留在幸福成本高的家乡奋斗,但这样的人在印度乃至整个寰球都非常少。